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讀8月5日上午,北京市消防救援總隊在園博園園博湖開展汛期涉水自救互救示範科目示範,提醒市民群衆近期親水活動要提高安全意識,掌握遇險自救方法。
北京消防開展汛期自救互救實操示範/記者拍攝在園博湖岸邊,消防員模拟落水人員,岸邊消防員向落水人員抛投繩包,落水人員雙手緊緊抓住繩子,岸邊救援人員用力把落水人員拉到岸邊,身後站着另一位消防員緊緊拽住他的後腰,避免被拽下水。“現在救援人員已經将繩包抛至被困人員目視且第一時間能夠抓住的位置,然後引導被困者仰面姿勢,兩個人拉繩,保證安全情況下,将水中的被困人員拉至岸邊,轉移至安全區域。”豐台區消防救援支隊長辛店消防站副站長臧輝解說道。
互救方法實操示範/記者拍攝随後消防救援人員示範了抛投救生圈以及人員下水救援科目,臧輝介紹這一項目需要一隻手穿過被困人員腋下,背部朝後兩腿夾住他的腰,通過救生衣的浮力托着他的頭,使被困人員面部朝上,保持正常呼吸,然後通過仰泳的姿勢遊至岸邊。除了群衆救援示範,海澱消防救援人員帶來水上救援機器人,由消防員在岸邊操控,一個橙色圓潤“身影”以時速20公裡的速度在水面快速前進,不到10秒就到達了距離岸邊5米左右的落水人員身邊,又用了不到1分鐘,就把落水人員帶到了岸邊。
水面機器人救援1人方式/記者拍攝
水面機器人救援2人方式/記者拍攝海澱消防救援支隊北安河消防救援站站長汪雪松介紹,它的有效行程大概是1.5公裡,可以為2~3個人提供浮力。海澱支隊16個隊站,幾乎每個隊站都配備了一艘水面機器人,因為它在平靜水域速度快于救援人員,比救援人員入水效率更高。落水群眾需要注意及時抓住它,一個人就是趴在水面機器人上,然後抓住它兩邊的把手;兩個人的話,就是以側卧的姿勢面向水面機器人,一隻手抓住一側的把手。不要脫手,脫手就可能會造成二次溺水。此外,對于遇到突發落水需要自救的情況,密雲消防救援支隊指戰員胡亞卓示範2種自救方法,仰漂和水母漂。第一種仰漂,顧名思義就是在水上漂浮,體能流失最小、最省力的方式,也比較安全。仰漂就是四肢都伸直,增加受力面積,增加人體的浮力。第二種水母漂,面部朝下的情況下,采取抱膝的姿勢,感覺背部浮出水面了,順勢一推水,身體就會翻過來,面部就會朝上,再順勢采取仰漂的姿勢。
消防指戰員示範仰漂/記者拍攝密雲消防救援支隊作戰訓練科副科長趙強進一步提醒市民遊客,出遊及時關注天氣情況,提前了解去往的地方山區山體飽和度,因為長期降雨以後這個山體的飽和度飽和了,可能發生一些山體滑坡之類情況就比較多了。還有可能在山區一些小河流遊玩,提前了解上遊區域是不是常降雨,有可能發生突發性的山洪,遊玩的時候要避開這些地段。
北京消防在園博湖開展汛期自救互救實操示範/記者拍攝
關于溺水的九大認知誤區你知道多少?跟随小九一起來看看吧!
現在正值汛期
大家外出遊玩時要格外警惕盡量少前往山區遊玩
轉發!給朋友們提個醒
(轉載請注明本文來源及記者、編輯等資訊)
内容來源:北京交通廣播記者任雪嬌、朱豔婷,新華社
編輯:北城
值班主編:彭菲
監制:趙鵬
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