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雞危害大,易得3種癌?坦白說:想要長壽,2種肉确實要少吃
一大早,劉大叔的好友群就炸開了鍋,一篇聲稱“吃雞肉可能導緻癌症”的文章被瘋狂轉發。
劉大叔點開一看,裡面說得頭頭是道,還引用了牛津大學的研究,劉大叔看完之後覺得整個人都不好了。
他可是個道地的廣東人,簡直就是無雞不成宴,吃了這麼多年的雞肉,咋突然就成“緻癌物”了呢?
劉大叔越想越害怕,趕緊拿起手機預約了體檢,打算好好檢查一下身體。
随着健康意識的提高,中老年人越來越關注飲食健康。
近期,“吃雞易緻癌”的說法在網絡流傳,引發廣泛讨論,真相究竟如何呢?
01
牛津大學:吃雞會得3種癌?
牛津大學發表在《流行病和公共衛生》雜志上的一項研究,涵蓋了47.5萬名年齡在37至73歲之間的英國人。
研究團隊從2006年開始,跟蹤這些參與者的飲食習慣及其健康狀況,一直持續到2014年。
通過長達近九年的研究,科學家們試圖找出日常飲食與患病風險之間的關聯。
研究結果顯示,與那些飲食中雞肉攝入較少的人相比,每天多吃30克雞肉的人,患前列腺癌的風險增加了11%,患黑色素瘤的風險增加了20%,而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風險增加了26%。
這些資料乍一看似乎令人擔憂,但重要的是要了解,這種類型的研究隻能揭示風險之間的關聯,并不能證明雞肉會直接導緻癌症。
而且,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的另一項研究,通過對超過五十萬人進行長達十年的跟蹤調查,發現相對于經常吃紅肉的人群,經常吃雞肉的人群患癌風險較低。
這說明,在肉類的選擇上,雞肉可能是一個相對更健康的選項。
02
雞含有大量激素,吃了容易性早熟?
很多人擔心市場上銷售的雞肉中含有大量激素,擔心這會導緻兒童性早熟,然而,這種說法并沒有科學依據。
事實上,雞隻是因為優良的遺傳品種和高品質飼料的支援,才能快速成長并在大約42天達到市場标準。
此外,中國等多數國家已經明确禁止在養雞過程中使用激素,嚴格的檢驗程式確定了市場上銷售的雞肉安全無憂。
即便在極少數情況下雞肉中存在激素殘留,正常的烹饪溫度足以破壞這些激素,不會影響人體内分泌系統。
03
關于雞肉的4個謠言,你信過幾個?
1、十年雞頭賽砒霜?
這個說法其實源于對雞頭中可能積累有毒物質的擔心。
然而,雞攝入的任何食物都會經過腸胃和肝腎的代謝過程,并不會特别地積累在頭部。
2、雞屁股不能吃,有毒素積累?
雖然雞的尾脂腺和腔上囊是不宜食用的部分,但在市面上銷售的雞肉在屠宰過程中已經将這些部位去除,我們不需要過于擔心這個問題。
3、雞翅尖是打針的地方,不能吃?
養殖過程中使用的抗生素通常會注射在翅膀較松弛的部位,并非翅尖。
而且,即使是注射過的部位,藥物也會在整個體系中分布,并不會隻集中在注射部位,翅尖完全可以安全食用。
4、雞脖有淋巴不能吃?
雞脖中的确有淋巴組織,但它們大多位于皮下。
正常烹饪過程中充分加熱可以減少任何風險,如果實在擔心,可以選擇去皮後食用。
04
真正應該少吃的是這2種肉
1、紅肉
包括羊肉、牛肉、豬肉、馬肉、兔肉、驢肉和鹿肉等,生肉呈現紅色。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發表的報告指出,每天食用超過100克的紅肉可能會使患癌風險增加17%。
此外,世界衛生組織在2015年将紅肉列為“可能緻癌物”(第2A級)。
2、加工肉
比如臘肉、鹹魚、培根和火腿等,經過腌制或加工的肉類在加工過程中可能會産生雜環胺和N-亞硝基化合物等有害物質。
這些物質被研究顯示能夠增加消化系統,包括胃、腸和胰腺等器官的患癌風險。
我們應該保持理性,不輕信謠言,健康飲食才是關鍵,雞肉作為優質蛋白來源,合理食用有益于健康。
讓我們行動起來,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遠離不實傳言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