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陪娃看奧運,讓孩子秒變“小哲人”

陪娃看奧運,讓孩子秒變“小哲人”

嘿,大小夥伴們巴黎奧運會的大幕已經華麗拉開家裡的小角落都變成了迷你觀賽席電視螢幕前滿懷激情的我們為咱們國家的運動健将們瘋狂打call!

這不僅僅是一場場汗水與夢想的較量

更是咱們親子時光裡

一抹亮麗的色彩!

趁着這體育的狂歡

咱們不妨把“教育”也玩出新花樣

讓奧運精神

成為孩子們成長的催化劑

1

勵志教育——學會專注與堅持

奧運會,是一場勵志教育

我們所看到的金牌和榮譽

飒爽英姿、風光無限的背後

是奧運健兒們付出汗水、淚水換來的

27日,在巴黎奧運會

跳水女子雙人3米闆比賽中

中國組合陳藝文/昌雅妮

奪得金牌

陪娃看奧運,讓孩子秒變“小哲人”

7月27日,中國選手昌雅妮(右)/陳藝文在比賽中。

很少有人知道

昌雅妮在巴黎奧運會

開賽前四個月曾遭遇嚴重的肩傷

給倆人的奧運前景蒙上陰影

但她們直面困難、戰勝困難

這枚奧運金牌就是對倆人

多年努力與拼搏的最好回報

同孩子們講講獎牌背後的勵志故事,教會孩子們堅持和專注,讓孩子們相信:不懈努力,可以創造奇迹。

2

興趣教育——讓孩子愛上運動

讓孩子發現運動之美

健美的身體、優雅的動作、迸發的激情

……

讓孩子從欣賞美開始

對運動産生興趣

讓他們知道

健康的身體是一生最寶貴的财富

還要讓他們知道

鍛煉不僅能改善體質

更能磨砺意志

陪娃看奧運,讓孩子秒變“小哲人”
陪娃看奧運,讓孩子秒變“小哲人”
陪娃看奧運,讓孩子秒變“小哲人”

女子4×100米自由泳接力 中國隊破亞洲紀錄摘銅

圖檔來源 | 央視新聞

奧運會賽場上精彩紛呈,帶着孩子們一起觀看可以激發他們對于運動的熱愛。家長不妨趁機發展、培養孩子們的興趣愛好,豐富孩子們的生活。

3

性格教育——尊重别人尊重自己

運動場上

不僅僅有競争

也應該有尊重

有千錘百煉之後的艱難勝利

也有千辛萬苦之後的功虧一篑

有強勁的對手,也有真摯的朋友

告訴孩子們尊重别人,就是尊重你自己。孩子在體育中學到的不僅是有競争,還有更深的道理:對手赢了,在場邊鼓掌;對手輸了,也要溫暖鼓勵。

4

逆商教育——失敗者也是英雄

競賽場上

有勝利的狂歡

就有失敗後的落寞

這兩種感情交織

正是體育競技的魅力所在

巴黎奧運會擊劍女子重劍個人賽第二輪結束

東京奧運會冠軍孫一文無緣十六強

當天19時許

@擊劍孫一文 發文回應:

“競技場,早就教會了我

如何面對輸赢,接納一切。

擊劍對我而言,

已經不僅是取得榮耀,

而是希望給練擊劍、練體育的

孩子們做好榜樣,

告訴大家,不畏懼困難,

不害怕失敗,一直向前,

一直勇敢,一直為熱愛奮鬥……”

陪娃看奧運,讓孩子秒變“小哲人”

圖檔來源 | 新華社

失敗不僅是運動員無法避免的議題,也是孩子的。

是比賽,就會有輸赢。陪孩子觀看奧運會,會看到奧運健兒們因失利流下遺憾淚水的畫面,他們會握手鼓勵、會相擁安慰。這份面對失敗的坦然和不服輸的勁頭,也是我們需要教給孩子們的。

5

規則教育——規則下才有真正的自由

運動場上是最講究規則的

團隊協作講規則

公平比賽講規則

裁判判定也講究規則

在遵守共同規則的前提下

比賽才能公平

20年前

23歲的郭晶晶站上跳水台

拿下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塊奧運金牌

從此開啟了一代跳水皇後的時代

20年後

巴黎奧運會

我們再次看到了郭晶晶

她以國際裁判長的身份亮相

一下子驚豔全場

在有跳水比賽的地方

就有她的身影

站在台下

監督所有裁判的判決

因為自己曾經經曆過不公平

才更明白筆下的判決

對于一名運動員來說

有多麼珍貴和重要

陪娃看奧運,讓孩子秒變“小哲人”

當郭晶晶對着表現近乎完美的中國選手豎起大拇指的時候,她帶給我們的力量,帶給中國選手的底氣,真是又飒又溫柔。

規則之下,才有真正的公平和自由。培養孩子對賽場上規則的敬畏,實際上也是在培養他對生活中種種規則的敬畏。

6

多元文化教育——尊重差異才能文化共融

奧運會是各國運動員

展示才華的舞台

不同的文化背景

和競技風格使得比賽更加豐富多彩

7月30日

巴黎奧運會乒乓球混雙項目頒獎典禮結束後

中國選手孫穎莎熱情招呼大家自拍

當南韓選手林鐘勳舉起手機

六張微笑的青春臉龐定格在取景框内

現場觀衆響起熱烈掌聲

陪娃看奧運,讓孩子秒變“小哲人”

7月30日,冠軍中國組合王楚欽(左二)/孫穎莎(右三)、亞軍北韓組合李正植(左一)/金琴英(左三)、季軍南韓組合林鐘勳/申裕斌(右二)在頒獎儀式上自拍。新華社記者 王東震 攝

要引導孩子尊重各國運動員的差異,了解并欣賞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

還可以利用奧運會這一多元文化交彙的平台,向孩子介紹不同國家的文化、風俗、服飾等,培養他們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視野。

來源/河青家長會、中國教育報、常州女性、錢志亮工作室、人民教育等

編輯/薛莞馨

校對/陳佳穎

編審/顔财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