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術研學 “藝”起出發

暑假如約而至,在這個被陽光擁抱的悠長假期裡,一場關于“藝術”的盛宴正拉開序幕,為炎炎夏日帶來一抹不同尋常的清涼與啟迪。從國内頂尖的藝術院校到各具特色的藝術機構,再到充滿藝術氛圍的美術館,一系列精心策劃的暑期研學課程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為廣大學子及藝術愛好者搭建起一座通往藝術殿堂的橋梁。

注重内容設計,

保障研學旅行品質與效果

2024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随後,一場旨在将美育全面融入教育教學各環節的變革在全國範圍内悄然興起。研學旅行,這一融合了美感成長、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的創新教育模式,正以其獨特的魅力,成為培育學生審美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

暑假期間,各大博物館、美術館迎來了研學旅行的熱潮。在中國美術館、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等美術館展廳内,一幅幅生動的研學圖景躍然眼前:孩子們沉浸于五彩斑斓的藝術海洋,他們或靜默凝視畫作,感受色彩與線條的韻律,或側耳傾聽專業講解,解開藝術之謎,或積極參與互動體驗,親手觸碰藝術的脈搏。

為配合這股研學熱潮,各大美術館精心策劃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研學活動,從溫馨的親子工作坊到啟迪智慧的藝術家講座,從傳統的名畫臨摹到創意無限的繪畫比賽……每一環節都旨在營造一個寓教于樂的藝術學習環境,引導孩子們在歡笑與探索中親近藝術作品、領悟藝術真谛,并最終激發他們對美的無限向往與熱愛。

然而,在這股研學熱潮之下,也暴露出内容設計與師資品質等方面的諸多問題,引發了業界的廣泛關注與深思。在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社會服務部主任、副研究員李妍看來,研學旅行的内容設計是保障其品質與效果的核心環節,需要學校、旅行社及研學落地方三方緊密配合、共同完成。然而,在實際操作中,旅行社對課程内容設計權較大,研學過程更側重“導”和“遊”之間帶給觀衆感性體驗,研學師資水準參差不齊,導緻研學内容缺乏體系化、難以與校内學習形成有效銜接。

“研學遊的成功開展需要科學的課程設計、有資質的專業人員授課、以目标為導向的過程管理,以及有效的研學旅行監管和評估體系,才能不斷形成研學旅行的良性循環。”李妍說。

7月20日,在北京李斯特中心——匈牙利文化中心,“中匈文化小使者藝術交流活動”正在舉行,本次活動由中央美術學院少兒美術教育研究中心攜手李斯特中心及銀帝藝術館共同策劃,旨在搭建一座橋梁,促進中匈兩國青少年之間的文化了解與藝術共鳴。活動通過生動的文化介紹與精心設計的藝術研學課程,讓孩子們在領略匈牙利藝術魅力的同時,激發創作靈感。值得一提的是,中央美術學院少兒美術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鄭勤硯教授為孩子們帶來了專業而細緻的指導,在她的悉心啟發下,孩子們紛紛拿起畫筆,将心中的感悟與想象傾瀉于畫布之上。

鄭勤硯在推動中外兒童藝術交流方面擁有深厚的理論功底與實踐經驗,她成功策劃并實施了多次國際兒童繪畫比賽、組織了赴海外的藝術研學活動,并積極參與博物館的公共教育項目。在談及研學旅行時,她強調,最重要的是要将研學旅行作為美育課程去實施,實作研學旅行美育課程體系化。是以,研學遊産品設計需要兼顧教育内容、教育地點、教育目标和成果評估。設計者要清晰地了解研學的目标是什麼,核心知識點怎麼選擇,用何種方式呈現,隻有明确了這些才能讓學生從中獲益。“同時,家長和學生要增強對研學旅行市場的了解和判斷力,明确自身研學目的,選擇合适的項目,以此倒逼研學機構設計符合學生審美認知規律的課程,讓研學旅行回歸教育本質,讓每一場旅行都充滿美的感受,讓孩子們獲得真正有意義的審美研學體驗。”鄭勤硯說。

深耕“研”之精髓,

確定學有所得

在美育教育日益受到社會各界關注的當下,中央美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推出的“中華美育行”社會美育行動計劃猶如一座橋梁,巧妙連接配接了中央美術學院深厚的學術底蘊與廣大群眾對美的渴望,旨在依托中央美術學院專業的教學團隊和高品質的課程體系,提高大衆審美能力,提高美育素養,充分展現藝術院校的引領作用。

暑期來臨,中央美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以其豐富多彩的課程體系,為不同年齡層、不同背景的學員開啟了一場場精彩紛呈的藝術之旅。從提升成人和少兒藝術素養的雅緻課堂,到塑形繪意的青少年造型基礎實踐,研學課程涵蓋國畫、油畫、書法、水性材料、設計、首飾、攝影、建築等多個專業和方向,每一門課程都精心設計,旨在多元度提升參與者的審美感覺與創作能力。

其中水性材料繪畫進階研修班的新疆寫生項目,已經成為有代表性的教學品牌。在專家、學者的帶領下,學員們深入新疆腹地,體驗獨特的風土人情,在沉浸式的學習中提升繪畫技巧。正如學員曾繁琦所言:“于我而言,央美‘水高班’的經曆,是可以利用整塊的時間專注學習和提高的過程。對水彩藝術形式的了解,從具體到抽象,從微觀到宏觀,從技法訓練到個性表達,形成較為全面的認識,尤其是新疆寫生,老師們會保護學生的個人特質,幫助學生根據自身特點發展出對造型的認識和自我學習的能力,這對提高作品的品質有顯而易見的影響,對觀察方法和思維的訓練更是長期而持續的。這些優勢通常是社會上許多水彩教育訓練班難以全面覆寫的。”他的作品《陽光下的少年》入選第十四屆全國美展。

“我們的研學活動由中央美術學院知名專家、教授及學者帶隊,學員從高校教師到企業高管,從藝術家到各行業精英,乃至青少年學生,中央美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研學以其廣泛的參與性和高度的包容性,吸引了來自不同領域、不同年齡的學員。”中央美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招生辦主任、副研究員、碩士研究所學生導師苑鳴鑫表示,研學課程融考察與學習于一體,課程負責人會根據地點定制内容,重視學員體驗與回報,及時調整教學。研學期間,組織講座研讨,鼓勵跨專業預習,促進知識融合。研學後,結合專家指導與同伴讨論,深化學習成果。課程持續優化,學員回報積極,社會評價高,成果較為顯著。

院校合作,

推進研學創新實踐

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理縣的桃坪羌寨,一群師生的身影穿梭其間。他們架起畫架,或在寨門下細繪古碉樓的滄桑歲月,或在巷弄間捕捉羌族老人面龐上的時光痕迹,畫筆之下盡顯羌文化的深邃與生動。轉至紅原日幹喬大草原的遼闊天地,師生們散布各處,有的低頭專注,筆觸間流露出對大自然細膩入微的捕捉;有的擡頭遠望,試圖将眼前無垠的綠意與遠方天空的遼闊完美融合于畫布之上;教師們則不時穿梭其間,時而停下腳步給予指導,時而親自示範技藝。

這是“教育部師範教育協同提質計劃北京師範大學組團(第二屆)美術寫生活動”的現場,會聚了來自北京師範大學、四川師範大學、阿壩師範學院等9所院校的43名師生,共同參與此次暑期實踐活動。據北京師範大學兒童美術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黎加多介紹,本次活動為期5天,橫跨理縣、紅原、馬爾康等地,師生們不僅創作了包括油畫、國畫、水彩、速寫在内的144幅作品,提升了寫生審美能力,還深刻體驗了藏族、羌族悠久的曆史文化和獨特風情,同時促進了各院校間的交流與合作。活動結束後,師生們在阿壩師範學院美術學院舉辦了一場展覽,展出了此次活動中精心創作的40餘幅美術作品,這些作品以多樣的視角和風格展現了阿壩的自然美景、特色建築及人文風情。

“在研學過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了來自不同院校師生對繪畫藝術的深厚熱愛。面對那些觸動心靈的景緻,即便周圍環境喧嚣,他們也能迅速沉浸于創作之中,展現出非凡的專注與投入。尤為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每位參與者都擁有獨特的觀察視角和表現手法,這種多樣性極大地拓寬了我的視野,也激發了我對自我突破的思考。繪畫,不僅僅是場景的再現,更是情感的抒發與個人風格的展現。是以,我決心在未來的創作中,更加勇敢地融入個人感受,探索多樣化的表達方式,力求在作品中留下獨特而深刻的印記。”北京師範大學美術專業2023級碩士研究所學生孫千惠如是說。

“在廣袤的草原以及與質樸的藏族群衆的接觸中,我深受感動。此次研學之旅不僅讓我領略了自然風光的壯麗,更在老師的指導下掌握了多種美術表現手法,我的審美能力和專業知識得到了顯著提升。更為重要的是,我堅定了投身美育事業的決心,計劃将所學專業技巧與藝術思想融入教學之中,引領學生拓寬視野、啟發深度思考。”北京師範大學美術專業2022級碩士研究所學生石嫣然表達了自己的感悟。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甄巍指出,美術寫生是美術教師與學生的必修課程之一,通過寫生可以培養和提升自身的觀察力、創造力、表現力,拓寬視野并逐漸形成個人藝術風格,為後續的專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本次美術寫生活動的成功舉辦,不僅為師範院校師生搭建了溝通交流的平台,還彰顯了師範院校在美術教育領域的引領作用,有力推動了師範教育協同提質計劃的深入實施,為全國美術教育的高品質發展貢獻了積極力量。”甄巍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