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突破五對負重輪的新一代“80/88”式主戰坦克

經常關注我的朋友很清楚,我不出産任何文字上的内容。所有資訊多為引用或是整體搬運。平時走南闖北記錄了一些照片,隻是太少,不夠釋出幾次。是以就要整體引用外文作者的内容。自己經曆太少,見識淺薄很難支撐起長年累月的更新。上期講了85型号,大家很多質疑與不符的内容。這個沒辦法,因為來源不同,是以答案也是千奇百怪。看過一些展館,希望今年或是明年能去一趟坦克博物館。又要回頭講過去的故事,相當久的時間裡,陸軍裝備都是五對負重輪,這個負重輪是難以超越的鴻溝。直到80式出現,才打破五對負重輪的限制。

突破五對負重輪的新一代“80/88”式主戰坦克

80/88式主戰坦克“下一代主戰坦克”

69/79式坦克僅僅是對59式(基于T-54A)進行更新,采用了在1969年邊境中擷取的T-62技術。然而,69式未能滿足軍方的主要要求,這兩個系列的大多數坦克都被大量出口。仍然需要一種能夠跟上西方和蘇聯技術進步的國内設計。軍方要求由617廠設計和制造一款真正的第二代主戰坦克。80式與79式有很大的不同,量産了約3000輛,随後是改進版的85式和88式,盡管生産數量較少,但為第三代特性的發展做出了貢獻。盡管這三種型号在2005年後不再服役(保留在軍隊預備隊),但它們代表了陸軍在冷戰期間主戰坦克設計方面的重大技術進步,為今日标準主戰坦克(如90式、96式、98式和99式)鋪平了道路。

突破五對負重輪的新一代“80/88”式主戰坦克

80式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這一出口版本的特點,但引入了全新的底盤和動力裝置。

80式(1981年)

即使在今天,區分80式和88式也不容易。至少85式配備了全新的焊接炮塔,但其他型号則采用了59式、69式和79式使用的鑄造炮塔。它們的底盤也非常相似,具有六對橡膠車輪、德國授權制造的柴油發動機和北約的105毫米線膛炮(奧地利版本的複制品)。

車體

這種底盤被加長,車體長度為6.37米,而不是6.24米,後部被加長以為德國授權的柴油發動機騰出空間。車體仍由焊接的冷軋鋼闆組裝而成,具有與59式/69式相同的典型前裝甲斜闆。内部結構簡單,前部為駕駛員艙(位于左側),配有三具潛望鏡(中央的潛望鏡可以換成夜視裝置)和一個向後的小艙蓋。駕駛員座位後方有一個小的逃生艙蓋。前裝甲斜闆上焊接有一個防浪闆,用于在渡河時将水流從駕駛員的視野和艙蓋上引開。

每側裝有一套日間和黑暗燈,帶有裝甲罩。另一個重要特征是排氣口被移到另一側。由于德國原裝柴油發動機的不同布局,發動機甲闆的通風口和格栅也有所修改。防護等級是保密的,但厚度似乎與69式/79式相似。然而,通過安裝六塊厚橡膠側裙來增強側面保護,以抵擋RPG和其他手持武器。由于沒有側面排氣口和更長的踏闆,可以攜帶多達五個儲物箱,大多數為圓形。

突破五對負重輪的新一代“80/88”式主戰坦克

80式坦克

機動性

80式與之前系列的最大差別無疑是全新的行走系統。工程師似乎對歐洲的行走系統和懸挂系統進行了深入研究,這使得坦克的行駛更加平穩,而俄制坦克使用的五個大負重輪設計則較為原始,這是二戰時期為了簡化和大規模生産而設計的,但行駛起來較為颠簸。80式選擇了全新的較小負重輪設計,輪子之間有履帶的中央銷穿過。這些負重輪(顯然是鑄鋼制成)外層包有橡膠,排列均勻,每個負重輪都配備了新的扭杆懸挂系統和前後減震器。驅動輪仍然位于後部,看起來與之前型号相同,但前部惰輪似乎是新的型号。

履帶也是改進的型号。新的行走系統還帶來另一個好處,由于負重輪直徑較小,車體離地高度降低,是以車身輪廓有所減小,類似于同時期的蘇聯坦克如T-64和T-72。動力裝置是現代的12150L-7BV柴油發動機,功率為730馬力(544千瓦),相比舊的580馬力蘇制柴油發動機有明顯提升。這增加的動力幫助坦克在更重的車體(38噸對比36.7噸)下仍能獲得更好的性能。功率重量比為19馬力/噸,而69式/79式及之前型号為15.8馬力/噸。發動機與機械行星變速箱耦合。公路最高速度為55公裡/小時,比69式/79式快5公裡/小時,借助後部外接的桶狀燃料箱,續航裡程從430公裡延長到600公裡。野外性能如下:攀爬60%的坡度或0.8米的垂直障礙,跨越2.70米的壕溝,涉水深度為1.40米,無須準備。完全準備後,據信可以越過三米深的水。通常會在炮塔後部儲物籃中安裝一個通氣管。

突破五對負重輪的新一代“80/88”式主戰坦克

武器裝備

80式坦克的武器裝備基于79式,包括一門奧地利衍生的L7 105毫米主炮,即83式線膛炮。它是手動裝填的,是以炮塔内仍有三名乘員,指揮官坐在左側,炮手在其前方,裝填手在其右側。然而,在88式主戰坦克上,主炮配備了自動裝彈機,炮塔乘員減少為兩人(見後)。副武器包括一挺并列的67式7.62毫米輕機槍(取代了59T式,後為80式)和一挺77式12.7毫米高射機槍(取代了54式),安裝在炮塔頂部,由裝填手從艙口操作。主炮彈藥儲備為44發,部分儲存在炮塔内,包括各種類型的即時彈藥,大部分儲存在車體内。

83式炮的标準口徑意味着可以使用所有北約開發的标準彈藥,包括高爆彈(HE)、高爆反坦克彈(HEAT)、碎甲彈、脫殼穿甲彈(APFSDS)以及正常訓練彈。穿甲能力在2000米範圍内如下:APFSDS脫殼穿甲彈(貧鈾)- 460毫米均質裝甲(“短”105毫米83式)- 480毫米均質裝甲(“長”105毫米83A式)- 510毫米均質裝甲(93式彈藥,“短”105毫米83式炮)- 540毫米均質裝甲(93式彈藥,“長”105毫米83A式)- 580毫米均質裝甲(95式彈藥,“長”105毫米83A式)。

突破五對負重輪的新一代“80/88”式主戰坦克

其他彈藥的初速和穿甲能力未知,但可能接近正常北約德國産L7的相關資料。炮塔設計仍類似于之前系列,采用鑄造結構,具有相同的不同厚度特征,橫截面呈“牛角”形,底部最厚,向頂部變薄。從上方看,車體形狀典型,類似于之前型号的梨形,帶有覆寫防水油布的主炮炮盾,炮手瞄準具位于左側,指揮官晝夜瞄準具位于前方,然後是完全可旋轉的車長指揮塔,安裝在頂部,包括六個觀察窗。裝填手的單件圓形艙蓋向後打開,指揮官的艙蓋向前打開。根據不同版本,可以在炮塔後部看到各種儲物裝置。

在後期版本中,整個炮塔周圍安裝了大型儲物籃,幾乎延伸到前部。主動防護通過兩排四個電動煙霧彈發射器(或四排兩個)得到增強,發射煙霧彈。此外還有一個煙幕發生器,通過向排氣口注入柴油燃料來生成煙幕。80式及其後續型号的射擊精度大幅提升,得益于改進的炮穩定系統,即37A式雙軸穩定光點火控系統(FCS)。這意味着炮手的瞄準具和主炮都得到了完全穩定,首次實作了在運動中對移動目标的射擊能力,大幅提高了首發命中率。

80-I型

這種鮮為人知的實驗型号使用了新的光電火控系統、外部雷射測距儀和圍繞炮塔後部的儲物架。顯然,這個型号并未進入量産,似乎與-II型合并了。

突破五對負重輪的新一代“80/88”式主戰坦克

80式坦克

80-II型

這個型号在與85型同時期開發,改進了多個方面。首先,它使用了英國授權的外部雷射測距儀,并與火控系統的主瞄準具內建。安裝在炮管基部的雷射測距儀是外置的,是以容易受損,這一特性将在其他型号中得到改進。其次,内置測試(BIT)系統能夠快速識别故障。第三,乘員保護通過全内襯的核生化防護和超壓系統得到增強,這是一種集體核生化防護系統,使得乘員不再需要在坦克内部穿戴個人核生化防護裝備。第四,為瞄準具添加了鏡頭保護系統。第五,炮塔周圍現在有儲物架,也可作為對高爆反坦克彈的額外保護。前部裝甲和部分汽車性能也進行了改進。這個型号未進入量産。

88式(1988年)

80式的改進版本于1988年以“88式”的名稱進入服役。與之前的型号相比,它融合了大量的西方技術。其設計類似于80-II型,前部儲物架被拆除以安裝一套爆炸反應裝甲(ERA)子產品。88系列主戰坦克的生産于1995年停止,但目前約有400至500輛88/A/B型坦克服役。其主要特征與80式基本相同,仍使用相同的小負重輪、懸挂系統、橡膠裙闆和液冷、渦輪增壓的730馬力12150L-7BW柴油發動機。

突破五對負重輪的新一代“80/88”式主戰坦克

88B型

武器裝備

105毫米線膛炮的俯仰角為18/-4.5°,配備雷射測距儀(現在是内部的,與主瞄準具和火控系統內建)。這門炮能夠發射所有北約彈藥,測試顯示其對APFSDS彈的擊穿能力為200毫米,對HEAT彈的擊穿能力為300毫米。配備自動裝彈機,使其最大射速達到每分鐘7發,并将乘員減少為三人。攜彈量為48發。輔助武器仍包括一挺7.62毫米并列機槍和一挺12.7毫米59式高射機槍,由車長和裝填手操作。37A式火控系統也應用在80式上,包括雙軸穩定光學瞄準具、光點火控系統、彈道計算機和内部雷射測距儀。

突破五對負重輪的新一代“80/88”式主戰坦克

防護

行走系統由橡膠裙闆保護,以防手持RPG(與之前型号相同)。鑄造炮塔(最後一個采用這種1950年代特征的型号)周圍有儲物架,不僅為備用零件和乘員裝備提供額外空間,還對高爆反坦克彈提供額外保護,因為儲物架的形狀類似于BAR裝甲。車體和炮塔均由鋼制成,沒有任何複合材料。前車體闆具有非常銳利的角度,提供了一些對抗1980年代炮彈的保護,但在此之後并不多(這就是後來通過額外的複合裝甲套件改進的原因)。總體而言,該車輛的防護水準低于T-72。這些儲物架在後來的型号中被反應裝甲闆取代。主動防護方面,炮塔兩側仍有兩排四個81毫米電動發射的煙霧彈發射器。通過向發動機排氣口注入柴油燃料來産生額外煙幕的裝置也保留了下來。

突破五對負重輪的新一代“80/88”式主戰坦克

88式坦克。

型号

88B型

改進型号,采用了全新設計的炮闩裝填系統,以發射新型105毫米彈藥,射速提升至每分鐘13發。早期的光電火控系統被圖像穩定的JSFCS-212綜合火控系統取代。

88A型

改進了的83-I型105毫米線膛炮(也稱為“長”版本),炮管更長,熱護套性能更好。能夠發射APFSDS、HEAT和HEAT-FRAG彈藥。防護性能通過增加FY系列雙層爆炸反應裝甲得到增強,能夠抵禦APFSDS和HEAT-FRAG彈藥。

突破五對負重輪的新一代“80/88”式主戰坦克

80式規格:

尺寸:6.32(整體長度9.33米 - 88B型10.65米) x 3.37 x 2.29 米(20.7 x 11 x 7.5 英尺)

戰鬥全重:38 噸 - 39.5 噸(88B型)(76-78,000 磅)

乘員:4人(車長、炮手、裝填手、駕駛員)

動力:12150L-7BV/BW柴油發動機 730馬力(544千瓦) 功率重量比 19馬力/噸

最高速度:55/57公裡/小時(35英裡/小時)

續航裡程:430公裡,外加油箱可達700/900公裡

懸挂系統:扭杆懸挂

機動性能:60%坡度,2.70米壕溝,0.8米垂直障礙,1.40米涉水深度

武器系統:105毫米83式或長管83-I式(88A型)線膛炮 副武器:12.7毫米59式高射機槍,7.92毫米并列機槍

裝甲:RHA(均質鋼裝甲)分類,BAR(II),橡膠側裙

總産量:約3500輛(估計3000 + 500輛)

突破五對負重輪的新一代“80/88”式主戰坦克

79式主戰坦克對比

突破五對負重輪的新一代“80/88”式主戰坦克

早期的80式主戰坦克,沒有側裙以展示驅動系統。可以看到第二個負重輪和後面四個負重輪之間有一個空隙。

突破五對負重輪的新一代“80/88”式主戰坦克

80式主戰坦克在20世紀80年代初的閱兵式上。

突破五對負重輪的新一代“80/88”式主戰坦克

标準三色迷彩(深沙色、橄榄綠色、深灰色)的80式主戰坦克。

突破五對負重輪的新一代“80/88”式主戰坦克

國慶閱兵式上的80B型主戰坦克。

突破五對負重輪的新一代“80/88”式主戰坦克

三色迷彩(兩種綠色)的80式主戰坦克。

突破五對負重輪的新一代“80/88”式主戰坦克

80-II型原型(顯然)在試驗中,注意不尋常的綠色塗裝和缺少外部雷射測距儀。

突破五對負重輪的新一代“80/88”式主戰坦克

90年代初帶外部雷射測距儀的80-II型主戰坦克。

突破五對負重輪的新一代“80/88”式主戰坦克

88式主戰坦克。

突破五對負重輪的新一代“80/88”式主戰坦克

緬軍的88B型主戰坦克。

突破五對負重輪的新一代“80/88”式主戰坦克

三色迷彩的88A型主戰坦克。

結束:當然,心裡總是有一個心結。講85時,當時總是認為既然已經裝備105北約火炮甚至還有120口徑。未來主戰坦克不用講一定是120,誰承想竟然是125。因為當時看慣了120的宣傳,又有海灣戰争的執行個體,總是感覺這個120才是未來主流。當然,現在不去糾結了。畢竟兩者真沒有天地之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