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豪茅坤書法瑰寶:三幅經典之作深度賞析
穿越時光的長廊,我們輕撫明代文學巨匠茅坤的書法瑰寶。三幅經典之作,不僅是筆墨的盛宴,更是心靈的對話。在墨香與紙韻間,感受茅坤的才情與風骨,領略其書法藝術的獨特魅力。
——題記
明朝(1368-1644年)曆經12世、16帝,國祚276年,為鞏固統治,加強了中央集權與思想控制。明代書法以帖學為主流,法帖篆刻盛行。受士大夫清玩風氣影響,明代書法以行楷為主,追求纖巧秀麗之美。明初書法繼承元代風格,成祖遷都北京後,台閣書風興起。明成祖重視文化,招募書法家并授予官職,推動了習書之風。
我們一起分享明代著名書法家茅坤書法作品。
茅坤(1512-1601),明歸安人,字順甫,号鹿門,嘉靖十七年進士,官至廣西兵備佥事。他不僅文學造詣深厚,更以書法聞名,尤擅行書。其作品如行書西湖詩卷,筆觸流暢,意境深遠,彰顯其書法藝術的卓越成就。茅坤,文學與書法并蓄的明代大家。
茅坤的書法,猶如其人,樸拙中蘊含自然之韻,每一筆一劃皆透露出文人獨有的雅緻與深邃。他的書法風格獨樹一幟,不拘泥于傳統架構,而是随心所欲,率性而為,卻又能在自由揮灑中展現出深厚的書法功底和獨特的藝術魅力。茅坤的書法,是文人情懷與自然之美的完美融合,是書法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寶。他的作品,如同其人,曆久彌新,令人回味無窮。
明代書法家茅坤《行草陸遊劍南詩卷》賞析
明代書法家茅坤《行草陸遊劍南詩卷》鹿門遺翰,茅坤《行草陸遊劍南詩卷》黃賓虹篆書題首。縱29.1厘米,橫265.7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明代書法家茅坤《行草陸遊劍南詩卷》賞析
明代書法家茅坤《行草陸遊劍南詩卷》,一幅珍貴的紙本行草書作品,縱展29.1厘米,橫亘265.7厘米,創作于萬曆壬午年(1582),現珍藏于上海博物館。此作不僅見證了茅坤七十一歲時的藝術巅峰,更以其獨特的“文人字”風格,展現了明代書法的韻味與風采。
茅坤《行草陸遊劍南詩卷》之一
卷上,茅坤以行雲流水般的筆觸,書寫了陸遊《劍南詩》五首,字型潇灑流暢,線條婉轉秀潤,透露出文人墨客特有的灑脫與雅緻。款署“萬曆壬午夏茅坤書”,配以朱文“茅坤”與白文“墨香亭”兩枚印章,更顯古樸典雅。
茅坤《行草陸遊劍南詩卷》之二
尤為難得的是,此卷不僅書法精湛,所書内容亦是茅坤自作的七言律詩十一首,詩書合璧,相得益彰。在存世不多的茅坤書法作品中,此卷尤為珍貴,系著名古文字學家、原中山大學教授商承祚先生慷慨捐贈,更添其曆史與文化價值。
茅坤《行草陸遊劍南詩卷》之三
細觀此作,茅坤運筆如刀,筆畫間透露出剛健瘦硬之風,仿佛不是在紙上書寫,而是在以筆為劍,揮灑自如,展現出一種超越書法的“武健”之美,令人歎為觀止。
茅坤《行草陸遊劍南詩卷》之四
茅坤《行草陸遊劍南詩卷》之五
茅坤《行草陸遊劍南詩卷》之六
釋文:“草書歌 傾家釀酒三千石,閑愁萬斛酒不敵。今朝醉眼爛崖電,提筆四顧天地窄。忽然 揮掃不自知,風雲入懷天借力。神龍野戰昏霧腥,奇鬼摧山太陰黑。此時驅盡宵中愁,搥床 大叫狂脫憤。吳牋蜀素不快人,付與高堂三丈壁。
聽琴 疎簾曲檻蘋風涼,細腰美人藕絲裳。綠藤水紋穿矮床,玉指纖纖彈履霜。高林莺 啭日正長,幽澗泉鳴夜未央。哀思不怨和而莊,有齋淑女禮自防。世人但感青樓倡,琵琶箜 篌雜胡羌。試聽一曲醒汝狂,文姬指法傳中郎。
芳華樓賞梅 素娥竊藥不奔月,化作江梅寄幽絕。天工丹粉不敢施,雪洗風吹見真色。 出籬藏塢香細細,臨水隔煙情脈脈。 一春花信二十四,縱有此香無此格。放翁年來百事惰, 唯見梅花愁欲破。金壺列置春滿屋,寶髻斜簮光照坐。百榼淋漓玉斝飛,萬人辟易銀鞍過。 不唯豪橫壓清癯,聊為詩人洗寒餓。
舟中對酒 百壺載酒遊淩雲,醉中揮袖别故人。依依向我不忍别,誰知峨眉半輪月。月 窺船窻挂凄冷,欲别渝州酒初醒。江空裊裊釣絲風,人靜翩翩葛巾影。哦詩不睡月滿船,清 寒入骨我欲仙。人間更漏小到處,時有沙禽背船去。
漁翁 江頭漁家結茅廬,青山當門畫不如。江煙淡淡雨疎疎,老翁破浪行打魚。恨渠生 來不讀書,江山如此一句無。我亦衰遲慚筆力,共對江山三歎息”。
明代書法家茅坤《草書百花圖歌冊》賞析
茅坤《草書百花圖歌冊》之一
明代書法家茅坤《草書百花圖歌冊》,紙本草書,六開幅面,每幅縱32.5厘米,橫50厘米,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冊頁上,茅坤于萬曆丙戌(1586)秋日揮毫,自叙因病後手腕乏力,卻應侍禦之請,強作題跋,字裡行間流露着病後複書的不易與自嘲。次年夏閏月,新秋之際,他重拾此冊,于玉芝山房中,命童子研墨,續書其後,時年已七十七歲,自署“髯翁坤”。作品氣勢連貫,筆走龍蛇,盡顯自然生動之态,實為茅坤心手相應、情感流露的佳作。钤印“茅坤私印”(白文)、“鹿門山中人”(朱文),更添其藝術價值與收藏意義。
茅坤《草書百花圖歌冊》之二
茅坤《草書百花圖歌冊》之三
釋文:李文仲所寫百花圖歌
“李□□所寫百花,珊瑚□□含風斜。盈盈欲捧仙掌露,紛紛亂映扶桑霞。趙昌畫花特花 貌,君獨畫花傳花神。春夏秋冬随手腕,陰晴風雨适天真。解衣盤磚名園裡,百花如昭眉睫 底。興來染筆灑素缣,粉黛色澤風前起。滿堂賓客共解頤,無不拍掌稱徐熙。忽惹遊蜂與狂 蝶,競向幾席窺花枝。七十髯翁卻大笑。看來寫生如寫照,石家金谷競繁華。名蕤異卉并臻 妙,臨風把玩經幾回。仰天浮白卻金□,醉來不怪玉山頹。何當攜挂草堂上,如飲酪奴三百杯”。
明代書法家茅坤《草書詩扇頁》賞析
明代書法家茅坤《草書詩扇頁》,以金箋草書呈現,縱16.5厘米,橫51厘米,現珍藏于天津博物館。此扇面為茅坤晚年八十八歲時的傑作,款署“八十八翁茅坤書”,字迹間透露出歲月的沉澱與老辣的筆力。钤印“茅坤私印”(白文)、“鹿門之*”(朱文),古樸而典雅。
扇頁上的草書,線條柔中帶剛,如絲如縷,又似疾風驟雨,起伏多變,極富韻律之美。每一筆、每一劃都蘊含着茅坤深厚的書法功底與獨特的藝術風格,是其晚年書法的代表作之一。此扇珍貴至極,不僅展示了茅坤的書法造詣,更承載了曆史的記憶與文化的傳承。
釋文:“楊雲早歲侍甘泉,雙珮清秋迥列仙。暫輟明光畫省草,言徵南國水衡錢。尋山湖上兼招 隐,散吏花前似學禪。復道年來多卧病,閉門手著解嘲篇。右贈楊膳部止菴”。
明代書法家茅坤《撰寫唐宋八大家文抄》賞析
茅坤《撰寫唐宋八大家文抄》之一
明代書法家茅坤《撰寫唐宋八大家文抄》明代文學家茅坤,不僅書法造詣深厚,更以編纂《唐宋八大家文鈔》聞名于世。此書颠覆了“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陳規,倡導簡潔實用的文風,契合時代潮流,聲譽鵲起。茅坤的文學創新與理論貢獻,使其名揚四海,《明史·茅坤傳》贊其書“盛行海内”,乃至“鄉裡小生無不知茅鹿門者”,足見其影響之深遠,為後世文學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與方向。
茅坤《撰寫唐宋八大家文抄》之二
茅坤《撰寫唐宋八大家文抄》之三
欣賞明代書法家茅坤的三幅作品,我深感其書法風格獨特,技巧精湛。其草書線條流暢,剛柔并濟,透露出一種豪放不羁的文人氣質;楷書則結構嚴謹,筆畫遒勁,展現出深厚的書法功底。每一筆都蘊含情感,每一劃都彰顯個性,令人歎為觀止。
賞名家書法,悅從容人生。讀者們,觀賞了聽月為你分享的茅坤以上這些作品,大家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