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次位面】作者:太白
萬年不變的美國“魚叉”飛彈,這次終于難逃被換掉的命運了。前不久,美國正式開始了2024年度的“環太平洋軍事演習”。期間,一艘“阿利·伯克”級飛彈驅逐艦DDG-62“菲茨傑拉德”号前往夏威夷參與實彈演習,發射了一枚海軍打擊飛彈NSM而不是RGM-84“魚叉”飛彈,顯然它已經順利形成戰鬥力。NSM飛彈有什麼特點?比起過去的“魚叉”有什麼過人之處?
▲“魚叉”反艦飛彈,圖檔來源:網絡
先說研發機關,美國在研發NSM飛彈的時候并沒有選擇獨立作業,而是讓“雷神”公司與挪威的“康斯伯格”公司合作研發。根據公開資料,兩家公司合夥起來,每年大概能夠生産120枚。但這是火力全開的情況,需要“康斯伯格”公司的兩條生産線全力運轉,甚至三班倒。正常情況下,每年最多能以數十枚的速度生産。比如在下一個财年的2025年,美國隻會收到大約15枚的NSM。不過美國已經決心投資澳洲,重開一條新的生産線,到時候生産速度就會提升。
▲NSM“海軍打擊”反艦飛彈,圖檔來源:網絡
NSM被計劃安裝在濱海戰鬥艦和“阿利·伯克”級驅逐艦上,用于取代萬年不變的“魚叉”。海軍陸戰隊這邊也用得上NSM,因為這兩年來,海軍陸戰隊正在轉型之路上狂飙。美國決心讓海軍陸戰隊“幹全活”,不再是像過去那樣專職搞什麼兩栖登陸了。這次是要奪島、守島、穿插、登陸、制空、制海于一體,打造全方位作戰能力。要精簡組織結構,要更新武器裝備。美國海軍陸戰隊未來将全力實作“遠征前進基地”作戰樣式,深入對方戰術彈道飛彈的防禦内線作戰。實戰時,出其不意控制島礁,并配合大部隊完成制海權争奪。NSM恰好就是海軍陸戰隊武器裝備變更計劃中的重要一環。有人好奇了,海軍陸戰隊不是連軍艦都沒有,怎麼能裝備這種飛彈?
這就是NSM的獨特之處了。在海軍陸戰隊當中,NSM是在陸地上用的,它通過NMESIS系統發射。簡單來說,就是一輛戰術車扛着NSM反艦飛彈。CH-54E或者V-22會把NMESIS拉到指定島礁,快速展開部署,對周圍海域封鎖,打擊對應目标。早在2023年,加州美國海軍陸戰隊就已經試過了NMESIS系統的威力。每輛NMESIS的戰術車上可以扛兩枚NSM。即使不下海,沒有軍艦,在陸地上一樣擁有反艦能力。是以真要說起來,未來海軍陸戰隊裝備這款飛彈的時間,還要比海軍更早。
▲NMESIS系統,圖檔來源:網絡
從性能上說,NSM相當可以。它的基礎款射程就達到了180公裡,增程型達到了260公裡。當然,這個射程與飛行模式有很大關系。如果NSM的飛行模式采用全程超低掠海飛行模式,也就是俗稱的初期、中期、末端的3低模式,能最大限度避免被雷達發現,射程自然也就因為空氣阻力大的原因而上不去。但如果采用初期爬升,中期維持高度,最後再俯沖下降的高高低模式,理論射程可以突破500公裡。
制造技術和材料方面,NSM飛彈的外殼材料大量使用複合材料,又塗抹了隐身塗層和吸波材料,相比于傳統反艦飛彈,大幅度降低了雷達反射截面積(RCS)。這還不算完,隐身是NSM的一大絕活,它的外形采用了特殊的六棱柱形狀,這是一個特殊的設計。制導模式上,NSM幾乎采用了所有最新、最先進方式的組合,什麼地形比對、GPS、傳統的慣性指導等有用的全部都用上。不過搞笑的是,NSM居然沒有使用末端主動雷達導引頭,這顯然就有些非主流了。縱觀全世界的主流反艦飛彈,法國的“飛魚”、美國的“魚叉”,烏克蘭的“海王星”,不是都有末端雷達制導嗎?怎麼美國就抛棄了這項技術?
▲NSM“海軍打擊”反艦飛彈,圖檔來源:網絡
别急,答案在于隐身,美國想要在NSM上實作極端的隐身。主動雷達導引頭在末端主動發射雷達尋找敵人,然而反過來說,這也為搜尋它的防空裝置提供信号。防禦這類型的反艦飛彈,使用幹擾箔條或者啟動搜尋雷達,都能夠有相當大的成功幹擾和攔截機率。美國在NSM上安裝的是紅外導引頭,它的好處就是完全被動接收資訊。一是很難被幹擾,二是很難被對方的雷達發現并反制。但壞處也是有的,對于很多紅外信号處理非常好的軍艦來說,能不能發現對方就是個問題了。是以,這是一場艦艇紅外隐身性能科技和紅外偵測裝置靈敏度之間的技術較量。另外,如果在極端天氣之下,比如說大霧,紅外導引頭的性能可能就要大幅度縮水。
NSM的導引頭不止這一個,它還有無線電射頻被動導引頭。其原理頗類似于反輻射飛彈安裝的雷達波追蹤裝置,能夠定位雷達波發出的來源。是以NSM在對方軍艦使用火控雷達或者搜尋雷達時,将具備相當的打擊精度。某軍艦一旦在NSM來襲時開啟搜尋或火控雷達,簡直就是正中了下懷。在極端情況下,NSM還可以當巡航飛彈用。飛行上NSM也有意思,它的飛彈主翼為兩片一字形狀的水準形,彈翼向後有一定後掠角。尾翼呈X形,發射初期NSM進氣口朝上,進入巡航階段後又會調轉方向進氣口朝下。
▲NSM“海軍打擊”反艦飛彈,圖檔來源:網絡
NSM的尺寸比“魚叉”小一些,長度隻有3.5米。遠端版本(艦載版本)安裝裝助推器後,長度大概在3.96米左右。美軍現在用最多的“魚叉”飛彈基礎版本有3.8米,助推器版本(艦載版本)大約在4.6米。“魚叉”飛彈的總重量大約在0.69噸,NSM隻有0.4噸。兩者的射程又幾乎差不多,是以可以肯定的是,NSM的戰鬥部品質被削減了,實際預計隻有120公斤左右。NSM的尺寸之是以被控制的這麼嚴格,是因為F-35戰鬥機的内部彈艙最多也就隻能容納3.8米以下的飛彈。如果NSM要裝進F-35彈艙中,必須要達到這一标準。NSM顯然符合了标準,F-35未來一次在彈倉裡就可以填充兩枚。
NSM還是一款标準的亞音速飛彈,最快速度也就隻有0.95馬赫。說來有趣,它的發動機居然是法國生産的渦扇發動機。因為比起美國自己生産的渦扇發動機,這款更輕,複合材料的比例也更高。在反艦飛彈的發展曆史上,關于到底是超音速好還是亞音速好的争論早就已經持續了多年,甚至也有發展亞超結合反艦飛彈的案例。
▲NSM“海軍打擊”反艦飛彈,圖檔來源:網絡
大體上來說,俄羅斯比較看重飛彈的飛行速度,它的優點在于給對方的反應視窗時間少,缺點在于射程短,除非采用高抛彈道。但這種狀況下,又很容易被偵測發現。亞音速反艦飛彈飛行的速度雖然慢,但勝在體積小,可以全程掠海飛行。隻要隐身做的好,成功突防機率比單純靠速度的超音速高很多。俄羅斯器重超音速反艦飛彈,而美國更器重隐身能力加持下的亞音速反艦飛彈,NSM仍然在按照美國的傳統思路發展。
美國擁有全球領先的海陸反導能力,是以自家的反艦飛彈追求的就是一個穩準狠。飛得快,可能反而還不是優先考慮的問題。總而言之,NSM經過了精心設計,在未來将徹底取代美國萬年不變的“魚叉”,在海軍、空軍、海軍陸戰隊中都将發揮着重要的作用。與美國的新質作戰概念相配合,NSM有很大的機率參加高端沖突。我們應該加以細緻研究,及早提防,切不可輕敵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