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七年(1627年),皇太極剛剛繼位,後金内部就爆發了嚴重的雪災,此前後金因努爾哈赤的大肆屠戮,農業早就崩潰了。
而這場雪災,無異于是雪上加霜。
當時整個後金糧食、布匹、牛馬等生活物資緊缺,而八旗貴族的糧商們則是囤貨奇居,讓後金的糧食飛漲。
皇太極
最嚴重的時候,八兩銀子才能買回一鬥米,至于牛,則是一百兩一匹,馬就更貴了,三百兩一匹:
時國中大饑,其一金鬥糧價銀八兩。民中有食人肉者。彼時國中銀兩雖多,然無處貿易,是以銀兩賤而諸物昂貴。良馬一,值銀三百兩。壯牛一,值銀一猜兩。癖緞一,值銀一百五十兩。毛青布一,其值銀九兩。盜賊蜂起,偷竊牛馬,人相慘殺至國中大亂——《滿文老檔》
至于皇太極的府庫也是如此,各種物資奇缺,連棉布都不足一千匹了,如果不度過這才難關,後金怕不是沒有後金了。
因而皇太極先暫時穩定局勢,而後派人經商,收購物資,也适當的放開了經商的限制。
好在相對于基本物資,後金目前的金銀還是比較多的,畢竟這麼多年的劫掠,府庫堆了不少銀子,正好拿出來購買物資,而且遼東的人參和貂皮也是緊俏貨,深受關外歡迎。
後金最不缺的就是人參
至于貿易的對象,自然是蒙古人了。
就這樣,皇太極命人帶上大量的白銀以及貂皮、人參等遼東特産,前往長城沿線和蒙古人貿易,買回了馬匹、布匹、茶葉、糧食等物資。
衆所周知,蒙古人能提供的頂多就是馬匹罷了,布匹、茶葉和糧食,基本都是明朝生産的物資,而貂皮和人參也是大明最暢銷的物品。
換句話說,後金本質上是和明朝貿易,蒙古人扮演了明朝和後金之間的中間商角色。
當時後金将大量的人參、貂皮賣給蒙古人,而蒙古人在轉手賣給明朝商人,回頭向明朝購買糧食、布匹、茶葉,在轉手賣給明朝商人,以此來賺取差價。
而當時賺取的差價利潤極高,比如遼東人參一斤約為六兩左右,但通過蒙古人轉手一賣,給明朝商人的價格是十五兩之多。
當然,這些事都是私下進行的,畢竟明朝和後金明面上還是敵對關系。
天啟七年的局勢
但不久,這種局勢就發生了變化,而且很快就被朝廷得知了。
崇祯五年(1632年),皇太極出兵控制了歸化城,歸化城是隆慶年間由俺答汗所建,自建成後,就成為明朝和蒙古人的貿易中心,至于另一個貿易點,則是張家口。
如今歸化被後金占領,也意味着後金控制了蒙古和明朝的貿易。
當然,皇太極還不滿足,同年六月,又圍攻了宣府,宣府不敵,宣府巡撫沈棨、總兵董繼舒暗中和皇太極講和,而皇太極也需要這個貿易口,就同意了。
這樣一來,後金輕松控制了歸化城、張家口兩處貿易路線,也實際控制了長城沿線的貿易。
每次貿易,後金都是派遣商隊帶着遼東特産前往張家口換取白銀,并且購買生活物資,然後在歸化城的蒙古人購買馬匹,相當于斷了蒙古人二道販子賺錢的路子。
然而崇祯很快就發現了沈棨私下貿易的行為,大為震怒,畢竟這個行為與資敵何異?
随即下令逮捕了沈棨,并禁止和後金互市。
貿易商人
這麼一來,後金又沒法直接貿易了,隻能通過蒙古人這個白手套進行貿易了,讓敖漢部、察哈爾舊部人前往張家口代替後金貿易。
當然表面是被蒙古人“搶占”這個貿易管道罷了,以糊弄明朝。
而經過這件事後,明朝也開始防備起來,規範了張家口的貿易活動。
隻是規範有用嗎?在張家口貿易的貨物,最終還是回到後金的手上。
眼見後金還是能獲得物資,明朝上下開始出現了限制和放開的聲音。
限制派代表是宣府總兵楊國柱,他認為蒙古人和女真人關系親密,應該限制互市,防止物資流入後金手上。
但宣府鎮守太監魏國征則表示應該放開,畢竟此前有了張家口互市,大同才有了良馬,這就是互市所帶來的好處,還可以換取金銀,充當軍饷,即“收夷馬為戰剿之資,聚貨物為兵民之利”。
互市
是以幹嘛限制呢?隻要多加防範就行了。
可以說朝廷表面嚴禁貿易,但私下還是照舊。
而皇太極也明白,不能做的太過,過度刺激明朝,因而試圖以蒙古喀喇沁部名義和明朝進行貿易,就是為了防止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貿易網毀于一旦,甚至和明朝地方官互相掩蓋實情。
畢竟沒有這些物資,後金哪能撐得下去?
隻是每次都是大規模的貿易是瞞不住人的,不久就有人上報朝廷,提到了地方官和後金私下貿易的實情。
實際上除了喀喇沁部,還有土默特部參與其中,甚至宣大總督盧象升也鼓勵和土默特部的貿易。
至于崇祯?說實話也明白這種互市的實情,也知道喀喇沁部和土默特部的背後是後金。
但沒辦法,畢竟此時除了後金這個外敵之外,内部還農民起義。
一方面,自己也沒軍饷給宣大的邊防,總不能餓着他們吧,為了穩定宣大邊防,隻能默許他們的貿易了。
另一方面,明朝現在的首要目的是圍剿起義軍,還要守着關甯防線,如果加以限制,後金必然從宣大一線寇邊劫掠,大明是在分不出兵力去守着宣大防線了,隻能聽之任之了。
是以現在明白了嗎?從來是沒有什麼八大晉商私下勾結後金的說法。
如果真的勾結,那他們背後的站着的是崇祯帝、盧象升、楊嗣昌等人。
崇祯也很無奈
而且即便沒有晉商,以皇太極的能力,依舊可以建構新的貿易網絡,隻不過費點時間罷了。
這就是崇祯的無奈與困境啊,自己其實知道這是割肉喂虎,但相對于後金這頭猛虎,崇祯和朝廷上下最擔憂和防備的,其實還是農民軍,畢竟他們真的是要改朝換代來了。
至于後金?朝堂上下認為局面頂多就是宋遼或者宋金時期一樣罷了。
是以崇祯一邊明令隻許和喀喇沁互市,但暗中又讓楊嗣昌“設法密行”,允許和土默特部(背後是後金)貿易。
前後沖突,無疑是崇祯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虛榮心在作祟。
而此時的喀喇沁已經徹底淪為後金的附庸了,充當皇太極在前線貿易的白手套,明面上是明朝和蒙古人貿易,但每次貿易的背後,都是皇太極派人在後方,蒙古人在前台交涉罷了。
可以說,崇祯其實早就知道了,但真的沒辦法,宣大防線要穩住,但自己卻拖欠邊軍的軍饷,唯有貿易才能解決。
當然除了穩定宣大防線這個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歸化城和張家口貿易背後的主人牽扯太多人了。
各個親王、勳貴、高官,幾乎所有的明朝達官顯貴,其實都是參與其中,所謂的晉商,就是他們的白手套罷了。
一群商人,如何在一幫官僚的眼皮子底下和後金、蒙古人貿易呢?畢竟貿易可都是大宗貨物,非常顯眼的,誰有能力打通這些關系呢?
隻有滿朝勳貴文武,才有這等能力和手段,或許崇祯都派太監參與其中,比如支援開邊貿易的魏國征就是崇祯的心腹太監。
是以有很多穿越文,穿越到明末必幹的事就是抄晉商的家,殊不知這幫晉商的背後都是滿朝勳貴,奪人錢财如殺人父母,要是真這麼幹,崇祯怕不是也要走一遭落水而亡的故事了。
究竟有沒有所謂的八大晉商?
晉商在明末的确和後金走的有些近,但遠沒有後人說的那麼重要,至于八大晉商的由來,或許是源于後金本身的八家商人。
自後金立國後,努爾哈赤就在赫圖阿拉城南設立集市進行貿易,後來遷都遼陽後,又繼續擴大了貿易規模。
至于可以參與貿易的,是由歸屬滿洲八旗的漢人進行,商品的價格也是八旗各個牛錄自行定價。
可以說這個時候的貿易本質上都是被八旗權貴壟斷的,普通女真人和漢人,沒有允許是不能私自貿易的。
但到了皇太極時期,因天災人禍物資短缺,就适當放開了限制,允許普通人進行貿易,在盛京城内開設八處集市,因而有“八門之市”的稱号,又八旗派出本旗人進行管理。
但此時八旗的任務是出征,自然不會讓普通八旗的兵丁充當商人的角色,因而在這個時候,出現了專門負責貿易的人,這些人以漢人包衣為主,他們也有新的稱号,即“八旗商人”,也有“八家商人”的稱号:
至于王京貿易,不完者非彼無物可貨。因大陸商人托言攜馬交易,故意不行交市耳。欲遵前言,令八家商人同往貿易。”而前往北韓貿易的八家商人隊伍人數,則有數百人——《清太宗實錄》
而随着後金勢力的拓展,八家商人的貿易範圍不僅僅局限于後金内部,而是涵蓋塞北到北韓的廣大區域,自然也成為皇太極時期對外貿易的中堅力量。
草原貿易路線
當然對外貿易,自然不可避免和活動于北方的晉商接觸,雙方肯定會進行貿易,自然也會有交流,恰好“八家商人”有“八”,以訛傳訛,有了“八大晉商”的說法。
換句話,八家商人裡有晉商的人,但不能說八家商人等于八大晉商。
而清朝入關後,晉商作為最早接觸的商人,且和蒙古人交易比較多,自然會得到另眼相待,充當清朝和蒙古人貿易的中間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