夜讀·開卷有益
《星河落人間》是一本中國文人傳記,從先秦到明清共選取了25位重要的中國文化聖賢,全方位介紹了他們的生平故事,賞析其代表作品,解讀他們充滿詩意的人生。
本書作者是《百家講壇》主講人、河北大學藝術學院教師何楚涵博士,她還是全網千萬粉絲的文化部落客,因廣博的學識和輕松的講課風格出圈,被網友稱為“寶藏國文老師”。
書中涉及的文化聖賢和篇目,很多都是課本上有的,閱讀起來非常親切,能夠讓我們輕松了解文史知識,沉浸式地感受曆史的波瀾壯闊和文化聖賢的精神世界。
嵇康:把生命活得興高采烈
壹
在魏晉南北朝有一個特殊的知識分子群體,被稱為“竹林七賢”。他們遠離世俗,仙風道骨,鄙視權貴,傲視凡塵,是一群活得特别滋潤的“另類人士”。嵇康是竹林七賢的典型代表人物。
公元224年,嵇康出生在谯國铚縣(今安徽淮北市濉溪縣臨渙鎮)的一個小官僚家庭。嵇康的父親曾在曹操的手下工作,但他在嵇康七歲時就去世了,母親和哥哥把嵇康撫養長大,由于母親和哥哥的寵溺,嵇康從小就養成了自由散漫的性格,但這不影響他天資聰穎,酷愛讀書。當時周邊鄰居誰家有書,嵇康總是會想辦法借一兩部來讀,而他看得最多的就是與老莊哲學相關的書。因為家貧,家裡從來沒有給嵇康請過教書先生,嵇康就憑借自身優越的天資,自學成才了。
嵇康不僅有天資,而且相貌也十分出衆。
《晉書·嵇康傳》是怎麼形容嵇康的長相呢?嵇康“身長七尺八寸,美詞氣,有風儀,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飾,人以為龍章鳳姿,天質自然”。七尺八寸是多高呢?快一米九了。嵇康從來不會刻意打扮自己,奈何他天生麗質,氣質非凡。曾有人誇贊嵇康的兒子,在人群中就是鶴立雞群,非常耀眼,旁邊立刻就有人反駁道:“小題大做,你是沒見過他老爸嵇康的絕世容顔。”
嵇康的字是叔夜,劉勰在《文心雕龍》裡說的“叔夜俊俠,故興高而采烈”就是講嵇康經常興緻很高,氣質非凡,他的形象和才華相得益彰。
他的形象很好,時常穿一身素袍再背一把古琴,整個人看起來很有仙風道骨。據說有一次,嵇康上山采藥,途中遇到一位樵夫,樵夫在人迹罕至的山林裡,突然看見這麼個飄逸俊朗的美男子,吓得大喊:“神仙下凡了!”這個故事畫面感很強,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得到嵇康那種内外兼修的氣質。
插圖 / 央視《國家寶藏》 袁弘飾嵇康
在才華方面,嵇康的文章寫得特别好,對養生研究頗深,他寫的《養生論》是大陸第一部系統的養生學專著。
而且,他在音律上也頗有造詣,他在《聲無哀樂論》中提出“聲無哀樂”的觀點,意思是音樂、聲音是客觀存在的,我們之是以會在聽音樂時産生悲傷、喜悅、激昂等感受,是因為我們内心産生了情感,而不是音樂本身有什麼情感。這個觀點在當時是非常具有颠覆性、前沿性的。是以時至今日,《聲無哀樂論》在中國音樂史上仍是一部位于奠基地位的巨著。
除此之外,嵇康還寫得一手好字,繪畫和彈琴也樣樣精通。
貳
這樣一個才貌雙全的男人,不管是在現在還是過去,都是相當搶手的,嵇康很快就被曹家看中,做了曹家的女婿。
曆史上記載嵇康娶的是曹操的孫女長樂亭主,也有人說是曹操的曾孫女。關于這段攀高親的婚姻,有人說長樂亭主長得特别醜,是她的父親曹林欽點的嵇康,成婚當天,曹林激動地在家裡大喊:“我家這個醜得沒邊兒的丫頭,終于找到一個才貌雙全的人了!”還有一種說法是,有一年春天,嵇康在踏春的時候偶遇長樂亭主,長樂亭主正騎在牛背上閑逛,小亭主衣袂翩翩,烏發飄飄,一路笑聲清脆悅耳,嵇康對她一見鐘情了。
當然,哪種說法是真的,也隻有當事人知道了。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嵇康通過婚姻成了曹魏的皇親貴胄,還得到一個中散大夫的官職。
這個中散大夫主要是幹什麼的呢?簡單來說,就是監督大家的言論,以防有什麼過分的、敏感的言辭,工作量不大,待遇還很豐厚。是以,天生愛自由的嵇康對這份工作非常滿意。
按理來說,作為曹魏家的女婿,未來的人生路想來不會太難走。可是奈何人生無常,世事難料。嵇康沒幹多久就發現了問題。
當時,魏明帝曹睿病逝了,他把九歲的小皇帝曹芳托付給曹爽和司馬懿來輔佐,本來是想着讓這兩位重臣互相制衡,沒想到這二位直接把朝廷變成了曹魏家族和司馬家族争權的戰場,朝堂鬥争的緊張氣氛一度達到頂峰,一時之間洛陽城内人心惶惶。
作為曹家女婿的嵇康,仔細琢磨了這事,感覺不太對。看現在這個風向,曹家式微,司馬家族日漸強大,身為曹家的女婿,他隻要一天在朝堂,就不可避免地被卷入政治鬥争。而就他的自由散漫性子,在鬥争中絕無勝算。是以嵇康思來想去,決定連夜辭官,帶着老婆孩子跑去河内山陽(今河南省修武縣)隐居去了。
在山陽附近有一片竹林,嵇康就在竹林裡修了一個院子,取名為“嵇山别墅”。當時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鹹、王戎等人都先後來到這裡跟他交往,一幫人整天在竹林裡聊天、喝酒、彈琴,好不快哉。當時他們還有一大愛好,就是長嘯——比誰喊的聲音大。其中喊得最好、水準最高的是阮籍,他能做到“引吭高嘯,聲震山谷”。
當時雖然外界動蕩不安,但這裡就像一個世外桃源,他們七人被世人稱為“竹林七賢”。
本文插畫 / 攝圖網
叁
後來,外界越來越動蕩,一直稱病的司馬懿,趁着曹爽陪皇帝曹芳離開洛陽去拜谒魏明帝曹睿,以三千死士起兵發動著名的“高平陵之變”。據史書記載,在這場政變中,司馬懿不僅誅殺了曹爽,凡曹氏門生故舊,親信黨羽,男女老幼無一幸免,被殺者近七千人。是以“高平陵之變”後,政權徹底被司馬家族掌控了。
嵇康雖然自己不願意參與政鬥,但作為曹家女婿,他看到這個局面還是忍不住暴跳如雷,三十二歲的他也是年輕氣盛,當即号召了幾百個村民,打算讓大夥兒帶着自家的鋤頭耙子,去支援正在前線攻打司馬氏的大将軍毌丘儉。
但嵇康的憤義之舉最後沒有實施,為什麼呢?嵇康有一個好哥們兒叫山濤。當時山濤在司馬陣營裡工作,嵇康準備上前線之前,就把自己的打算告訴了山濤。山濤真的是一個好兄弟,不僅沒有給司馬氏透露一點風聲,還幫嵇康客觀分析了局勢,他認為曹魏政權已經鬥不過司馬氏了,是以這種沖動的事情,千萬不能幹,嵇康去了等于送人頭。果然,沒幾天,毌丘儉軍隊全軍覆沒的消息就從前線傳來了。可以說,山濤變相救了嵇康一命。
“高平陵之變”後,嵇康雖然是毫發無傷,但他從内心徹底與司馬政權決裂了。而偏偏這個時候,司馬昭關注到嵇康的才華,特地派人來邀請嵇康去司馬陣營當幕府屬官。
嵇康聽到這個消息大為震驚,自己早已對司馬昭恨之入骨,而對方居然還想招攬自己。是以,接到诏令的嵇康,二話不說,連夜打包行李跑去河東郡躲了起來,而這一躲就是三年。
在這三年裡發生了很多事情,嵇康曾經的好朋友阮籍、山濤、向秀,都先後加入了司馬陣營。雖然說他們出山當官多少是迫于司馬氏的威脅,可在嵇康看來,那昔日的好友到底是服了軟,這讓嵇康心裡充滿了悲憤。
不過,嵇康知道自己無法左右别人的決定,但他是決不妥協的,依然過着隐居的小日子。
肆
嵇康有一個奇怪的愛好,就是打鐵。隐居期間,嵇康幾乎每天都會掄着他的大鐵錘,在樹下旁若無人地哐當哐當地打鐵。他還不知道,自己平靜的日子很快就要被打破了。
有一天,嵇康家門外來了一位客人,這個人是他的“鐵杆粉絲”,名叫鐘會,是大書法家鐘繇的兒子,鐘會父子倆都是司馬政權的人。鐘會本身就十分厲害,他少年得志,博覽群書,長大之後精通玄學,聲名遠揚。但鐘會偏偏特别崇拜嵇康,不止一次請求拜訪嵇康,但嵇康卻總是對他不屑一顧。
在《世說新語·文學》中記載了一個有趣的故事:“鐘會撰《四本論》始畢,甚欲使嵇公一見,置懷中既定,畏其難,懷不敢出,于戶外遙擲,便回急走。”
什麼意思呢?意思是有一次鐘會拿着自己寫的《四本論》,想找偶像嵇康幫着指導點評一下,他剛走到嵇康家門口,就看見嵇康光着膀子在院子裡打鐵,見到偶像的鐘會一下緊張得不得了,在門外徘徊了半天,最後他竟然直接把自己的書往嵇康院子裡一扔,撒腿跑了。
我們想象一下當時的畫面,鐘會對嵇康期待非常高,他自己本身也是一個很聰明、很厲害的人,面對自己的偶像,竟然如此緊張和卑微,還是很可愛,很有趣的。
後來鐘會做官步步高升,成了司馬昭的心腹,他内心也自信多了,并且還一直惦記着要拜訪偶像嵇康這件事。有一次,鐘會終于下定決心去見嵇康,就找來一幫王公貴胄幫他撐場面,大家帶着珍貴的禮物,浩浩蕩蕩地去找嵇康交朋友。他們走到嵇康家門口一看,嵇康還是光着膀子在院子裡打鐵,向秀則在旁邊拉風箱。嵇康和向秀擡頭看了看滿院子的人,再看看鐘會,竟然什麼都沒有說,繼續“沉浸式打鐵”,就好像這些人是空氣似的。
一開始,鐘會還是有耐心的,覺得自己有些冒昧,也沒打招呼就帶着人直接沖了過來,想着等他們忙完再慢慢聊。結果他幹等了兩個小時,嵇康根本沒有理會他的意思,鐘會非常尴尬,隻好悻悻離開,沒想到他剛轉身,嵇康就問:“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意思是說:你來的時候聽到了什麼?你走的時候看到了什麼?嵇康的言下之意是:你就是來看我打鐵的嗎?這就看好了,要走了?
當着這麼多名士的面,鐘會被嵇康一番羞辱,氣急敗壞地回道:“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意思是:聽到了所聽到的才來,看到了所看到的才走。就是說:對,我就是來看你打鐵的,鐵打得不錯!然後揚長而去。
在嵇康看來,這件事沒有什麼不妥,無非就是趕走了一個自己看不慣的小人。但鐘會卻落下了心結,之前所有的崇拜和喜愛,全都化為怨恨。而嵇康也沒有想到,由愛轉恨的人究竟有多可怕。
伍
看過史書就會知道,嵇康死的時候隻有四十歲,而且是含冤而死。
他是如何從一個與世無争的隐居者,一步步淪為階下囚,最後把自己送上斷頭台的呢?概括來說,嵇康的三篇文章讓他命送黃泉。
第一篇文章叫《管蔡論》。當時司馬昭雖然還沒有明目張膽地篡位,但是基本已經掌控了政權,他還經常公然在朝堂上羞辱小皇帝曹髦。
有一次,嵇康就趁曹髦讨論周公、管蔡孰是孰非的時候,寫了一篇叫《管蔡論》的文章。在這篇文章裡,嵇康借用了“周公平管蔡”這個曆史典故,表面上是在為大家公認是叛徒的管蔡洗白,實際上是諷刺如周公一般的司馬家族心懷不軌,反正就是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一般人都明白嵇康指桑罵槐的意思。
好巧不巧,這篇文章被司馬昭看到了,司馬昭瞬間暴怒,但嵇康文章寫得隐晦,司馬昭也沒法直接給他定罪,但這件事卻在司馬昭心裡埋了一顆釘子。
第二篇文章就是那封曆史上驚天動地的絕交信《與山巨源絕交書》。
公元261年,嵇康的好朋友山濤已經在朝中做官好幾年,成為司馬氏政治集團的得力幹将,後來山濤升官要去将軍府當參謀,離任前他想正好借這個機會救一救水深火熱之中的嵇康。于是,山濤就想舉薦嵇康來接替自己原來的官職。沒想到嵇康一聽到這消息,不僅毫不領情,還怒火中燒,洋洋灑灑地寫了一篇一千四百多字的絕交信丢給山濤,他們倆友誼的小船,就這樣說翻就翻了。
嵇康為什麼要寫這樣一封絕交信呢?這封信背後有什麼隐情?這封信上又寫了什麼呢?
信中,嵇康先明确拒絕了山濤的邀請,然後他列出“必不堪者七”和“甚不可者二”來陳述自己不能從命的理由。“必不堪者七”意思是他有七件絕不能忍受的事情,在這裡,嵇康把自己說得非常不堪,說自己愛睡懶覺、不善言辭、不洗臉、不洗澡,身上還長滿了虱子,渾身瘙癢,等等,他非常殘忍地親自把自己美男子的形象擊得粉碎。而“甚不可者二”,就是兩個更不可能容忍的理由,其中之一就是“非湯武而薄周孔”,意思就是他不能當這個官,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司馬氏一直觊觎曹魏的天下,想讓曹魏天子學堯舜禅讓皇位給自己,這是謀逆。
是以這封信把山濤讀得後背直冒冷汗。而就是“非湯武而薄周孔”這句話,狠狠地戳中了司馬昭的痛點,這等于扯了他的遮羞布。上一篇《管蔡論》在司馬昭心裡埋的釘子還沒拔掉,這次又埋下去一個定時炸彈。司馬昭是恨不得立刻找個借口殺了嵇康。
而這個機會很快就來了。
嵇康還有兩個朋友,兩人是親兄弟,哥哥叫呂巽,弟弟叫呂安。這兩兄弟有一天大吵一架,原因是哥哥呂巽欺辱了弟弟呂安的妻子。弟弟呂安一氣之下,打算将哥哥告上朝廷,但嵇康跑過去勸他,說家醜不可外揚,還是先忍下來吧。誰知,哥哥呂巽為了掩飾自己的罪行,居然惡人先告狀,上訴朝廷說弟弟“不孝”,然後呂安就因“不孝”下獄了。嵇康一看,自己和呂安明明是吃虧的一方,現在反被呂巽陷害,他氣得提筆就給呂巽寫了一封絕交信,但這次的絕交信寫得很敷衍,總共二百多字,大意就是:我真沒想到,這件事你做得這麼絕,我無話可說,以後我沒心思再跟你交往了,拜拜吧。
獲罪的冤大頭弟弟呂安也氣不過,他在獄中也給嵇康寫了一封信,但這封信中途被人攔截了,好巧不好,攔截這封信的是一個故人,一個有舊怨的故人——鐘會!鐘會看到信中有很多情緒激烈的詞,比如“顧影中原,憤氣雲踴……平滌九區”等等,他就旁征博引,跑到司馬昭面前添油加醋、歪曲語意,直接把這封信解讀成了一封“造反”信,而這也正好中了司馬昭的下懷,忍了嵇康這麼久,現在終于可以新賬舊賬一起算。于是,嵇康就被司馬昭打入了死牢。
在牢裡,憤怒的嵇康寫下一首《幽憤詩》,說自己“昔慚柳惠,今愧孫登。内負宿心,外恧良朋。仰慕嚴鄭,樂道閑居。與世無營,神氣晏如”。這首怒斥世道黑白不分的詩作,一下就傳遍了京城。
公元263年,嵇康行刑當天,場面非常壯觀,現場自發聚集了三千多名太學生,他們都跑來救嵇康,為嵇康集體情願,但這又起了反作用,司馬昭一看嵇康影響力這麼大,他又公開反對自己,是以嵇康非死不可。
行刑前,嵇康非常鎮定,不吵不鬧,也不喊冤,隻是叫哥哥嵇喜幫他拿來自己的古琴,然後旁若無人地彈了一曲《廣陵散》,曲終他大歎一聲:“袁孝尼曾經想學這首曲子,我沒舍得教他。《廣陵散》于今絕矣!”然後他仰起頭,慷慨赴死。
我們今天聽到的《廣陵散》已經是後人重新編纂整理過的了,而真正的原版《廣陵散》,早在嵇康那一聲長歎中,随着他一起去了。
《廣陵散》講述的是勇士聶政刺殺韓王的故事,曲調充滿殺伐之氣,其實我們可以想象嵇康臨終時,面對司馬氏和三千學子,他演奏這首曲子的場面是何等震撼和悲壯。
其實嵇康臨死前,還對兒子嵇紹說了一句讓所有人都倍感意外的話,他說:“巨源在,汝不孤矣!”就是說:孩子,有你山濤大爺在,你不會成為孤兒的。
我們乍一聽這話,會覺得奇怪,嵇康怎麼會在臨死前,把兒子托付給一個自己公開絕交的人呢?
其實曆史上有一種猜測,嵇康雖然閑雲野鶴,不願加入紛争,但他并不糊塗,他當時知道自己已經被司馬氏盯上,遲早會喪命,而一封公開絕交信,就等于把好朋友山濤推到了自己的對立面,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是一種對山濤的保護。而他臨終托孤,則是他對山濤十二分的信任。嵇康死後,山濤信守承諾,把嵇康的兒子撫養成人,為他留住了血脈,并且在二十年後,山濤親自引薦,帶嵇紹入仕,官至侍中。
我們可以看出,嵇康内心也有柔軟的另一面,一個人再厲害,再冷酷,當他作為父母,面對自己的孩子的時候,也會變成一個普通人,露出真情的一面。嵇康自己可以甯死不屈,但他一定要保全兒子,而且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他遞出絕交信的那一刻,他其實已經在謀劃着一盤大棋了。如果這種猜測是真實的,那麼嵇康真的很令人感動。
縱觀嵇康一生,他是放蕩不羁愛自由的任性公子,但他更是不畏強權,不媚世俗,甯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千古名士。嵇康用自己的純粹和剛毅對抗黑暗的世道,我們現在看來,可能會覺得他太過天真,有些自不量力,但正是他的這份純粹和耿直,讓兩千年之後的我們依然對他充滿敬意,依然被他的故事打動,這也是嵇康能夠成為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的重要原因。他身上的自由、剛正和純良,讓他稱得上是千古名士。
《星河落人間》是“最會講故事的女博士”何楚涵老師的新作,這是一本中國文人傳記,從先秦到明清共選取了25位重要的中國文化聖賢,全方位介紹了他們的生平故事,那些已經消失在曆史長河中的名字們變得栩栩如生。通過閱讀,沉浸式對話曆史聖賢,感受他們灑脫詩意的精彩人生。
點選連結購買本書:《《星河落人間》(25位中國聖賢的詩意人生和精神之美!)》(果麥文化,出品,何楚涵)【摘要 書評 試讀】- 京東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