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統一之戰,每年有一個最佳月份

#頭條首發大賽#

自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完成祖國統一是這幾十年以來,億萬人民群衆與百萬解放軍指戰員的夙願,收複台灣不僅事關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完成偉大複興的階段性目标,能夠極大提振民族自信心。中國雖然國力提高了,還是五大常任理事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同時也是五大常任理事國中唯一沒有完成國家統一的,是以台灣一日不收複,中國人心裡的一根刺就沒辦法拔除。

統一之戰,每年有一個最佳月份

然而,這些年來在美國的煽風點火以及“台獨”勢力的蠱惑洗腦下,兩岸和平統一的希望正越來越渺茫,在必要的情況下,我們不得不使用武力來收複台灣。然而台海複雜的環境,以及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國際環境,也注定了武統必須是一件慎之又慎的事情,不僅要快速收複台灣,同時還要将國際影響降到最低、将平民的傷亡維持在最低。

在這種情況下,選擇武統的時機就非常重要了,這裡要從宏觀以及詳細月份來分析。在什麼情況下,大陸收複台灣的成功率最高、風險最低?答案肯定是中國變成世界第一強國,解放軍強大到令美日不敢萌生“出兵保台”的想法、中國的綜合國力強大西方不僅不敢制裁中國,反而擔心遭到中國的制裁。當然,這種最理想的武統時機很難出現,因為中國要是強大到這種程度,美軍早就吓得撤離亞太、台灣早就哭着喊着求回歸了。

另一個收複台灣的絕佳時機,就是美國出現内亂,整個國家自顧不暇的時候。比如今年的美國總統大選,經曆過刺殺卻又大難不死的特朗普,早就被MAGA視為“真命天子”了,倘若特朗普最後又離奇輸給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那麼MAGA肯定會認定民主黨這一次又在選票方面做手腳了,這一次特朗普的支援者可不止會占領國會大廈了,搞不好會上演一出“白宮陷落”。到那個時候,美國政府的運轉失靈,“台獨”勢力失去靠山與主心骨,武統自然水到渠成。

如果宏觀層面沒有發生這些事,解放軍需要按部就班的制定武統計劃的話,每年什麼時機最适合武統呢?針對這個問題,不僅解放軍在考慮,其他勢力也在猜測,比如德國慕尼黑聯邦國防大學情報與安全研究中心就認為,解放軍會在農曆新年的時候收複台灣,因為那個時候台海的海面比較平靜,并且農曆新年前後,中國人口流動量非常大,很容易掩蓋部隊的調動。

統一之戰,每年有一個最佳月份

而台灣不少退役軍官則認為,解放軍最佳的登陸時間是7、8月份,因為那個時候台海的風向正是由西向東的時候,順風能夠為解放軍的登陸行動帶來很大的助力。如果拖到中秋節之後,台海就會刮東北季風,解放軍登陸需要逆風而行,并且海面風浪也會很大。

那麼解放軍應該選擇哪個時間段登陸呢?首先從曆史經驗來看,1661年,民族英雄鄭成功3月份出發,4月份抵達台灣鹿耳門港,一直打到1662年1月才令荷蘭殖民者投降。

1683年,施琅6月份率艦隊出發,7月13日,施琅率軍在台灣登陸。

然而這兩次成功收複台灣的經驗,對如今的解放軍來說并不具備太大的參考價值,因為鄭成功收複台灣的時候,主戰場都集中在圍城戰上,并沒有爆發激烈的海戰與登陸戰。而施琅率軍收複台灣的時候,則是在海上先殲滅了台灣的水師,然後不費吹灰之力就登陸了。

而解放軍收複台灣最困難的階段,則集中在登陸階段,這麼多年來,台灣的武裝力量一直在研究“決勝灘頭”,可以說,能否順利登陸,将直接決定武統是否成功。

而根據日本《讀賣新聞》的報道,日本對解放軍的能力做了一個最新的評估:當下解放軍完全有能力在一周之内登陸台灣。

統一之戰,每年有一個最佳月份

而這也就決定了,解放軍收複台灣的過程不會像鄭成功、施琅收複台灣那樣,先在台灣外圍島嶼打一段時間,而是類似于諾曼底登陸、仁川登陸那樣,在較短時間内完成登陸,在敵人反擊兵力完成集結前迅速擴大戰果,不給外部勢力組織兵力進行幹涉的機會。

然而登陸戰又是所有作戰模式中最複雜、最無法預測的,即便強如美軍,當年在太平洋戰場上占盡優勢,依然在登陸沖繩的戰役中付出了超過7萬人傷亡的代價,甚至動搖了美國在日本登陸作戰的決心,改為使用原子彈進行攻擊。

美國海軍海洋學家羅伯特·埃利斯就曾說過:登陸作戰勝負不僅取決于誰擁有最昂貴和最先進的武器裝備,更取決于誰占有對海洋環境充分了解而獲得的自然優勢。

登陸作戰的實施,是所有作戰模式中受自然環境影響最大的,風浪、浪流、潮汐都是必須考慮進去的因素。

在這種情況下,氣候将成為影響武統成敗的關鍵因素,台灣海峽的寬度雖然不大,但由于受到特殊的地理現象影響,整個台海水文、氣象狀況随着季節呈現多樣性變化,對登陸行動産生巨大影響,是以為了提高登陸的成功率,解放軍應該選擇較佳登陸月份及日時。

統一之戰,每年有一個最佳月份

這裡先大緻介紹下台海的季風情況,全年度有4個時間段受季風影響較大,分别是東北季風期(10月下旬到次年3月中旬),海面經常出現4到6級的大風,浪高2-3公尺。

其次則是5月上旬到9月中旬的“西南季風期”,但風力較弱,平均在3級以下。

最後則是2個季風轉換期,分别是3月下旬至4月下旬,9月下旬至10月下旬,這兩個時間段風向多變且伴有大浪,5級大浪占17%。

如果隻參考季風影響的話,最适合解放軍登陸的時間段是5月至9月中旬這段時間,台海基本算是風平浪靜。

然而台海不僅有季風,還時不時會遭到台風的光顧,解放軍在台海有不少演習就曾因為台風而被迫取消或者延期。根據曆史統計記錄,自1991年至2020年,台海在每年的7、8、9月份出現台風的幾率最大,7月份出現過97次、9月份出現過87次,10月份也有30次。

統一之戰,每年有一個最佳月份

而影響登陸作戰成功與否的另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漲潮與退潮了,當年金門戰役之是以失利,很大原因就是因為當時解放軍沒有掌握好漲潮退潮的規律,導緻第一批登陸船隻因為退潮而擱淺,第二批登陸部隊無法及時支援。

而根據台灣近20年來的漲退潮記錄,每年6月至10月的平均潮位較高,有利于登陸部隊實施登陸。除了考慮漲潮,還要參考漲潮時的風浪情況,風浪越大魚越貴、登陸船隻受到的影響也較大,甚至可能導緻士兵出現暈船情況。而台海地區4到8月份的平均浪高較低,差不多一半都是小于0.6公尺的小浪,再結合潮位情況,6、7、8這三個月最适合登陸。

并且這段時間正好處于“西南季風期”,讓解放軍的登陸艦隊能夠順風而行,而6月份則是黃金期,因為這段時間出現台風的幾率也比較低,而7、8月份則是台風高發季節。并且台灣軍方也認為7、8月份是解放軍最有可能發起登陸的日子,那段時間肯定是重點防範,是以每年的6月份将是收複台灣的黃金期,至少在天時方面有利于解放軍。

統一之戰,每年有一個最佳月份

而解放軍最應該避開的,則是9、10月份,這段時間是台風的高發季節,就算沒出現台風,也處于季風轉換期,整個台海都是風浪不止。另外,當年的金門戰役,也是發生于10月份。

當然天氣也不可能永遠遵循曆史規律,曹操當年攻打江東,以為不會刮東風,就把船隻用鐵鍊綁在一起,結果卻沒料到真刮起了東風。當年施琅在收複台灣的時候,也曾出現了急遽天候變化,風向突然轉向對施琅水師有利的方向,讓台灣的水師被迫逆風作戰,最終施琅的水師大獲全勝。

而天時隻是決定戰争勝負的因素之一,古人就曾說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實在武統過程中,解放軍最大的敵人并不是那些為“台獨”賣命的草莓兵,而是美國跟日本的聯合武裝,相較于美日需要從本土千裡迢迢趕到台海,解放軍屬于在自己家裡作戰了,距離台灣海岸線隻有不到200千米距離,擁有地利優勢。

統一之戰,每年有一個最佳月份

而在人和方面,美日也沒辦法跟中國相比,别看日本整天喊着“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然而到了關鍵時刻,日本還是要看美國的臉色行事,隻要美國不出手,日本絕不敢跟中國單打獨鬥,而日本喊着“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後面其實還跟着一句,那就是“代表美日同盟有事”,日本就是想把美國拉下水,日本一直也在算計美國。

而美國這幾年因為黨争,整個社會嚴重對立,紅脖子們仇視非法移民,白左聖母整天批評右翼殘忍。真到了關鍵時刻,又有多少美國大兵願意為了幾千公裡外一個跟自己毫不相幹的島嶼而賣命?

反觀中國這邊,收複台灣是衆望所歸,真到了要使用武力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的時候,基本不會有反對聲音,這幾年已經給了“台獨”勢力無數機會了。而且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解放軍收複台灣是中國的内政,美日如果出兵幹涉,那就是師出無名,沒有多少國家會站在美日那邊,美日政府的舉動屬于給自己的國民增添無妄之災。

哪怕美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一旦要在沒有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跟中國爆發軍事沖突,勝算照樣會非常渺茫。上世紀50年代,志願軍能夠阻止美國把戰火燒到鴨綠江邊,如今,解放軍照樣有能力阻止美國幹涉中國内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