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婷:生産節奏改變下的“招工難”

IPP評論是國家高端智庫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官方微信平台

李婷:生産節奏改變下的“招工難”

導語:

目前,在“就業難”“進廠難”的招工現狀之下,在部分地區的勞動密集型工種卻仍舊面臨“招工慌”,尤其在旺季亦或是“618”和“雙十一”購物狂歡節期間,一些商家面臨訂單激增但卻難以有到足夠的臨時勞工的困境。

IPP副研究員李婷指出,消費模式、産業生産模式、勞動者的就業觀念等的變化,正在綜合影響企業生産節奏,進而會影響到勞動力市場秩序。她認為,根據勞動者的就業觀念的變化,對企業生産節奏進行适度的引導,企業積極調整生産節奏,或許是當下“招工難”問題的有效解決方案。

在就業難的大背景下,一些企業依然面臨招工難問題。影響這一問題的因素是多元的。

生産節奏的變化,是導緻這一問題出現的原因之一。

這一思考起源于和企業的一次交流。在談論招工難的問題時,一個汽配廠的管理人員告訴我們:他們企業的招工難主要集中展現在臨時工的招聘上。經濟下行和訂單波動性增大,招聘臨時工成為了企業解決波動性訂單問題的主要方法。雖然目前勞動力市場上的臨時工在增加,但是企業忙季與“618”、“雙十一”等活動開展重合的時候,還是會面臨臨時工的招工困難。

“雙十一”等活動開展的時候,大量企業有了緊急訂單完成的需求,而且給的薪酬很高,大多是日結或者周結。這對臨時工很有吸引力,大量臨時工會被安排完成這類訂單。如果企業的忙季與這些消費狂歡周期重合,就容易招不到人。

這背後的問題是,生産節奏的變化,勞動力配置秩序也會是以發生變化。

生産節奏,是指産品生産的時間,包括生産訂單整體完成的時間分布和時間長短,單個産品不同環節完成的時間分布和時間長短。消費模式、産業生産模式、勞動者的就業觀念等的變化,都會影響生産節奏,進而會影響到勞動力市場秩序。

狂歡式消費,生産集中化

“雙十一”等“狂歡式消費”成為目前消費的一種重要趨勢,也導緻生産節奏更加非均質化——原本分散在不同時期的生産需求,在短時間内需要集中得到回應,其結果是大量企業臨時工市場的需求加大,而且更加集中。這對整個勞動力市場的影響是,如果狂歡時期與企業的生産旺季相重合,就導緻企業招工面臨以下兩種困境:一方面短時間記憶體在整體上的供不應求;另一方面,是“雙十一”訂單完成的剛性化,使得臨時工的工資快速上升,而且支付方式都是日結或者周結。對一般的企業來說,考慮到臨時工工資的快速上漲對合同勞工的影響,他們普遍無法跟進,也就會面臨招不到臨時勞工的處境,最終隻能通過讓自己的員工加班的方式來解決。從勞動者的角度看,他們的勞動觀念、對生産節奏的需求也在發生轉變。企業在招工的時候發現,目前的勞動力市場,尤其是青年就業群體有一個普遍的傾向:希望工作相對自由,工作節奏不要太緊張,尤其希望不上晚班。

李婷:生産節奏改變下的“招工難”

“雙十一”消費狂歡節期間,産業勞工、快件處理員、搬運工等職業缺工程度加大。 圖源:新華社消費模式變化導緻生産節奏在短時間内集中完成,必然會導緻企業員工加班和上晚班。或者說加班和上晚班本身變得更加具有“強制性”。這也會降低某些企業對員工的吸引力,進而影響到其招工,包括固定工的招聘。撇開工資水準不談,在同樣的大環境下,不同産業或者産業鍊的不同環節的生産節奏不同,對産業勞工的吸引力也不同,受大環境的影響程度也存在差異。如制衣産業,訂單波動性大、急單多,對生産品質的要求不高,單個産品的生産時間短,生産節奏緊湊、臨時工需求大,臨時工與穩定勞工的比例可能是7:3甚至更高,固定勞工的加班更加剛性,更加不自由,總體上産業勞工流動性更大。

李婷:生産節奏改變下的“招工難”

珠三角地區制衣工廠,熟練臨時勞工需求大,勞工流動性也大。圖源:新華社但如模具産業等一些産業,則訂單相對穩定,對産品的品質要求高,生産節奏相對緩慢,對穩定勞工的需求也相對較大,臨時勞工與固定工的比例往往為3:7甚至更高,穩定勞工的加班需求更加彈性化,總體上産業勞工相對穩定。

一位在模具廠工作了六年的年輕産業勞工告訴我們,以前他經常換工作,是因為他沒有辦法接受很多工廠的生産節奏太緊,流水線上每個環節都有剛性的時間限制,連上個廁所都需要有人頂班,加班也是強制性的,請個假非常困難。後來他之是以在這家模具廠能做那麼久,是因為在工資差不多的情況下,這個工廠的生産節奏比較緩慢,因為品質的要求,每個環節不會刻意地限定完成時間,隻會對整個班組進行總體訂單量的要求;給的時間也比較寬裕,大部分時間都可以選擇加班或者不加班;如果成了小組長,甚至有不上晚班的權限。

整體上看,當消費狂歡化引發生産節奏變化,導緻臨時工市場秩序發生變化時,以服裝為代表的前一類産業更容易受到影響。

個性化消費,生産柔性化

消費模式的另一個變化是個性化、定制化和多元化。産品疊代加快,對于生産的影響是單個訂單的規模減小,訂單配置設定更加分散,生産周期變短,生産趨向于柔性化和彈性化,表現為“小單快反”模式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在這一模式下,生産節奏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從全年來看,生産時間布局更加分散,訂單的不确定性和波動更大,單筆訂單完成的時間變得更短,單個産品不同環節完成的節奏要更加快。這會給勞動力市場帶來兩種變化:一方面,對臨時工的需求在增加;另一方面,加班加點完成訂單的需求變得更大。

這一點對不同産業或者同一産業不同環節的影響同樣存在差異。一些技術和資本密集、附加值相對較高且産業集中度高的環節,如紡織業,其柔性生産的實作主要通過加大資金投入,實作裝置的數字化和智能化。

李婷:生産節奏改變下的“招工難”

上海愛仕達機器人有限公司拍攝的C2M定制化無人工廠場景展示。 圖源:新華社

我們在晉江訪談到的一個紡織廠表示,面料的“小單快反”是産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為了應對這一變化,他們是通過購買更多裝置,或者提升單個裝置的柔性生産能力,來提升企業的柔性生産能力。而勞動力密集、附加值相對較低且産業集中度相對較低的環節,如服裝制造業,則主要依托更充分的靈活用工,包括增加靈活用工的數量、提升靈活程度、改變靈活用工的方式等。雖然一些服裝制造企業也試圖通過裝置的自動化和數字化來應對“小單快反”模式,如提升縫紉機的柔性生産能力。但是,因為服裝行業比較分散,大部分從業主體的規模有限,為了保持靈活性都是以輕資産的模式運作,是以這一柔性化機制的作用十分有限,大部分企業隻能依靠靈活用工來實作生産柔性化。是以,企業招聘的臨時勞工比例逐漸提升、單次招工的時間越來越短、周結工甚至日結工逐漸增多的情況在服裝制造行業愈發普遍。比較而言,服裝制造業更加容易受到“小單快反”模式的影響。這主要表現為對靈活用工的需求增加。消費狂歡化引發生産集中化、臨時工市場的變革,再疊加“小單快反”模式的影響,進一步加劇了這類産業或者這些環節在消費“狂歡時期”的招工難問題。

綜上可見,調控生産節奏,或許是應對招工難的手段之一。首先,可以嘗試對消費模式和消費節奏進行适當的引導和調試。消費個性化,作為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其調控空間相對較小。但是對于消費的“狂歡化”,在綜合考慮其貢獻和負面效應的基礎上,對其進行适度的調控有一定的空間和必要性。根據勞動者的就業觀念變化對企業生産節奏進行适度的引導,企業積極調整生産節奏,也是解決問題的可能辦法之一。在此基礎上,引導勞動者适應生産規律的客觀變化,适度的調整勞動觀念,也可以作為一種補充性的辦法。★本文作者:李婷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 副研究員

李婷:從服裝界的幾個創業故事說起

李婷:在康鹭,做“日結大神”

晉江模式:一種新的區域協調發展機制

關于IPP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個獨立、非營利性的知識創新與公共政策研究平台。IPP圍繞中國的體制改革、社會政策、中國話語權與國際關系等開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知識創新和政策咨詢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IPP的願景是打造開放式的知識創新和政策研究平台,成為領先世界的中國智庫。
李婷:生産節奏改變下的“招工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