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卒中一般是指在18~50歲(也有人提出以≤35歲,≤40歲或≤45歲為界)發生的卒中,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
據統計,全世界每年有近200萬青年新發卒中事件,青年卒中的發病率上升顯著,尤其是缺血性卒中。相較于老年人群,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病因更加複雜多樣,診斷更為困難。
一、青年卒中的危險因素
1、危險因素
(點選可檢視大圖)
2、特點
(1)吸煙、飲酒、社會心理因素、超重等比例高于老年卒中人群。
(2)男性更多合并吸煙、飲酒、高血壓、糖尿病;女性更多合并少動、肥胖。
(3)部分患者合并多種危險因素,應盡量識别潛在的危險因素,并加以控制。
(4)自身免疫病、感染、惡性良性腫瘤、放療等可作為卒中的直接病因,也可作為危險因素加速早發動脈粥樣硬化。
(5)妊娠是女性青年卒中的重要危險因素。
(6)單基因遺傳病所緻的青年卒中占7%。
二、青年卒中病因分析
1、青年缺血性卒中病因分析
TOAST分型中其他原因(9%~29%)和不确定原因(24%~40%)比例較高,但早發動脈粥樣硬化仍是中國青年卒中的最常見病因,臨床診療過程中仍需首先考慮和排除。
(點選可檢視大圖)
2、青年出血性卒中病因分析
病因類别基本同中老年患者,高血壓為主要原因。但動靜脈畸形、海綿狀血管瘤、動脈瘤、藥物濫用和凝血異常等較多見。
(點選可檢視大圖)
三、青年卒中影像診斷思路
診斷思路:①是否卒中→②急性/慢性→③單發/多發→④位置→⑤供血區。
(點選可檢視大圖)
(點選可檢視大圖)
四、青年卒中診療政策
1、診斷與鑒别診斷
(1)容易漏診:①出現卒中症狀不容易引起重視;②認為卒中是老年人疾病;③多無相關危險因素。
(2)容易誤診:①20%~50%出現卒中樣表現的青年患者最終診斷為非卒中;②青年人容易誤診為卒中的疾病:癫痫、急性前庭綜合征、偏頭痛、感染、腦惡性良性腫瘤、代謝/中毒性腦病(特别是低血糖)、高血壓性腦病、腸胃炎、癔症等;③其他少見誤診原因有:心髒疾病、腦炎、脫髓鞘性腦病、重症肌無力等。
2、臨床特征提示潛在病因
(點選可檢視大圖)
3、青年缺血性卒中篩查評價流程
(點選可檢視大圖)
對青年卒中患者的評估主要圍繞血管病變、心髒結構或節律、血液學3個方面進行檢查。
(點選可檢視大圖)
4、青年型缺血性卒中的病因診斷思路總結
(點選可檢視大圖)
總結與展望
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病因複雜多樣,起病形式各有不同,有其特殊的疾病譜及危險因素。卒中診治過程首先是明确病因和發病機制的過程,準确把握其病因、危險因素和發病機制對于預防及治療意義重大。相信随着影像學、分子生物學、基因診斷等技術的不斷進步,青年卒中的病因和發病機制會越來越清晰,診治也将越來越規範。
參考文獻:
[1]趙性泉教授學術報告《青年卒中診治思路》.
[2]Ekker MS,Boot EM,Singhal AB,Tan KS,Debette S,Tuladhar AM,de Leeuw FE.Epidemiology,aetiology,and management of ischaemic stroke in young adults.The Lancet Neurology 2018,17(9):790-801.
編輯 | 董曉慧
校對 | 仇俊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