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特寫 | 驚魂1200秒,一個不能少

紅網時刻新聞7月30日訊(記者 胡用梅 通訊員 黃慶華 何瑜)“淩晨3點15分,我被巨大的水流聲以及石頭互相碰撞的轟隆聲驚醒,想起台風格美的預警資訊,我立馬起床,習慣性看了一下時間,拿着手電筒出門檢視。”資興市滁口鎮長活村黃連寨片黨員李德劍心有餘悸地說道。屋外下着瓢潑大雨,借着微弱的手電光一看,眼前的景象讓他驚呆了。

這一排住房離河道不足6米,中間隻隔一條4.5米寬的通村公路,當時路面已經有10多公分的積水,明顯感覺水位在上漲,整個河面洪水滾滾,震耳欲聾。“不好,這是漲洪水了!”曆經過2006年“7.15”洪災的李德劍回過神後瞬間做出了判斷。并第一時間将現場情況拍照,通過黨員微信群向滁口鎮示警求援。

随即,李德劍都來不及通知自己的家人,馬上到隔壁去敲門喊人,喊醒鄰居後又分頭去喊。不一會急促的銅鑼聲和尖銳的哨聲劃破了雨夜,開展營救受災群衆。

特寫 | 驚魂1200秒,一個不能少

李德劍被沖毀的車輛以及家中受災情況。

“由于河道被大量的石頭堵塞,洪水直接滿溢,到處是水,83歲高齡的黃仁蘭以及其他3位老人因行動不便,就近爬上了一座土坯結構的雜房二樓等待救援。”村民李建輝嘶啞地說到,他的嗓子在淩晨敲門時喊破了。

“土坯房在洪水的浸泡和沖刷下,随時有倒塌的風險,我來不及多想,來回涉水,把四個老人背到我家。”李建輝家地處位置高一些,當時海沒進水。去救第四個老人時,他家一樓也開始進水,他交代已經轉移到他家的20餘名群衆往樓頂轉移的同時,再一次沖出了家門。

此時,已到齊胸的水位了,他自己也感覺有點站不穩。在朱四清、李先旺兩位村民的協助下,終于成功把最後一名老人背到他家屋頂。沒過多久,那間雜房就轟然倒塌,裡面的農具瞬間被水流沖得無影無蹤。

“我正好回家探親,遇到了這種為難事情,必須挺身而出!”服役于福建火箭軍某部二級士官朱露文堅定地說道。“别說是生我養我的父老鄉親,就是素不相識的群衆遇險有難,作為人民子弟兵,也會毫不猶豫出手相助。朱露文當晚憑着良好的軍事素養,安全轉移群衆6名。

特寫 | 驚魂1200秒,一個不能少

李劍飛與被救的四個老人。

此時為淩晨3點35分,距離李德劍起床開始喊醒群衆隻過去短短20分鐘,可是參與救援的群衆回想剛才驚魂一幕,感覺過了很長時間。經過清點,在家的180人一個不少均得到安全轉移。

驚魂未定的群衆不少人拿出手機紛紛想與家人聯系,結果發現沒有一點信号了,剛才還亮着的燈泡忽然暗滅,整個村莊陷入一片黑暗,隻剩幾盞倒塌的太陽能路燈像螢火蟲一樣,在渾濁的洪水中忽明忽暗。

正當大家因為斷電、斷網無法與外界取得聯系而心灰意冷之際,黑暗中忽然傳來一個聲音,“我們是政府幹部,來協助大家,大家都安全嗎?”原來在接到李德劍的求援後,滁口鎮政府連夜排程,組織20多名幹部乘船趕往現場。

到達村部後發現已經斷電、斷網,無法與李德劍等群衆取得聯系。經過商議後,由政法委員李江勇、鎮幹部黃金輝以及派出所長文淵在村幹部王先平的帶領下,作為第一梯隊深入災區了解情況。

從村部到黃連寨10.4公裡距離,如果換做平常,搭乘交通工具15分鐘足夠到達。可是如今暴雨傾盆,伸手不見五指,大家借着頭燈,深一腳淺一腳的緩慢前行。還要提防随時可能滑落的巨石,遇到塌方路段又要耗時繞道,還要趟過因暴雨形成的激流小溪和泥塘,小心穿過橫倒在路上的樹木荊棘......一路上跌跌撞撞、曆經坎坷。黑夜中緊急行軍2個多小時終于抵達核心災區,李德劍等人已經完成了第一次轉移。

受災群衆看見政府幹部到了,心裡感到一陣溫暖,政府在這種惡劣的情況下派幹部曆經艱辛來到他們身邊,他們知道一切擔心都是多餘的了。這時李劍飛家這個轉移點水位也在上漲,這麼多人在屋頂,擔心無法承受。

大家趕緊商量再次轉移方案,決定向位置更安全的組長李立勇家中轉移。李劍飛到李立勇家距離雖然不遠,就在他家後面,可是李劍飛屋後原來的防洪溝的水位到了窗戶下緣,大概有0.9米深,而且很急,就這樣通過恐怕有被沖走的危險,尤其是行動能力差的老人。

于是李劍飛找來一根粗麻繩,一頭綁在自己房子一扇窗戶的鋼筋上,另外一頭則涉水過去,捆在一顆樹幹上。試了試受力情況後,按照老弱婦孺順序進行轉移。

第一位老人轉移時就發生了驚醒一幕,村民朱四清背着一名老人轉移時,不知是因為老人害怕還是年老無力,亦或是水流太急,忽然上半身随着水流方向沉了下去。群衆立即驚呼起來,朱四清發現後,轉身一個猛子,把老人緊緊抱出水面,快步走到岸邊。老人也被吓懵了,一個勁地問我在哪裡,我在哪裡?

幸好後面幾位老人和其他群衆有驚無險地通過了,到達李立勇家中後,家中沒有進水的群衆紛紛伸出援助之手,給大家送來幹淨的衣服。這是天已放明,大家站在高處,默默地看着咆哮的洪水無情的摧毀自己的家園,不舍、心疼和無奈,各種心情五味雜陳。

四位老人滿眼淚水的陳訴着李劍飛、朱四清、李先旺等人的救人行為,一個勁地表示感激。

特寫 | 驚魂1200秒,一個不能少

李德劍與幹部商議安置點相關工作,以及巡查災區,避免村民冒險進入危房内,以防不測。

當見到李德劍的時候,他正在一個安置點協助管理救災物資和後勤服務。他來到他家房子牆角,指着20米處一塊白色物品,心情平靜地說道:“那是我的小車,現在已經完全被砂石掩埋。還有一輛機車不見所蹤,直接财産損失在20萬左右。當初我要是首先想到先搶救自家的财産,我完全有時間把小車開到安全地帶。可是作為一名共産黨員,黨性不允許我這麼做。”

此次降雨量和水量遠比2006年的7.15洪災要大,正是有了李德劍這樣的黨員,朱露文這樣的人民子弟兵,李劍飛、朱四清、李先旺、李立勇這樣的熱心腸群衆,保持高度的安全意識和不顧個人财産損失,心中時刻裝着人民群衆,争分奪秒搶救群衆的行為,才能在重大災情面前,確定群衆的生命财産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