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這一天,伊利在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舉辦了“WISH2030美好大會暨ESG20周年伊利集團可持續發展論壇”。會上,伊利釋出了《ESG價值核算報告》,成為全球首個成功實施此核算的中國企業,同時也是國内首個公開披露ESG價值核算報告的上市公司。同時伊利還釋出了ESG“三報告”,即《可持續發展報告》《零碳未來報告》《生物多樣性保護報告》。此外,伊利還聯合多個境内外投資者再次釋出“WISH2030美好宣言”,倡議打造社會型企業,實作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共同繁榮。
這是伊利連續第三次釋出《零碳未來報告》。從2007年首創性提出“綠色上司力”到2009年的“綠色産業鍊”戰略,從2020年承諾實作碳中和到2022年釋出中國食品行業第一個“雙碳”目标及路線圖,伊利用18年時間,攜手價值鍊合作夥伴,共同破解乳業減碳難題。
從“我”到“我們”
應對氣候變化已成為全球通行的可持續發展議題。企業積極開展低碳轉型,不但有助于提升可持續發展韌性,也為中國企業在國内乃至全球塑造綠色品牌形象提供了一個巨大的戰略機遇。
中國企業大規模響應氣候變化議題始于2020年。在這一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正式提出中國的雙碳目标,即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在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實作碳中和。
伊利的綠色低碳轉型曆程也在2020年呈加速之勢,但其對綠色發展的探索卻始于2007年。
2007年,伊利董事長潘剛在首屆達沃斯夏季論壇上創造性地提出了“綠色上司力”概念,并于2009年将其進一步更新為“綠色産業鍊”戰略,倡導“綠色生産、綠色消費、綠色發展”三位一體的發展理念。
理念驅動行動。2010年,伊利開始組建内部碳管理團隊,這比中國提出雙碳目标整整早了10年。
自2010年開始,伊利開始參照國際标準開展公司組織層面的碳盤查,并以碳盤查為核心,建立起了包含綜合能耗、水耗、電耗、汽柴油耗用、蒸汽耗用、污水排放等能源環保資料核算體系。從2017年開始,位于供應鍊上遊的牧場碳排放也被納入伊利碳盤查範圍。
厚積而薄發。2020年中國提出雙碳目标後,伊利在行業内率先承諾實作碳中和;2022年,伊利正式釋出《伊利集團零碳未來計劃》《伊利集團零碳未來計劃路線圖》,表示伊利已在2012年實作碳達峰,力争在2050年前實作全産業鍊碳中和,并制定了2030、2040、2050三個階段的具體目标,又一次領跑行業。
作為行業龍頭,伊利并未止步于自身減碳,而是從行業高品質發展的角度,探索“從一棵草到一杯奶” 的全産業鍊綠色低碳轉型。
乳業産業鍊涉及範圍非常廣,橫跨一二三産業,從飼草種植、奶牛養殖、産品加工、物流運輸到終端銷售等各個環節都會涉及碳排放,要想實作全産業鍊、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對整個行業來說挑戰巨大。這就要求行業上司者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帶領産業鍊上下遊的合作夥伴,共同奔赴綠色發展旅程。
2022年4月,伊利聯合43家全球戰略合作夥伴組成行業首個“零碳聯盟”,倡議合力打造一個共創降碳技術、共享降碳成果、共擔降碳責任的合作平台。“零碳聯盟”旨在帶動産業鍊上下遊企業,持續開展全生命周期的環保行動,通過建設低碳牧場、優化産品設計、使用低碳包裝、建構綠色運輸模式,降低全生命周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截至2023年底,伊利“零碳聯盟”規模已達88家,已推動71家供應商實作低碳轉型,推動6家供應商完成碳中和核查認證,推動全鍊低碳轉型。
從管理到賦能
企業實作碳中和是一項系統性工作。将雙碳願景或目标分解、落實到生産經營的每一個環節,考驗的是企業的管理能力。
經過十多年的不懈探索,伊利從建立組織、制定規劃、管理體系、技術支撐等方面不斷夯實自身的碳管理能力,并逐漸将其碳管理能力向産業鍊擴散,通過賦能提升供應鍊夥伴的碳管理能力。
建立并完善碳管理組織體系。自2010年組建内部碳管理團隊以來,伊利逐漸完善碳管理組織體系,目前已形成包括決策層、組織層和執行層在内的三級組織體系。
制定零碳未來計劃路線圖。得益于提前布局和積極行動,伊利已于2012年率先實作範圍1及範圍2碳達峰。在2022年,伊利釋出《伊利集團零碳未來計劃》,提出力争在2050年前實作全産業鍊碳中和。為確定目标實作,伊利制定并優化了《伊利集團零碳未來計劃——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推進方案》,制定了2030、2040、2050三個階段的具體目标,并于2022年起連續3年釋出《零碳未來報告》,向利益相關方彙報年度綠色低碳轉型進展。
建立系統性碳管理體系。伊利以國際首個碳管理體系标準《T/CIECCPA 002-2021碳管理體系要求及使用指南》為依據,制定并頒布碳管理手冊,形成系統性碳管理體系。2022年,該體系獲得由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授予的“碳管理體系評定證書”,成為全球首批獲得碳管理體系認證的企業,并作為食品行業的唯一企業入選2022-2023年碳管理體系(EATNS)優秀示範案例。
搭建碳管理數字化系統。伊利自主搭建了 EHSQ 資訊管理系統,利用資訊化手段,實作對碳排放源的追溯與碳排放資料的自動計算和評估,并通過統計分析報表和大資料視圖,實時呈現全集團各管控區域的排放情況,為跟進碳中和戰略目标的達成提供依據。2023年4月,伊利與菜鳥聯手打造的“碳數字化系統”榮獲2023年iF産品設計獎。該系統覆寫牧場、制造、包裝、倉儲、運輸、末端驿站和消費者等七大環節的碳排放和減碳計算,為建構綠色供應鍊做出領先探索。
在夯實自身碳管理能力的基礎上,如何将碳管理能力、降碳技術、降碳經驗等向供應鍊擴散成為伊利推動全産業鍊降碳必須思考的問題。圍繞賦能供應商這一議題,伊利從定标準、搭平台、建機制、彙合力、育人才等方面進行了探索。
從生産到消費
得益于全鍊路減碳、全生命周期綠色制造的堅持和努力,截至2023年底,伊利共有41家工廠獲得國家級“綠色工廠”稱号,并成功打造了5家認證“零碳工廠”,分别是雲南伊利乳業有限責任公司、金澤伊利乳業有限責任公司、天津伊利乳業有限責任公司、浙江伊利乳業有限公司和長春伊利冷凍食品有限責任公司。
然而,作為行業領軍企業,伊利的降碳行動并沒有止步于此,也不應止步于此。
伊利位居全球乳業五強,連續十年蟬聯亞洲乳業第一,也是中國規模最大、産品品類最全的乳制品企業。每天,有1億多份伊利産品被送到消費者手中;每年,有接近13億的中國消費者可享用到營養美味的伊利産品。
隻有打通可持續生産和可持續消費兩端,形成閉環,乳業的減碳行動方能行穩緻遠。
伊利敏銳地捕捉到了目前消費者對健康、綠色産品需求的變化,積極研發“零碳産品”、引導消費者開展包裝分類回收利用等行動,引領低碳消費新潮流。
自2021年正式釋出首款“零碳産品”以來,伊利已經上市推出了5款認證“零碳産品”,引領行業可持續發展新潮流。
在提供綠色低碳産品之外,伊利還通過創新性公益項目,倡導綠色生活新理念。如2023年4月22日,伊利金典品牌發起“空瓶回流行動”,在核心區域設立産品包裝回收點,倡導消費者将喝完的空奶盒等産品包裝放至指定的回收點進行回收,通過将空瓶再造為野餐墊、相框等可循環使用的環保好物,與地球共續有機。2023年5月22日,伊利攜手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共同發起“伊利家園行動之空瓶回流公益計劃”,累計動員超過5萬名消費者共同參與,累計回收超過10萬個空瓶制作成55個人工巢箱,為草原濕地的瀕危動物提供栖息地。
除與公益機構合作外,伊利還創新性地與知名品牌合作,共同發起低碳生活倡導,進一步放大公益的力量。如2023年伊利與阿裡巴巴合作啟動“低碳啟新年,減碳盒夥人”活動,鼓勵消費者參與空瓶奶盒回收。消費者将飲用完的伊利牛奶空盒收集後放進菜鳥驿站内的回收箱,掃碼後關聯菜鳥賬戶,就能得到相應的綠色能量積分。
始于綠色,興于共赢,歸于美好,這是伊利的可持續發展之道。伊利持續18年的綠色低碳努力,為自身厚植了可持續發展能力,為行業高品質發展探索了道路,也為其他品牌的綠色低碳轉型提供了參考借鑒。
一是勇擔責任,充分發揮行業上司力。乳業是碳排放大戶,碳足迹貫穿包括養殖端、加工端和市場端在内的乳業生産全産業鍊,乳業降碳必須立足全産業鍊的綠色轉型和更新。如2022年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釋出的《中國乳業綠色發展行為準則》,内容圍繞乳制品行業全産業鍊,涉及清潔牧場、綠色工廠、綠色消費、資源循環利用等多個環節。自2007年以來,伊利以行業龍頭企業的使命感,推動“從一棵草到一杯奶”的全産業鍊實作綠色高品質發展,充分彰顯了作為領軍企業的使命感和上司力。
二是開放合作,激發更大的綠色轉型創新活力。實作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系統性變革,需要政府部門、商業機構、社會組織、媒介、消費者等各個市場主體的共同參與和互相協作,在綠色開放的合作過程中,不同主體打破孤島,超越傳統關系,充分彙集整個生态系統的創新潛力和集體智慧,形成一種新型的合作關系。伊利在綠色低碳轉型的過程中,一方面将自身在綠色低碳方面積累的技術、知識和經驗向供應鍊合作夥伴擴散,賦能合作夥伴;另一方面,積極加入外部可持續發展平台和網絡,如伊利是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成員、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企業與生物多樣性承諾書》簽署方、率先成為承諾和獲批聯合國《水行動議程》的中國企業、聯合國 COP28《為人類、自然和氣候轉變糧食體系:共同行動倡議(CTA)》簽署方等。
三是不斷超越,持續更新可持續發展體系。從2007年伊利董事長潘剛提出“綠色上司力”,到2009年“綠色産業鍊戰略”倡導“綠色生産、綠色消費、綠色發展”三位一體的發展理念,再到2017年将“健康中國社會責任體系”構築為面向未來的“共享健康可持續發展體系”(“WISH”體系),再到2021年正式釋出“全面價值領先”目标,可以看到伊利在不斷探索社會責任的内涵和邊界,以超前的戰略眼光不斷打造面向未來的可持續發展體系。
專家點評
從2017年起始,我對伊利的可持續商業實踐跟蹤研究已經持續了八年,無論是連續深入伊利生産一線,給伊利管理層賦能,與伊利可持續商業領軍者交流,還是分析伊利的資訊披露,我都有幸見證了伊利在可持續商業道路上不斷探索、用于突破、持續完善的堅定信念、堅實腳步、可圈可點的進展和卓越的複合價值與共享價值的成果。伊利的實踐可以用這幾個關鍵詞來概括:方向堅定、方略務實、方法系統、方寸寬厚,我把它稱為奠定伊利成功之路的寶貴的“四方鼎”。
•方向堅定即傳承了伊利早期就形成的社會責任基因、堅持在壯大企業的同時緻力于壯大可持續發展的行業和生态,打造世界健康體系,為社會創造價值。
•方略務實即确立指引企業增長和發展的戰略路徑,消費者價值領先,社會價值領先,員工價值領先,企業價值領先,把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企業發展和營運的全生命周期、全價值鍊、全方位生态之中。
•方法系統即在組織架構和治理機制上加強建設、制定企業可持續發展綱領,與國際、國内、行業的先進标準對标,進而形成伊利的可持續商業管理名額體系,用規範管理營運,通過賦能推動自身及全産業更新,引領持續創新。
•方寸寬厚即以前瞻性和開放性的視野進行全方位布局,開展廣泛的社會化創新合作,以“綠色上司力”進而“綠色産業鍊”行動來推動全産業協同機制的建立和發展,促進全産業鍊實作價值共享。
伊利針對自身所處行業“從一棵草到一杯奶”的長鍊條經營的特殊性,精準地找到了對伊利的增長和發展有着雙重重大性影響的實質性議題,由此出發,發揮出行業上司者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帶領産業鍊上下遊的合作夥伴共同奔赴綠色發展旅程的關鍵作用。
在今年的報告釋出會上,伊利率先在全行業釋出了《ESG價值核算報告》,将企業的ESG表現進一步定量化評估、核算,以更高的标準衡量企業自身在創造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各方面的進步和差距,進而更深刻地落實和推進可持續商業戰略的執行,這是非常了不起的舉措。這一舉措,與潘剛董事長身體力行地推進可持續商業上司力進化密不可分。潘剛董事長強調,可持續的能力代表了企業未來的上司力。在企業取得卓越的亞洲乳業第一的成功之時,伊利進一步推動可持續商業上司力進化,勇攀高峰。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無鴻鹄之志難以行高遠。始于綠色,興于共赢,歸于美好。伊利可持續發展之道,給我們提供了優秀的實踐借鑒。
——呂建中
中國管理科學學會可持續發展管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智庫專家
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
責編 鄒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