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能當得起“恃靓行兇”這四個字的,除了李嘉欣,還有年輕時的張柏芝。
李嘉欣活得肆意,當小三時也不放低姿态,還在電話裡大罵原配。
張柏芝年輕時的顔自不必說,曾驚豔了一代人。
她也頻頻傳出“耍大牌”的新聞。
這倒不算是什麼新鮮事,美女從來都眼高過頂。
現在仍有許多黑臉的、翻白眼的女明星,大家也就一笑置之了。
後來張柏芝莫名得罪了向太,其中的機密我們自然不得而知。
但向家在香港黑白通吃,把持了港娛的半壁江山。
那時向太瘋狂輸出,把張柏芝塑造成一個神經病女人,說她連第三個孩子的父親都不知道是誰。
這多多少少影響了群衆的觀感,讓張柏芝這樣的美女“晚節不保”。
好在,她從來都是一個好媽媽,這方面沒得黑。
除了和謝霆鋒的分分合合,與陳冠希的感情秘事,張柏芝最大的标簽,就是“媽媽”了。
她從來不諱言自己想做媽媽。
女明星們避之不及的“媽味”,她都是追着跑。
老早她就說,她喜歡小孩,是以才要結婚。
她和謝霆鋒結婚後,也沒有在意過什麼事業高峰期,不假思索就生了兩個孩子;
生完小孩,也從來沒有為了顯示“老公對我很好”故意讓老公抱孩子,而是孩子不離手,在任何鏡頭面前身上都會挂一個孩子。
更不要提她在社交賬号上的分享,從來都是母愛溢出螢幕。
她是真的愛小孩,她愛那種和孩子的親密關系。
但是孩子會長大啊,那怎麼辦呢?
張柏芝想到一個最“聰明”的辦法,那就是:
“不停生”。
大的長大了,小的又來了,一茬接一茬,她一直可以享受做母親。
最近又傳出張柏芝有了四胎,再次做了媽媽。
即使傳聞是真的,我也不奇怪。
她孩子的父親是誰,她早就不關注了,隻有吃瓜群衆抱着一腔熱忱。
張柏芝的三孩和四孩很有可能是在精子庫裡選精子生的。
不和男人産生糾葛,隻要和孩子産生連結。
張柏芝這種對于孩子和對于母親身份的接納,是當代社會及其稀缺的。
是以無論張柏芝的風評是什麼樣的,我相信她内心獨有一份松弛感。
在“母親”這方天地裡,她活得最輕松且自由。
還有一個詞,隻怕很多人不認同;
那就是:成熟。
有人說張柏芝是付出型人格。
她十幾歲出道,就開始替父親還千萬級别的賭債,還要供養母親和弟弟。
在家族中,她是被吸血的那個。
可是這種想法,還是帶着“付出感”。
往往女性為家庭的付出,被定義為“付出”;而男性付出,卻被定義為“責任”。
當你全然接受這種付出,甚至主動承擔起家族的責任,才是真正的成熟。
及到張柏芝自己的家庭,她承擔起了責任,從沒有逃跑過。
我們見過明星夫妻離婚後為了孩子扯皮的,卻從來沒見過張柏芝帶孩子吐露出半個累字。
張柏芝的這種成熟最讓我驚訝。
因為她原生家庭既不美滿,童年也不幸福,甚至婚姻也是失敗,但這都抵擋不住她成為一個成熟的人。
是以我們還要為自己不敢承擔責任找什麼理由嗎?
她早早知道了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想過什麼樣的生活,這就超過了這個世界上90%的人。
然後她還做到了,她又超過了99%的人。
她想生孩子就去生了,不在乎别人說她的孩子“沒有爸爸”。
她頂着壓力也要生孩子,就因為自己“喜歡做母親”。
這種笃定感,在普女身上很少見。
甚至好多女明星身上的沖突感也遠遠蓋過了自己該有的笃定感。
明明女明星的經濟條件那麼好了,難道不應該想做什麼做什麼嗎?
可許多人,依然活在“主流認可”的價值觀裡。
她們不敢活得不一樣一點。
粉絲喜歡什麼,她們就努力做什麼。
如果内心認可主流,倒還是好了。
可是偏偏有好多人,明明自己是戀愛腦,卻要裝成不是戀愛腦;
明明自己想要叛逆一點,卻裝成乖乖女。
這樣的人活得才最累。
他們首先在迫害自己,其次才是别人迫害他們。
張柏芝從來不迫害自己。
這也正是女權追求的,是人權追求的。
實際上所謂的女權也好,人權也罷,最後追求的平等,一定是強與弱的平等,是主流與非主流的平等。
就如在西方社會,歧視LGBT群體當然不對;
但強迫别人必須認可LGBT,将其奉為政治正确,就是對的嗎?
一切以“主流”之名綁架别人的,都是強權。
如果拿出“獨立女性生那麼多孩子幹什麼”來綁架别人,也是一種強權。
拿出“所有人都要多生孩子多為國家經濟做貢獻”,也是一種強權。
真正的平等是接納,是允許發生。
是允許一切發生。
以上是我以西方叙事方法來論述的(原生家庭,女權人權等)。
其實,我們該多多學習中國古代思想。
我在看古代小說時,發現其中表現出的文化包容程度,常常遠勝于現在。
道家思想對于中國文化藝術及思想的影響,讓人從來不敢看輕弱勢方。
低微者也可論道,綠林中也出好漢;
貧賤濟人是真英雄,弱而行俠乃大丈夫。
古人常說:
剛強者,勝過不如自己的;
柔弱者,勝過比自己高明的。
此乃陰陽強弱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