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6年,洪秀全密诏韋昌輝、石達開、秦日綱回京誅殺楊秀清。
不久,韋昌輝、秦日綱迅速行動,解決掉了楊秀清。
而石達開則沒有參與行動,直到十餘日後,才來到天京,并指責韋昌輝殺人過多。
是以,一直以來,人們對石達開這個過程中的行為動機争論頗多。
捧之者,說石達開是不忍兄弟相殘;貶之者,說石達開是自己在下一盤很大的棋;又有開脫者,說隻是因為石達開當時離天京較遠,趕不及;甚至有人認為,石達開當時根本就不知情····總之,衆說紛纭,又似乎各有道理。
然而,細思之下,這并不是一件撲朔迷離的事情,石達開不參與行動的原因,是很明确的!
石達開确實參與了誅楊謀劃
石達開确實參與了誅楊的謀劃,這是毫無疑問的。
後來,李秀成就表示:“北翼二人同心,一怒于東”,在誅殺楊秀清的問題上,韋昌輝、石達開是一條戰線的,隻是,“翼與北王密議,殺東一人,殺其兄三人、原清、輔清而已,除此以外,皆不得多殺”···
李秀成的這一說法,得到了多數資料的印證。
隻有石達開本人,企圖回避這一事情。
石達開後來的回顧中,表示:他隻是聽說了“洪秀全們”彼此猜忌。韋昌輝請殺楊秀清,洪秀全“本欲殺楊,口中不肯,且故意加楊秀清為萬歲”,而他石達開,本意是要排解、協調。
顯然,石達開雖然回避了自己是否參與誅楊讨論一事,但他字裡行間卻是無法推脫的。
韋昌輝與洪秀全商議的秘密,自然是頂級機密。如果石達開沒有參與謀劃,不被韋昌輝視為同路人,石達開又怎麼可能知道這些事情呢?
要知道,東王的情報系統是無孔不入的,總不至于東王自己不知道,而遠在湖北的石達開卻能得知這樣的消息!
而據石達開自己介紹,後來,他回到天京,質問韋昌輝,張口就是:其下何罪,何得盡誅?
當時,天京城内,血雨腥風,到處都在殺東黨。石達開能單身入城,表明:無論是韋昌輝還是石達開自己,都視自己為誅楊一系的成員。石達開前去,隻是反對屠殺擴大化,對殺楊秀清後的善後事宜企圖進行讨論罷了···
是以,石達開參與了誅楊密謀,這應該是确定的。
石達開确實故意遲遲不回天京
那麼,石達開為什麼又沒有趕回去參與誅殺楊秀清呢?
《太平天國史》的看法很有代表性:當時,韋昌輝在江西,石達開在湖北,是以,石達開的路更遠,還沒趕得及回去,韋昌輝和秦日綱就解決掉楊秀清了。
然而,這一說法,其實是經不起推敲的。
石達開到天京的路程,比韋昌輝多了1/4左右。
是以,以常理計,石達開雖然會慢一些到達,但是,不至于慢太多。
至少韋昌輝誅殺楊秀清時,石達開按理應當在路上了。
然而,實際情況是,當“京城殺害許多人”的消息傳來時,石達開仍然在武昌洪山,壓根就沒有動。
而當石達開回到天京時,楊秀清被殺已經過去十幾天了···
顯然,石達開絕對不是因為路遠而“趕不及”,他是根本就沒有“趕去”。
石達開不可能在“下大棋”
既然參與了誅楊密謀,又沒有在奉诏後立刻回京,再結合此後他一度執掌朝政,是以,後人就有一種“陰謀論”,認為石達開是有意在下一步很大的棋。
這種看法認為,石達開是另有算盤。他企圖借韋昌輝的手除掉楊秀清,再聯合楊秀清餘部,一起鏟除韋昌輝,掃清所有的競争對手,成為天王之下的第一人···
最典型的,就是電視劇《太平天國》中,借一些人之口,稱石達開“城府太深”···
然而,這一說法,也是不合乎邏輯的。
楊秀清被殺後,石達開隻帶了曾錦謙和張遂謀兩個人回京,當面斥責韋昌輝,然後害怕被殺,缒城逃走,随後他留在天京的家人悉數被殺!
也就是說,這個過程中,石達開不但全家被殺,而且,自己也是九死一生。
運氣稍微不好的話,石達開不要說逃離天京,就連北王府都出不去!
石達開縱然膽魄過人,也不至于把自己的性命拿來豪賭一番!
何況,從後來的情況看,洪秀全随便安插兩個沒有什麼本事的兄長,就能把石達開排擠出去,這表明在權力的遊戲中,石達開絕不是什麼特别高明的棋手!
那麼,石達開,為何不參與誅殺楊秀清的行動呢?
實際原因,可能沒有後世想象的那麼複雜···
誅楊最後行動,沒有需要石達開參加
石達開,确實參與了誅楊的商議。
但是,在具體實施中,石達開并沒有被列入參與計劃。
理由很簡單。
韋昌輝迅速趕到天京後,立刻與秦日綱、陳承瑢展開行動,在陳的接應下,殺入東王府,解決了楊秀清。
也就是說,韋昌輝是以最快的速度趕回去,最快的速度動手,完全沒有等待石達開。
這表明,誅殺楊秀清的行動,沒有計劃讓石達開參與。
确實,如果是要靠硬實力的話,就算石達開趕來,也不夠楊秀清打的。
而誅殺楊秀清,是陰謀行動,關鍵是行動的隐秘和突然,參與人數并不起決定性作用。靠韋昌輝、秦日綱的實力和陳承瑢的接應就夠了,未必需要他石達開。
這,大約就是石達開沒有趕來參加誅楊的主要原因。
推理
以下,為個人推理,不足之處,還望指教。
1、洪秀全、韋昌輝有除楊秀清之意,石達開是站隊在洪秀全、韋昌輝一邊的。
一來,石達開畢竟是太平天國的的翼王,西征軍的統帥,擁有雄厚的實力和崇高的威望,是以,争取他站隊又是十分必要的;二來,石達開對楊秀清也不滿;“牧馬人事件”中,石達開的嶽父黃玉昆被楊秀清責罰後一度跳河自殺,而石達開每見楊秀清“惶悚汗流”,也很不自安,是以,争取石達開支援又是完全可能的。
是以,洪秀全、韋昌輝在策劃誅楊時,也拉攏了石達開一起參與,石達開也是誅楊行動的同謀者之一。
是以,石達開既知曉了相關情況,并且有了站隊,也就是所謂“北翼二人同心,一怒于東”,隻是,那次會議中,大家對誅楊具體行動尚沒有達成意見,隻是确立了“隻殺其兄三人”的原則。
2、情況有變,具體行動,石達開沒有參與。
從時間上看,石達開、韋昌輝與洪秀全的讨論時間,隻可能是在1856年夏打破江南大營期間。
此後,楊秀清将石達開、韋昌輝外調,并讓石達開統韋昌輝的部署,韋昌輝統石達開的部署,以作預防,是以,情況有變。
再之後,楊秀清逼封萬歲,事态緊急,韋昌輝、秦日綱緊急行動,這一次,石達開确實未必參與内情···
是以,石達開隻是知道“洪秀全們在金陵彼此疑忌”,并不知曉具體的行動計劃,甚至一直就在洪山上司解武昌之圍的作戰。
3、因為誅楊後的善後事宜,石達開與韋昌輝鬧翻。
隻是,誅殺楊秀清後,韋昌輝的屠殺迅速擴大化,完全脫離了原本“隻殺兄三人”的設想,而且,看起來擴大化的趨勢還在繼續。
作為太平天國的翼王,誅楊計劃的參與者之一,石達開隻帶兩位親信回到天京,對韋昌輝提出不同意見。
然而,溝通破裂,韋昌輝與石達開成仇!
有朋友認為,石達開去當面質問韋昌輝,是為收攏東王餘部人心。
其實,這是想多了。
當時,天京城内已經血雨腥風,石達開獨身而去,被韋昌輝殺掉是大機率的事情。
石達開此去,危險是極其大的,甚至死的可能遠大于生。
另一方面,當時,韋昌輝的屠殺已經引起了将士們的憤怒,是以,石達開要聯合力量反對韋昌輝的條件已經成熟,完全不必非要去“死一回”。
是以,石達開應當原本是低估了韋昌輝的殺氣,企圖溝通化解,隻是···事态的發展完全超出了他的想象···
當然,再強調一次,這一段,是個人根據史料的推理,不足之處,還請批評、指正!
一盤“亂局”
實際上,在誅殺楊秀清的這個事件中,太平天國的上司人,有一個算一個,都是沒有長策的。
楊秀清“逼封萬歲”,可謂是愚蠢短視。
當時的楊秀清,大權在握,權勢、威望都達到極點,就是太平天國的實際上司者。
“逼封萬歲”,除了進一步暴露其野心外,對其實力的增強毫無幫助!
韋昌輝、秦日綱,誅殺楊秀清的策劃不可謂不隐秘。
然而,對于誅殺楊秀清以後,如何善後,如何安撫好楊秀清舊部,則完全是兩眼一抹黑。
是以,除了無畏地殺戮,完全不知道如何收場。
洪秀全決心除掉楊秀清,本身是完全可以了解的想法。
然而,殺掉楊秀清之後,如何在宗教意義上解釋這件事,如何在權力上進行重新配置設定,也完全是沒有想法···
而石達開呢?同樣是打到哪裡算哪裡。
對于韋昌輝的亂殺,他隻是提出“不得多少”,指責人家,并沒有提出安撫之策。
與韋昌輝翻臉後,石達開發出讨韋号召,招集部衆,上奏天王請殺韋昌輝,并且聲明如不得其頭,将班師回朝···
可以說,如果不是洪秀全解決掉了韋昌輝,石達開真的帶兵班師回攻天京,那麼,其破壞性将比韋昌輝的屠殺要再有一次指數級上升!
何況,即便你石達開率兵攻回天京,“清君側”,殺了韋昌輝,又如何面對洪秀全呢?
還好···洪秀全自己解決掉了韋昌輝,否則,石達開不知道會把後續發展成什麼樣!
總之,整個誅楊事件中,太平天國的上司人,有一個算一個,皆無長策,皆隻是急于解決眼前的問題,至于後果···都完全沒有做好設想和準備···
權力鬥争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玩家都是這種“猛人”···
關于誅殺楊秀清的行動,關于天京事變,人們對個人動機、謀劃分析很多。
但其實···沒有太大必要。
因為,這些人,雖然喜歡内鬥,但内鬥的水準卻是很拙劣的,大多時候并無明确規劃···
他們的失敗,是注定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