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院長李梅:帶着紅色血脈和基因 讓秦腔藝術赓續相傳

作者:曆史控制

視訊加載...

國際線上陝西報道(記者劉洪華):"從1938年開始,從延安開始,陝西省戲曲研究所帶着紅血和基因一路走來。我們始終堅持以公共服務為中心,以人為本的創作指導,在未來,我們要創作出反映時代精神的作品,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和喜歡傳統文化。"陝西省戲劇學院院長李梅說。

近日,由中央廣播電視台國際線上和陝西省委網絡資訊辦公室、國際線上陝西頻道主辦的"夢想新陝西付火一代"多語種大型訪談活動,陝西省戲劇學院院長李梅進行了專訪,講述了傳統戲曲藝術在發薪火中。

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院長李梅:帶着紅色血脈和基因 讓秦腔藝術赓續相傳

陝西省戲劇研究院院長李梅接受國際線上陝西頻道攝影沈磐專訪

對于秦腔的起源不一樣,一般都有形成于秦朝(或前秦)、唐朝、明朝三種說法。史料記載,明朝最早的秦腔階級是周志仁創立的華清階級。後來,陝西省的秦腔又發展成東、西、中、南四條路,東路是同一州,西路是西省會秦腔,南路演變成漢曲,中路為西安炸彈。因為秦腔以桦木騾子為打擊樂器,又稱"騾子腔",後來很多種劇都受到秦腔的影響。是以,秦腔也被稱為鑷子的祖先。

秦腔是秦人的血脈和基因,是陝西的文化象征之一。同時,秦腔也融入了李梅的生活。李梅11歲入台,12歲登上舞台,演繹了《楊啟馬》《西湖恨》《離開真情大樹西》等秦腔劇,并獲得了《梅花獎》《白玉蘭戲劇獎及特别獎》等多項殊榮,被譽為"秦腔四大名鼎鼎"秦腔一梅"。

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院長李梅:帶着紅色血脈和基因 讓秦腔藝術赓續相傳

陝西省戲劇學院院長李梅,攝于陝西省戲曲研究院

從藝術之路四十年,對于秦腔所蘊含的傳承,李梅有自己的了解。"任何中國傳統文化都是活生生的傳承文化,尤其是中國戲曲,當然,秦腔也不例外。幾千年來,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一直在宣揚并努力促進歌劇的遺産。李梅認為,戲曲的發展永遠離不開人,秦腔的傳承歸根結底取決于戲劇和人才的傳承。

正因為如此,李梅一直注重秦腔接班人才隊伍的培養。陝西省戲曲研究院依附人才醫院,下設秦腔組、眉碗腔組、青年實驗組、小梅花秦腔組、演員教育訓練班等機關,承接青年演員的教育訓練。

"任何職業都離不開人,歌劇的事業是一樣的。陝西省戲曲研究所始建于1938年,前身為陝西甘甯邊區人民劇團,一路走來已有83年。在83年的藝術實踐中,我們已經形成了一套人才培養模式,即每10年招收一批學生,這樣才能保證人才,把戲不斷傳下去。在教育訓練中,每個學生都要經過5-7年的坐,經過嚴格的訓練,基本掌握了歌劇的"四行五法"前的舞台。李梅繼續說道:"從幾十年的藝術實踐中,我們覺得通過嚴格的标準訓練,實踐表演,包括對前輩學習藝術的觀察,其實是一種火。在學習的過程中,要玩工作,要玩得着人的信任,通過玩耍給孩子一步一步地去介紹。"

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院長李梅:帶着紅色血脈和基因 讓秦腔藝術赓續相傳

陝西戲曲研究院展出的老照片講述了文物攝影劉洪華的故事

作為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院長,秦腔的傳承和推廣是李梅無法避免的,必須正視使命。李梅曾說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是每一個文藝工作者的神聖使命,文藝工作者要深入實踐,放眼民生,表達人民的聲音,用心表達人民,描繪人民,歌頌人民。

至于未來創作中更能反映新時代的善作,李梅說:"從1938年延安開始,我們帶着紅血和基因一路而來,我們一直都在為大衆服務,以人為本的創作指導。在新時代,我們更應該用作品贊美人民、國歌時代、歌唱英雄、歌唱偉大的祖國,創造出思想深刻、藝術精湛、制作精良,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和喜愛的傳統文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