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政道-美籍華裔實體學家,諾貝爾實體學獎獲得者

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2024年8月4日),美籍華裔實體學家,因宇稱不守恒、李模型(Lee Model)、相對論重離子(RHIC)實體、量子場論的非拓撲性孤立子和孤立子星等成就而知名。他曾擔任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教授,于1953年至2012年間講學。

1957年,31歲的李政道與同是華裔實體學家的楊振甯一起因弱作用下宇稱不守恒的發現獲得諾貝爾實體學獎,理論由另一位華裔實體學家吳健雄的實驗證明。

李政道-美籍華裔實體學家,諾貝爾實體學獎獲得者

李政道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最年輕的諾貝爾獎得主,此一紀錄直到馬拉拉·優素福紮伊獲得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才被重新整理。他也是曆史上第四年輕的諾貝爾獎得主,僅次于威廉·勞倫斯·布拉格(25歲,1915年)、維爾納·海森堡(30歲,1932年)以及馬拉拉(17歲,2014年)。李政道和楊振甯是最早的兩位華人諾貝爾獎得主。即使在1962年歸化美國籍之後,李政道也仍是最年輕的美國諾貝爾獎得主。

生平

李政道1926年出生于中華民國上海市,祖籍江蘇蘇州,父親李駿康是金陵大學農化系首屆畢業生,祖父李仲覃(1870年-1941年)為蘇州聖約翰堂的首任華人主任牧師(教區長)。李政道曾在蘇州東吳大學附屬中學、嘉興秀州中學在抗日戰争時期内遷江西贛縣組建的贛縣基督教聯合中學(簡稱贛州聯中)就讀,因抗日戰争,中學未畢業。1943年在貴陽以同等學力考入遷至貴州的浙江大學實體系,走上實體學之路,師從束星北及王淦昌等人。1944年,日軍進入貴州,浙江大學停學。1945年轉學到在昆明的西南聯合大學為二年級生,師從吳大猷及葉企孫等人。吳大猷評價在西南聯大就讀時的李政道說:“每日來我處,要我給他更多的閱讀物和習題,求知心切真到了奇怪的程度”,“我無論給他怎麼難的書和題目,他很快就做完了,又要來索要更多的。”

抗戰結束後,西南聯大停辦,李政道是以沒有畢業。其後導師吳大猷的推薦下,1946年赴美進入芝加哥大學,師從恩裡科·費米。1950年獲得博士學位之後,與合作者一起從事統計實體的相變以及凝聚體實體學的極化子的研究。1953年,他任哥倫比亞大學助理教授,主要研究工作是在粒子實體和場論領域。1956年10月,30歲的李政道和34歲的楊振甯在美國《實體評論》發表文章,提出了弱互相作用中宇稱不守恒,并是以于1957年獲得諾貝爾實體學獎。1958年,李政道當選中央研究院第二屆院士,年僅32歲,至今仍為最年輕當選的院士。

李政道于1962年加入美國國籍。自從1970年代初,他和夫人秦惠莙開始回中國大陸通路。他向有關方面建議重視科技人才的培養、重視基礎科學研究:促成中美高能實體的合作,建議和協助建立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建議成立自然科學基金;于1980年代設立CUSPEA考試,對優秀大學畢業生提供獎學金赴美攻讀實體學博士;建議建立博士後制度。

1972年10月李政道回到中國,受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的接見。1974年李政道再次回到中國,并受到了中國共産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的接見。在會面當中李政道建議毛澤東參考中國體育對運動員從小培養的模式成立大學少年班,對中國的少年天才進行科學培養。這一建議受到了毛澤東的點頭同意,不久之後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成立了中國第一個大學少年班。

1996年11月29日,李政道的夫人秦惠䇹因患肺癌離開人世。為紀念夫人,1997年李政道及其親友捐贈30萬美元“秦惠莙與李政道中國大學生見習進修基金”,簡稱䇹政基金。䇹政基金現支援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複旦大學、蘇州大學、蘭州大學與國立清華大學等六所大學的優秀大學生進行基礎科學研究工作,入選并成功結題的學生則命名為䇹政學者。

弱作用下宇稱不守恒

宇稱是一個量子力學量。在量子力學中,粒子用波函數表示。在空間反演下(x → -x, y → -y, z → -z),如果波函數不變,則該粒子的宇稱是正的,如果變換後的波函數與原來的波函數差一個負号,則該粒子的宇稱是負的。空間反演不變也可以稱為鏡像變換不變,或叫左右變換不變,這是因為空間反演與鏡像變換或左右變換(x → -x, y → y, z → z)隻相差一個繞x軸的180度轉動。而轉動不變性嚴格成立,是以兩者沒有本質差別。宇稱隻能取兩個值,1和-1。兩個和兩個以上粒子組成的系統的總宇稱等于該系統内各粒子宇稱之乘積再乘上軌道宇稱。宇稱守恒定律指的是在互相作用下,作用後的粒子系統總宇稱等于作用前粒子系統的總宇稱。1956年前,實體學界公認在任何一種互相作用下,宇稱都是守恒的。宇稱守恒在本質上意味着左和右是對稱的。

50年代初從宇宙線裡觀察到兩種新的粒子,θ和τ。θ衰變為兩個π介子,τ衰變為三個π介子。π介子的宇稱是負的,同時,根據達利茲(Dalitz)圖推算,衰變前後這兩個系統的軌道宇稱都是正的。由于偶數個π介子的宇稱乘積是正的,而奇數個π介子的宇稱的乘積是負的,是以如果宇稱是守恒的話,我們可以反推出,θ的宇稱是正的,而τ的宇稱是負的。而θ和τ有完全一樣的壽命和品質。θ和τ是不同粒子,還是同一個粒子?這是當年困惑實體學界的著名的θ-τ之謎。如何解答這個謎?答案隻有兩種。一種承認宇稱守恒定律,τ與θ是兩種不同的粒子,但這無法回答為什麼θ、τ粒子性質如此相同。另一種确認τ和θ是同一種粒子,則意味着宇稱守恒定律将不成立。

李政道和楊振甯在1956年發表了著名的“弱互相作用中的宇稱守恒質疑”文章。在這篇文章中,他們認為,θ-τ之謎所帶來的宇稱不守恒問題不是一個孤立事件,宇稱不守恒很可能就是一個普遍性的基礎科學原理。同時他們發現,在強互相作用領域,宇稱守恒定律确有嚴格證明,可是在弱作用領域中,雖然宇稱守恒這假設被廣泛應用,但是事實上宇稱守恒定律從未得到過真正的實驗驗證。

要正确地測量宇稱,必須組合一個新的,能通過弱作用産生的赝标量。用了這赝标量,就可以試驗宇稱是否守恒。而這些赝标量,從來沒有被以前的任何實驗測量過。他們認為,τ-θ之謎的解答必須在τ-θ以外尋找。如果宇稱守恒被破壞,那麼這種破壞在弱作用的其他實驗中,例如在極化核的β衰變的過程中也應該觀察到。将實驗裝置嚴格地設定成互為鏡象,然後分别測量不同極化情況下β衰變過程中的赝标量<σ·p >值,這裡p是電子的動量,σ是核的自旋。如果測量結果不同,即可證明宇稱不守恒。

在他們的建議下,吳健雄和美國國家标準局科學家安伯勒(E. Ambler)等合作,用簡潔明了的實驗驗證了他們的猜想。這是一個關于極化钴60原子核β衰變的實驗。在這個實驗中,他們以确鑿無疑的證據表明,在弱互相作用過程中宇稱守恒定律不成立。弱互相作用下宇稱不守恒的發現和實驗驗證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個極重要的發現。正是由于這一震驚實體學界的傑出貢獻,李政道和楊振甯共同獲得了1957年諾貝爾實體獎。

李政道的曾祖父李子義是江蘇東吳大學(即現在的蘇州大學)的前身蘇州博習書院建立人之一。李的伯祖父曾任東吳大學教務長達數十年,伯父也在博習醫院和東吳大學任職數十年。

李政道與楊振甯于1940年代末開始親密而富有成果的合作,兩人共合作發表32篇論文,但這個合作在1960年代初終止。兩人從此分道揚镳,成為華人學術界的憾事。關于他們個人關系分裂的原因,李楊雙方偶有公開叙述,然而各有說辭,令外界對真實原因依然不得而知。

李政道在1986年撰寫的“破缺的宇稱”一文中,對于李楊關系有生動的比喻:“一個陰暗有霧的日子,有兩個小孩在沙灘上玩耍,其中一個說:‘喂,你看到那閃爍的光了嗎?’另一個回答說:‘看到了,讓我們走近一點看。’兩個孩子十分好奇,他們肩并肩向着光跑去。有的時候一個在前面,有的時候另一個在前面。

像競賽一樣,他們竭盡全力,跑得越來越快。他們的努力和速度使他們兩個非常激動,忘掉了一切。第一個到達門口的孩子說:‘找到了!’他把門打開。另一個沖了進去,他被裡面異常的美麗弄得眼花缭亂,大聲地說:‘多麼奇妙!多麼燦爛!’結果,他們發現了黃色帝國的寶庫。他們的這項功績使他們獲得了重獎,深受人們的羨慕。他們名揚四海。多少年過去,他們老了,變得愛好争吵。記憶模糊,生活單調。其中一個決定要用金子镌刻自己的墓志銘:‘這裡長眠着的是那個首先發現寶藏的人。’另一個随後說道:‘可是,是我打開的門。’”

此外李政道還說:“我和楊的合作在二十多年前結束了。它的價值,不需要更多的說明,就如我們已發表的科學論文所表現出的那樣,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李政道也曾于2003年提到兩人對于是誰發現宇稱不守恒有着分歧的看法。

家庭

· 妻子秦慧君(1925年-1996年):1948年聖誕節,李政道去火車站接朋友淩甯的妹妹淩南希。和南希一同抵達芝加哥度假的,還有一個苗條端莊漂亮的姑娘秦惠莙。李政道一見鐘情寫信求愛。夫婦育有2子;

· 長子李中清(James Lee,1952年-):1974年獲美國耶魯大學曆史學學士;1975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曆史學碩士;1983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曆史學博士;曆任加州理工學院教授;密歇根大學曆史學和社會學Frederick Heutwell Professor 教授;密歇根大學人口研究中心研究教授;密歇根大學政治與社會研究校際協會研究員;密歇根大學中國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密歇根大學學院聯合院長;北京大學長江學者講座教授;現任香港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上海交通大學通路講席教授。

· 幼子李中漢(Stephen Lee,1956年11月24日-):1978年獲耶魯大學學士學位,1985年獲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後在密歇根大學任教,1993年起出任助理教授。1994年獲麥克阿瑟獎。1995年曾以通路學者的身份赴康奈爾大學。1999年起他正式加盟康奈爾大學,獲聘為化學與化學生物學系終身教授。

榮譽

· 1957年:諾貝爾實體學獎

· 1969年:法國國家學院G. Bude獎章

· 1977年:法國國家學院G. Bude獎章

· 1979年:伽利略獎章

· 1994年:和平科學獎

· 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 1997年:命名小行星3443為李政道星

· 1997年:紐約市科學獎

· 1999年:教宗若望保祿獎章

· 1999年:意大利政府内政部獎章

· 2000年:紐約科學院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