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直播間的“賭石”生意:“一夜暴富”神話催生“瘋狂的石頭”

“我們的翡翠原石直播間現場開窗,大哥們來刷一波6688!”某直播間的主播先是拿着強光手電筒靠在“翡翠原石”上探照了一番,接着一邊說着“起霧”、“有棉”等行業術語,一邊用鑽石刀把原石的岩石外殼打磨掉一小部分。被打磨出來的視窗再被手電筒一照,确實透着綠瑩瑩的翡翠色。

該主播連連稱贊,祝賀剛拍下原石的顧客将來能用現價五到八倍的價格賣出去。諸如“羨慕”、“再來一個”的留言在螢幕上飛快刷過。在鑼鼓喧天、掌聲一片的氛圍下,主播又迅速拿上來一個更大的原石……

上述景象是法治網記者在進入到一個有“翡翠原石”字眼的直播間所看到的,此種情形在多個相關直播間每天都在上演着。與此同時,在多個社交平台,有不少網友吐槽或者投訴直播間的“賭石”把戲。

直播間的“賭石”生意:“一夜暴富”神話催生“瘋狂的石頭”

賭石直播間的“紅火生意”:

從“合車”到“翻車”

記者發現此類售賣“翡翠原石”的直播間在短視訊平台和購物平台上大量存在,有些賭博色彩明顯。甚至,在多個網絡平台輸入“直播間賭石”關鍵詞,可以搜尋到多個相關詐騙新聞報道和揭秘視訊,許多受害者在其下以“告誡”口吻留言,一遍遍訴說自己的被騙經曆。

吳女士就是這樣一位受害者。她告訴法治網記者,其最初隻是想給結婚的朋友買個翡翠手镯,刷朋友圈看見了“xx翡翠”的廣告。她順着廣告加了“客服”,對方發了個直播間的連結過來,說比起買成品不如在直播間買一塊原石。這位“客服”說主播已經做了十幾年的翡翠原石生意,從來沒有失過手,如果開出成色好的除了能送朋友,還能多做兩個镯子賣出去,并承諾這筆生意“穩賺不賠”。

晚上開播的時候,吳女士進入直播間,發現雖然無法看見同時線上的人數,但單場直播就有上千人浏覽過。主播每拿出一塊石頭就會發起一次“合車”,一次合車大概十幾個人參與,參與金額在100元/人至300元/人之間。合車成功之後石頭被迅速切開,直播現場馬上有人估價,切開之後的“翡翠”被拿下去做成手镯或者吊墜,再被主播早就聯系好的所謂“收購商”買走,賣的錢再按照合車時出錢的多少分給每一個人,他們管這一整套流程叫“切漲”。

直播間的“賭石”生意:“一夜暴富”神話催生“瘋狂的石頭”
直播間的“賭石”生意:“一夜暴富”神話催生“瘋狂的石頭”

(吳女士供圖,左圖中的“合車”金額越來越高)

吳女士在期間也懷疑過,主播幾乎很少講解拿上來的原石,并且每次合車發的都非常着急,而從拿貨到被收購的流程卻又非常順利。她問對方這種“包賺不賠”的貨為什麼不關起門來自己切,何必開個直播間賣給别人?對方隻是用諸如“手上貨太多了,還有好幾十個直播間”、“有拿貨管道也能聯系到收購商,就是隻想做個中間切貨的,懶得折騰”等理由搪塞過去。

直播間“合車”的金額越來越高,吳女士往裡面投的錢也越來越多,到後來她幹脆一個人切了塊十幾萬的“原石”。石頭切開沒多久,這個直播間就消失了,微信的“客服”也沒再回複過她。不久後她收到了一個來自雲南邊境的包裹,裡面裝着的是一堆品質較次的手镯和吊墜。她按照包裹上的位址找過去,隻找到一幢與翡翠行業完全無關的大廈。報警後,當地警方告訴吳女士,因為對方最終還是發了商品過來,是以隻能算經濟糾紛,不能定為詐騙。“前後二十多天,我的賬戶裡總共少了二十多萬”,吳女士說。

“直播間裡有多人共同做局,

等着我往裡鑽呢”

記者以買家身份在多個相關直播間持續觀察發現,他們基本都有一套相似的售賣模式。

一般情況是,主播在直播間打着“送福利”的旗号,讓新進來的觀衆付9.9元的郵費,就可以得到一塊“免費”的石頭。之後主播會用“競拍”或者“抽獎”的方式讓觀衆互動,而所謂“抽獎”是指搶到“折扣價”買下主播手裡的原石。記者參與了四五個翡翠原石直播間的此類互動,幾乎都能被抽中。

直播間的氛圍異常熱烈,活躍的“觀衆”名字上挂着“鑽石粉”、“鐵粉”之類的辨別,除了會積極回應主播的互動之外,還會幫助主播催促“中獎”的人趕快付款,表明這樣的“好運氣”如果不想要可以随時轉手給自己。

周光(化名)正是在這樣熱烈的氛圍下,一咬牙買下了兩塊翡翠原石,消費近40000元。東西到手後,他把這兩塊原石送往珠寶鑒定機構,檢測結果出來才知道自己上了當,後來通過一位律師維權要回來了一半錢款。他對法治網記者感歎:“這裡面太黑了,回頭想想,當時直播間裡應該是有多人共同做局,等着我往裡鑽呢。”

直播間的“賭石”生意:“一夜暴富”神話催生“瘋狂的石頭”

(左圖中直播間的觀衆粒**正在與其它觀衆積極互動,右圖為周光供圖)

事實上,央視财經、澎湃新聞等多家媒體此前都報道過類似騙局,多地警方也破獲過多起相關詐騙案例。

法治網記者梳理發現,這些被曝出的直播間賭石違法案件,相關套路環環相扣、層層推進,包括給石頭做假皮、染色、用薄片貼假窗、挖空内部提高透光率、挖洞灌鉛增加重量、現場調包、直接發别的物品,等等。

資深業内人士王凱(化名)介紹,玉石原料被開采出來時,由于風化導緻表面形成了一層皮殼。裹上這層皮殼的玉石,從外表看上去與普通石頭并沒有太大差別,用強光手電筒照,能隐約看見透光的内裡,但真要知道這塊玉石成色如何,還是要将其切開才能看清楚。這種大概知道有沒有卻又不确定品質好壞的彈性區間,再加上不同成色的翡翠價格差距巨大,就催生出了“賭石”這種特有的售賣方式。

王凱還透露,直播行業興起之前,雲南、廣東等地的玉石原料交易市場,一到旅遊旺季便有不少顧客抱着“一夜暴富”的心态前去賭石,“一刀窮,一刀富,一刀讓人披麻布”。圈子裡到處流傳着有人在攤子上花兩千随手買的石頭,切開後價格漲到百萬的神話。如今,直播間縮短了普通人與賭石的距離,而且由于網絡的隐匿性、非現場性,其詐騙的可能性其實比傳統賭石更大。

參與賭石直播間欺詐行為營運人員

或涉多宗罪

“直播間賭石近年來變得非常流行。盡管這種行為目前并不被法律明文禁止,但其背後潛藏着許多法律風險和潛在的犯罪行為。”《法治日報》律師專家庫成員、北京市京都律師事務所進階合夥人李志廣律師分析,首先是存在被詐騙風險的風險。傳統的現場賭石之是以不一刀切被禁止,實際上是因為賭石先購買再開石的方式,具有很強的不确定性和射幸性質(編者注:主要指一種合同形式,其中一方或雙方的利益取決于一個不确定的事件,這種合同通常被稱為射幸合同),法律上通常适用自甘風險原則,即當事人自願以風險賭利潤的,當風險出現時,應自行承擔相應的責任。但是直播間賭石常常涉及虛假宣傳和欺詐行為。例如,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貼皮、噴漆、打燈光等手段,将低品質的翡翠原石僞裝成高價值的原石,以高價出售給消費者;或者消費者直播間購買的原石是一塊,實際“開石”的是被調換的另一塊。這種行為已經涉嫌詐騙罪。

其次是參與賭博行為的風險。如果賭石直播間的營運人員以虛假手段操縱原石品質,加以“虛假轉賬”“水軍”等行為刺激誘導消費者投入賭石,其行為即涉嫌賭博罪、開設賭場罪。

《法治日報》律師專家庫成員、山東德衡律師事務所主任姜保良認為,如果主播明知直播中切割的原石是無價值的石頭,但提前給石頭做假皮、染色等,在直播中冒充真原石以混淆觀衆的判斷,并組織水軍烘托氣氛或者冒充其他買家進行合車,一步步引誘被害人投資,騙取被害人财物,涉嫌詐騙罪。同時,他人故意配合主播烘托氣氛或與被害人進行合車屬于共同犯罪,也應被一并追究刑事責任。如果主播通過直播賭石,詐騙價值50萬元以上,屬于數額特别巨大,依法應被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罰金或沒收财産。

對于相關維權的消費者,中國網際網路協會調解工作委員會首席調解員郭玉忠建議:首先,所有溝通記錄、交易憑證、實物及圖檔、直播視訊等所有證據要盡量儲存,以備不時之需;其次,當發現受騙或受損時,除上述收集證據證物外,需及時向律師或全國123315平台進行咨詢,做法有據;再次,在與商家協商關系尚未破裂的前提下,應努力維系溝通管道的通暢,必要時可委托第三方調解員居間撮合,力求減少損失;最後,在與商家溝通失敗、雙方關系完全破裂或商家失聯的情況下,可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或向司法行政機關提起投訴或舉報,力争在司法行政機關的介入下挽回損失。特定情形下可到屬地派出所備案。

郭玉忠同時指出,此類情況維權難度大,而且某些消費者自身可能也有涉嫌“違法”行為,這樣,失去法律保障的風險也不能回避。“消費者在盡量挽回損失的同時,也需要将關注重心轉回到自身上來,問問自己:如果重新來過,我該如何選擇?”

“從操作層面來看,在直播間賭石交易中,消費者往往會要求對翡翠原石進行切割、加工,這使得商品屬于‘定作商品’,《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七天無理由退貨權益不适用于‘定作商品’, 這确實會給消費者維權帶來很大困難。”李志廣律師表示,消費者在參與此類交易時應保持高度警惕,平台和監管部門也應加強管理,共同維護市場秩序和消費者權益。

【來源:法治網微信公衆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