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醫養結合如何走才能更“順”?

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也是大陸今後較長一個時期的基本國情。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23年底,大陸内地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總量為2.96億人;預計到2050年前後,中國老年人口數将達到峰值4.87億人。

老齡化到來,面對療養院不友善就醫,醫院又不養病人的現狀,醫養結合這一模式應運而生。2016年,國家衛生計生委聯合民政部先後釋出了《關于确定第一批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機關的通知》《關于确定第二批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機關的通知》,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正式啟動。

經過8年的時間,當下,醫養結合的探索已經在全國範圍内不斷擴面。目前,醫養結合有哪些模式?探索過程中又存在着怎樣的難點?連日來,記者進行了走訪調查。

專業照護融入臨床診療

醫為主、養為輔 提供雙重服務

成都市第八醫院作為市屬三級老年專科醫院,是醫養結合的典型。走訪調查的第一站,記者來到了這裡。

因為一次摔跤緻骨折,張婆婆需要卧床。一邊要進行止痛、促進骨折愈合等治療,一邊還要進行肺栓塞、墜積性肺炎、皮膚壓力性損傷等風險預防措施,同時還要控制基礎疾病避免加重,适時開展康複治療與營養支援。對老年人而言,這注定是一個長期的醫療過程。

綜合醫院往往隻針對急性期疾病進行處理,後續的康複、風險預防、安全管理等過程依賴于院外,而家庭又無法勝任專業的照護的任務,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張婆婆一直在各大醫院之間輾轉。一次偶然的機會,她了解到市八醫院提供醫養結合服務,來到這裡之後,張婆婆的醫療需求得到了更妥善的解決。

醫養結合如何走才能更“順”?

“很多‘失能共病’老人的疾病易反複,病情需要經常監測,生活需要持續照護。我們将專業照護融入了臨床診療,以醫為主,以養為輔。”市八醫院醫務部主任張舒民告訴記者,政府在推動醫養結合方面給予了醫院大量政策支援。而當下,不少醫療機構也都到醫院學習相關經驗,部分醫療衛生機構也在開始嘗試類似的醫養結合模式。但實際上,養老屬于民政範疇,醫療歸衛健委管轄,體系之間的差異仍舊存在,除了市八醫院這樣的公立醫院以外,不少民營機構也在探索自己的醫養結合模式。

“醫”“養”相鄰相嵌

典型方式仍舊存在不便

早上6點半,住在成都天府新區禾養顧連老年病醫院11樓的鐘婆婆已經起床,在護士的幫助下洗漱。記者見到鐘婆婆的前一天,她才剛剛結束住院治療,從6樓的病房傳回11樓的康養區。通過區域劃分,醫院完成了醫養結合的建構。

據成都天府新區禾養顧連老年病醫院院長龔治國介紹,醫院6樓的功能就相當于綜合醫院的老年綜合科,而11樓的養老區類似于配備了專業醫務人員的老年較高價的電梯大廈,“‘養’的資格稽核和‘醫’的資格稽核要求不一樣,沒辦法在一個區域實作,我們隻能将醫和養的實體距離縮減到最小,讓老人盡可能友善地享受到雙重服務。”

醫養結合如何走才能更“順”?

除此之外,記者在走訪過程中發現,養老社群“近鄰”設定醫療資源也是很多醫養結合機構在嘗試的“路徑”。

“我們在養老社群中配套自建一級醫院,加上同城共享一家三級綜合醫院,通過内置加關聯的方式實作醫養結合。”成都溫江區某養老社群相關從業人員告訴記者,與市八醫院相反,養老社群以養為主,醫為輔,盡管無法實作醫與養的無縫連接配接,但環境、服務上老人的閱聽人更廣。

成都市衛健委相關處室負責人表示,成都天府新區禾養顧連老年病醫院的模式和社群養老“近鄰”醫療資源設定的模式,目前是最典型的醫養結合方式,但對養老需求其也存在一些弊端,“距離再近,養老區和醫療區在實體上始終是要分開的,特别是對于失能或者半失能老年人來說,不便仍舊存在。”

政策壁壘與資金問題

醫養結合發展仍存在難點

記者從成都市衛健委了解到,目前,成都有120家取得醫養結合資質的相關機構,大部分采用的都是醫療機構中嵌入養老服務的模式。“整體上來看,目前,成都的醫療資源很豐富,養老資源也不少,但也存在資源分布不均的情況。”相關處室負責人告訴記者,當下,盡管國家已經出台了支援性政策,但對于醫養結合機構來說,其自身的發展仍舊存在不少難點。

實際上,市八醫院醫養結合模式提供的服務是很多選擇機構養老的老年人最需要的。患者對醫養結合的期待,就是希望一步到位地享受醫療和養老雙重服務。但目前,醫養結合機構的發展需要兼顧民政、衛健、醫保等多方的政策,部門之間不相通,政策與政策之間有壁壘,使得不少醫養結合機構無法真正提供“融合式”服務。

除此之外,在走訪過程中,多位醫養結合機構相關負責人都提到了資金的問題。記者了解到,盡管相關政策已經明确提出“鼓勵支援社會力量參與醫養結合發展”,但就目前的狀況來看,民營機構進入醫養結合行業,憑借自生很難存活,大部分機構都會處于虧損狀态。

“現在很多大企業之是以選擇入行,是看到了未來‘銀發經濟’的趨勢,期待未來會有更多政策紅利。但對于很多實力不夠雄厚的企業來講,在沒有确切保障的情況下冒險‘入局’,并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龔治國說。

醫養結合如何走才能更“順”?

政策支援 觀念轉變

鼓勵社會力量也要為公立醫療機構“松綁”

當下,人口老齡化問題愈發突出,盡管在大陸,僅有3%的老年人選擇機構養老,但在巨大基數面前,這3%的問題仍舊迫切需要一個解決方案。

今年5月,國家衛生健康委老齡健康司司長王海東在新聞釋出會上提到,目前全國很多省份已經制定了稅費、投融資、用地等優惠政策,支援社會力量辦起醫養結合機構。在浙江嘉善,家庭病床、家庭養老床位正在逐漸融合,将建床費等納入醫保報帳範疇。山東則為社會力量開展醫養結合服務提供資金支援,鼓勵保險公司、信托投資公司等金融機構作為投資主體舉辦醫養結合機構。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支援醫養結合機構為老年人提供服務。

自上而下的政策是醫養結合得以發展的一方面,而模式推廣的另一個難點,是很多市民對醫養結合的概念和服務内容了解并不透徹,對其效果和安全性也存在疑慮。“去醫院養老會不會很冰冷,讓老人感受不到關懷?”“環境好的機構價格會不會很貴?而價格相對便宜的對老人的照顧又會不會不到位?”

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常務副院長梁萬年在接受相關媒體采訪時曾表示,醫養結合跨越了傳統養老觀念中隻強調單一“養”的服務内涵,更加注重養老服務和醫療服務的融合。“要實作醫養結合高品質發展,既要擴大社會力量辦醫,也要給公立醫療衛生機構‘松綁’。”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老年學研究所教授黃石松說。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胡瑰玮 供圖 受訪機關 責任編輯 羅皓 編輯 張朝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