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風暴眼”中的方舟——黑龍江巴彥縣戰“疫”記

新華社北京10月1日電 9月30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風暴眼”中的方舟——黑龍江巴彥縣戰“疫”記》的報道。

秋寒開始統治這座城市的時候,凜風撲面而來,哈爾濱出現一群陌生的身影。

但對處在新一輪疫情“風暴眼”中的人們來說,他們是可以提供庇護的“方舟”。

“若有戰,召必回,戰必勝。”中秋團圓之際,哈爾濱市巴彥縣出現确診病例,黑龍江省内外十多支醫療隊随即火速馳援。他們在“暫停鍵”中啟動“加速鍵”,以“滅火隊”的姿态迅速出擊,在關鍵時刻做出共同選擇。

“風暴眼”中的方舟——黑龍江巴彥縣戰“疫”記

在巴彥縣興隆鎮一流動核酸檢測點,黑龍江省中醫大二院的醫務人員在給居民做核酸檢測(9月25日攝)。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建威攝

沒能做完的團圓飯

“媽!鍋裡的魚再炖五分鐘就能出鍋了,疫情一線有需要,我得盡快收拾東西去支援兩天!”

21日上午,難得休班趕上中秋節,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預檢分診導診護士長王嬌萌買好食材,準備陪父母過中秋,可突發的疫情打斷了這頓團圓飯。

“我報名!”醫院準備派遣醫護人員赴巴彥支援時,其中一人正在過節返程途中,時間來不及。王嬌萌了解情況後,第一時間請纓。

裝好止疼藥、洗漱用品和睡衣,冒着大雨,王嬌萌匆匆趕至醫院,整裝待發。

半個多月前,王嬌萌行車途中發生事故,導緻肋骨骨裂。此刻傷勢尚未完全恢複,但她還是堅持上一線。到巴彥以後,要長時間穿着防護服,王嬌萌念頭一轉,悄悄将有助恢複肋骨骨裂的腰腹帶拿掉了。

“風暴眼”中的方舟——黑龍江巴彥縣戰“疫”記

在哈爾濱市巴彥縣,王嬌萌為同僚發放防護服(9月26日攝)。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徐凱鑫通聯

疫情不等人。21日晚9點,王嬌萌和同僚趕至巴彥後立即開工。核酸檢測工作是王嬌萌戰“疫”的重心,對接核酸檢測小區、調配醫護人員、分發物資……雨越下越大,王嬌萌的發絲不斷有雨水滴落。忙到次日淩晨4點多,王嬌萌顧不上換衣服,繼續和同僚開會。

隻休息一個鐘頭,22日早上6點,王嬌萌草草地用吹風機将衣服吹至半幹,套上防護服,又開始和新的小區對接。

作為護士長,王嬌萌從來都是沖在前面,但自己身體的不适,她卻瞞得緊。接連為六七個核酸檢測點搬運完醫用物資,王嬌萌的肋骨又開始隐隐作痛,連帶着腰和腿都開始發麻。可她的節奏依然不變:運送物資、回到駐地、匆匆吞兩粒止疼片,繼續開會。

這次會上,大家被告知巴彥縣疫情防控形勢嚴峻,原定兩天的支援計劃被延期。“下次運送物資,再幫我帶些止疼片就好。”開完會,王嬌萌就提出這一個要求。

王嬌萌的戰“疫”日常,是很多一線抗疫人員的縮影——技術含量不高,還有些瑣碎繁雜。然而正是有了他們,“風暴眼”中才有了一葉可以蔭庇人們的“方舟”。

“風暴眼”中的方舟——黑龍江巴彥縣戰“疫”記

9月24日,市民在哈爾濱市巴彥縣興隆鎮一流動核酸檢測點進行檢測。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謝劍飛攝

截至27日,巴彥縣已完成四輪全員核酸檢測。随着一項項防疫措施的落地,王嬌萌懸着的心也逐漸放下來。想起媽媽上午發來的消息還沒看,她點選收聽微信語音:

“閨女,你那邊怎麼樣?這幾天有雨,出門别忘帶傘。我們在家一切都好,你别惦記,仔細幹好手裡的工作,疫情不是鬧着玩的,千萬注意防護。”

“媽,你放心,我一切都好,工作也順利開展,相信疫情很快就會過去,到時候我再回去陪你好好吃頓團圓飯。”

王嬌萌回着微信,眼睛猛地一酸,突然想起來:臨走的時候,還沒來得及吃一口月餅。

她的媽媽懂得她:看似“簡單”的工作,其實也是很大的犧牲。

“風暴眼”中的方舟——黑龍江巴彥縣戰“疫”記

位于巴彥縣的遼甯鞍山支援的移動PCR方艙實驗室(9月26日攝)。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建威攝

全副武裝的“病毒獵手”

在位于巴彥縣城“富都市場”的移動方艙核酸檢測實驗室裡,有一張實驗室流程圖。自上而下所有箭頭指向的位置,寫着一個人的名字:實驗室負責人許軍——她是黑龍江省疾控中心病毒所所長,更是這裡所有核酸陽性樣本的最終複核人。

“風暴眼”中的方舟——黑龍江巴彥縣戰“疫”記

9月25日,在位于巴彥縣的黑龍江省疾控中心移動方艙核酸檢測實驗室,從業人員在交流。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建威攝

“來不及想那麼多,隻要省内出現疫情,我們就要第一時間趕過去。”當記者問起馳援的情況,身穿隔離服的許軍如此回答。

21日,正在和家人過中秋的許軍接到前去巴彥疫情一線支援的通知。匆忙間,她收拾起幾件行李就奔赴前線。

許軍很熟悉這樣的節奏。今年年初,望奎發生疫情時,她就在抗疫一線奮戰了20多天。

“選址,接電,開始建倉。”一到巴彥,許軍就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在她看來,眼前的方艙檢測實驗室不僅是簡單的幾個帳篷,而是她和同僚們接下來戰鬥的“堡壘”。

七八個小時後,22日淩晨1點,移動方艙核酸檢測實驗室建成,許軍一夜未合眼。

“風暴眼”中的方舟——黑龍江巴彥縣戰“疫”記

這是位于巴彥縣的黑龍江省疾控中心移動方艙核酸檢測實驗室(9月27日攝)。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謝劍飛攝

提高核酸日檢測能力,是巴彥縣提高疫情防控能力的重要保障。就在核酸樣本源源不斷運來的時候,一場與病毒“賽跑”的戰“疫”正在這裡打響。

“核酸提取區”是移動方艙核酸檢測實驗室的核心區。隻有通過核酸提取,從業人員才能進行PCR反應、篩查出陽性樣本。因為核酸樣本中可能會有陽性樣本的存在,提取核酸成為檢測過程中最關鍵、也是最危險的一步。據許軍介紹,從業人員打開标本采集管蓋子的一瞬間,動作務必小心。接下來,從業人員要用加樣槍吸取一定量的樣本,通過提取儀進行核酸提取。

簽收、錄入、試劑準備、提取、加樣、擴增到結果判讀……在頭頂白色燈光晝夜不停照射下,整個團隊默契地配合着。

“因為時間緊任務重,我們在進入實驗區之前盡量不飲水,減少去衛生間的次數,在機關時間内盡可能多地檢測樣本。”許軍說。

目前,巴彥縣疫情防控正處在關鍵時刻,切斷傳染源、鎖定“包圍圈”刻不容緩。随着一輪又一輪的“全民核酸”,許軍整個人超負荷地連軸轉,一天隻睡三四個小時已成為常态。

“風暴眼”中的方舟——黑龍江巴彥縣戰“疫”記

9月26日,在位于巴彥縣的遼甯鞍山支援的移動PCR方艙實驗室外,從業人員在為核酸檢測工作做準備。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謝劍飛攝

在這裡的方艙實驗室檢測人員分為三組,每組工作6小時,晝夜輪流,直到完成當天所有核酸樣本的檢測。而許軍要在這裡負責班組之間交接、陽性樣本的最終複核等事宜,無論是“單基因陽性”“灰區”還是“翹尾”,一點蛛絲馬迹都逃不出這位“病毒獵手”的眼睛。

令她欣慰的是,幾個日夜過去,醫護人員們略顯疲态,可檢測速度卻越來越快。

“方艙實驗室一共51人,實行流水線作業。原定我們這個方艙的日檢測量為10000管,28号這天已經達到17000管了。”許軍說,我們也是在與病毒搶時間,“沒有想更多,因為時間仍在一分一秒飛逝”。

“風暴眼”中的方舟——黑龍江巴彥縣戰“疫”記

在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群力院區(定點醫院)隔離病房,陸群(右二)和同僚讨論工作(9月26日攝)。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徐凱鑫通聯

“風險不過夜”

“這已經是我支援過的第八座發生疫情的城市了。”今年是“十五的月亮十五圓”,還未能和家人共賞明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感染管理科主任陸群,就從千裡之外趕赴哈爾濱抗疫一線。

21日,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通報首例新冠肺炎确診病例,24日,首批确診病例基因測序情況顯示為感染了德爾塔毒株。“雖然此前黑龍江多次戰‘疫’,但這是首次迎戰德爾塔毒株,仍需對症下藥、精準施控。”陸群說。

陸群的抗疫足迹,标注着中國抗疫的程序。從2020年到2021年,從武漢到哈爾濱,從初期的新冠病毒到德爾塔毒株,同病毒做鬥争已經成了陸群的習慣。

這一次,接到通知,陸群再次果斷應允、趕赴一線。為了趕最早一班飛機,她連在同所醫院工作的丈夫都沒再見上一面。

陸群的專長是院感防控。院感防控做得好不好,關系到疫情防控的成敗。如果因為操作流程疏漏,導緻醫院發生疫情傳播,它所輻射的範圍是不可估量的。

針對德爾塔毒株傳播速度快、傳染性增強、病毒載量高、轉陰時間長等特點,陸群走訪多所定點醫院,用腳丈量着每個高風險區域,總結出“中高風險區域人員一律不進定點醫院工作”“一律接受感控教育訓練并考核合格再上崗”等“八個一律”,供定點醫院管理從業人員參照落實。

“保證醫護人員零感染,這是我們的目标和底線。”陸群每天都會在醫院各個科室反複檢查。“雖然是同一個地方、同一份工作,但不同的人做,就會有不同的問題。”陸群說,隻有拿出“雞蛋裡挑骨頭”的勁兒,我們才能織牢織密醫院感染防控網。

從醫院的清潔區到污染區,從防護用品穿脫到廢棄品的安全運送、餐食的交接,陸群眼裡容不得“死角”。她說,一旦發現漏洞,就要秉着“風險不過夜”的理念,高效查缺補漏。

每每打完當打的仗,她對家人也有說不出口的思念。會不會被感染?什麼時候能戰勝疫情?什麼時候能回家……每一次逆行,陸群的這些疑問都不會得到解答,也沒有人能夠解答。然而,她總是選擇白衣執甲、沖鋒在前。

疫中英雄,正是這般模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