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東區“充停一體化”智慧平台将于本月上線。
盛夏時節,漫步海河東岸,波光潋滟,萬物繁茂。
相較大自然的“熱辣滾燙”,更讓人心潮澎湃的,是新質生産力之風吹拂下城區的追“新”逐“質”、向“新”而行,彙聚成蓬勃的拔節向上之力,綻放出璀璨奪目的未來之光。
以科技創新助力新能源發展
在測試區域,産品裝置很快被連接配接上外部電源、負載和傳感器,開始進行通電測試……在日前剛剛建成的天津電氣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新能源與電氣傳動檢測實驗室内,記者看到,實驗人員正嚴格按照流程認真進行着新能源産品的檢測認證操作。
“實驗室的光儲充試驗平台專注于對光伏逆變器、儲能變流器、交直流充電樁等新能源産品的檢測、研發。”天津電氣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郭培健告訴記者,這裡擁有大陸第一套能夠相容高低壓産品試驗的系統,也是華北區域内最大的光儲充測試平台。
河東區,“大院大所”資源豐富、優勢突出,曾經的天津電氣傳動設計研究所,如今的天津電氣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1954年,天津電氣傳動設計研究所正式成立,隸屬于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是電氣傳動行業的技術歸口所,擁有電氣傳動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企業技術中心等國家級科研平台,主要從事電氣傳動系統裝備研發、系統內建和檢測服務等業務。
“電氣院一直緻力于科技創新,在河東區的支援下,成功獲批天津市電氣裝備技術創新聯合體。”郭培健說,“作為牽頭機關,我們将積極發揮優勢主導作用,組織天津市電氣領域相關頭部企業、知名高校開展聯合創新工作,開展電氣傳動與新能源技術研發、産品制造、檢測認證,解決行業‘卡脖子’問題。”
為進一步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天津電氣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不斷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尤其是在大型電氣傳動和新能源技術方面實作了多項首台(套)突破,有效解決了工業領域節能降碳問題。其中,自主研發的中低壓變頻器和微網儲能産品更是廣泛應用于國内外重大工程,實作了國産化替代。
以智慧平台助力城市“充停一網統管”
停車難是不少城市面臨的“老大難”,如何讓停車有“位”、離場有序,讓群衆出行更順暢,天津一直在積極探索。
在河東區,“充停一體化”智慧平台即将于本月上線試運作——
整合全區停車資源,建設停車、充電樁大資料營運中心,以停車現代化治理為入口,以數字化、物聯網、智能化新技術為支撐,通過技術提升和營運創新發展新質生産力,實作“河東區停車資源、資料資源、市民生活服務一張網”,精準有效開展城市靜态交通治理,助力市民生活出行更便利。
“平台整合各方資料,一方面可以盤活現有停車資源存量,另一方面充分運用物聯網、大資料、AI等現代資訊技術,打造‘智慧停車+城市生活服務’綜合服務平台,打通‘停車+出行+消費’綜合業态,為居民提供更多生活服務和優惠便利。”河東區城管委四級調研員劉曉衛說。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釋出的智慧平台,除了通過“網際網路+”的模式,整合“停車+出行+消費”綜合業态,打造“10分鐘市民停車生活圈”外,還重點關注了新能源汽車車主的充電需求。
随着新能源汽車越來越多“開”進尋常百姓家,充電設施需求逐年增長,市民對新能源汽車充電服務的便捷性提出更高要求。讓補“能”有“樁”、續航無憂,破解“裡程焦慮”成為很多新能源車主的願望。天津智停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許婧介紹,智慧平台就是通過“場+樁+位裝置聯網上線模式”和大資料技術,實作車場實際充電需求的精準投放和科學資源配比,更好滿足市民需求。
智慧平台正式上線後,車主隻需登入一個App,即可實作充電車位資訊線上查詢、車位預訂、充電樁即插即用,離場時停車費和充電費一筆支付,大大提升全流程的流暢度和體驗感。
以服務合作助力海洋産業發展
如今,趕海看潮汐成為許多年輕人休閑娛樂的新選擇。那麼,如何準确了解潮汐時間呢?打開“一朵雲”就能實作,“這朵雲”就是“海洋雲”。
今年6月8日,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當天,自然資源部釋出了全國首個國家海洋大資料服務平台——“海洋雲”,以及首批《海洋資料開放共享目錄》,真正為全社會提供科學權威的海洋資料服務。
您可能會問,這件事跟咱天津有什麼關系?有關系,關系很大!“這朵雲”就坐落在河東區六緯路93号,一座名為“國家海洋資訊中心”的建築内。
“海洋資料的開放共享是加快海洋強國和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基礎,是增強海洋經濟發展新動能、支撐自然資源精細化管理、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建構海洋命運共同體的必然要求。”國家海洋資訊中心主任石綏祥介紹,為進一步加強海洋資料內建服務,統一海洋資料共享流通技術标準,提升海洋資料産品應用品質,自然資源部組織國家海洋資訊中心研發了“海洋雲”并編制了《共享目錄》。
其中,“海洋雲”是以國家海洋觀測調查的海洋大資料資源為基礎,充分利用大資料、雲計算、區塊鍊、網際網路等先進資訊技術,實作資料和模型方法上鍊服務。《共享目錄》則是對大陸自主擷取海洋資料、自主研發海洋資訊産品和全球海洋環境資料的整編內建,内容包括海洋7大學科、83類要素。
去年,河東區為支援海洋産業發展,專門成立了“地質海洋與生态”創新聯合體,聚攏京津冀地區的高能級科研院所、知名高校和産業鍊企業,加強各方合作與交流,推動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推進基礎研究、應用及工程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一體化發展。
“未來,河東區将持續服務國家海洋資訊中心,充分利用海量資料、科技創新等資源禀賦,整合各類組織平台,打造全國海洋資料資訊中心,推動海洋資料開發利用,挖掘海洋資料價值,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并發揮高端海洋裝備、海洋經濟監測等優勢,發展海洋科學創新領域的各類産業,引導更多與區産業定位相符的項目落地河東。同時,河東區積極服務國家海洋資訊資料保障基地建設,力争年内竣工,為海洋資訊産業發展提供有力的基礎支撐。”河東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以“質”緻遠,向“新”而行,一波波充盈新質生産力的活力浪潮,正以全新的姿态在海河東岸起勢奔湧。(記者 孟若冰 記者 吳迪 攝)
來源:天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