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十一年 把宣紙曬上“雲端”

編前語

“這紙這麼薄,是用來做什麼的啊?”

“我一直很好奇,宣紙在還沒幹的時候就一層層地疊加在一起,曬幹了之後為什麼不會粘在一起?”

......

7月20日,在宣城市泾縣中國宣紙文化園裡,安徽師範大學徽融新韻“融媒徽文化+鄉村振興”暑期社會實踐團隊的成員們接連抛出一個個問題,“90後”宣紙曬紙工姚雲夔耐心地一一解答。别看年紀不大,聊到這些傳統工藝頭頭是道,熟悉、有見解,不時會提出一些自己大膽創新的看法。

11年前,姚雲夔辭去在上海的工作,成為一名小鎮回流青年,苦學宣紙制作技藝。一路摸爬滾打,他不僅習得一手好手藝,更是利用短視訊這些新媒體,将宣紙技藝曬上“雲端”,以新理念、新技術傳承宣紙這一承載了徽香墨韻的千年古技。

十一年 把宣紙曬上“雲端”

姚雲夔示範揭紙工序 □阿秀奕/攝

十一年 把宣紙曬上“雲端”

姚雲夔正在工作 □王佳睿/攝

在“水深火熱”中習得曬紙手藝

在大多數年輕人選擇在繁華的大都市拼搏時,2013年,年僅22歲的姚雲夔做出了一個令很多人不解的抉擇——離開上海,回流小鎮,走入依靠體力勞作、炎熱潮濕的宣紙廠,苦學宣紙制作技藝。“沒有什麼複雜的為什麼,就是單純的喜歡,打小就對這些手藝很着迷。”姚雲夔笑着說。

剛成為宣紙技藝學徒時,姚雲夔刻苦學習着宣紙制作的全部技藝。其中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有兩道工序,一道是水中撈紙,另一道則是火上曬紙。“撈紙”苦于冬,每當冬季來臨,姚雲夔要将雙手浸入刺骨的冷水中,反反複複出水入水,常以一雙通紅的雙手結束一天的勞作任務。“曬紙”苦于夏,酷暑時節,生産工廠中的房間裡的室内溫度通常高達40到50攝氏度,姚雲夔常在高溫中辛勤作業,汗水打濕衣襟是家常便飯,“我們這一行裡有句古話,就是說‘曬紙的娃兒不像樣’。因為到了大夏天,我們當真熱到要穿着短褲、光着膀子才能幹得了活。”姚雲夔說。

文化園裡,姚雲夔是少有曬過最傳統土坯牆的年輕人。土坯牆由石灰加耐火磚打造而成,内部是實打實的燒火,牆面溫度比鋼闆面溫度更高,用溫度計去測量火口,溫度可高達100攝氏度以上。“溫度的确很高,但沒辦法,就得忍啊,一個合格的手藝人就是得有這點耐力!”汗津津的曬紙生涯裡,姚雲夔在一次又一次的堅持下,參透大國工匠一門心思,紮根于指尖技藝的專注與堅持。

當年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原名為紅星宣紙廠)公開招募員工時,姚雲夔同近30名與自己年齡相仿的學徒一起進入廠房。10年過去後,最終隻剩下姚雲夔與另一名同行者還堅守在這條路上。“這門手藝肯定得讓年輕人去繼承的,我作為一個年輕人,既然學了這門手藝,就要把它學好學精!”姚雲夔自覺把傳承宣紙技藝的責任扛在肩上,秉持“學了就要學精,學精才能傳承”的堅定信念,神情嚴肅地許下承諾。

這一趟“自讨苦吃”的路途,姚雲夔在“水深火熱”中求得一條吃得了苦、沉得住氣、靜得下心的匠人之道,在咬牙刻苦堅持下習得曬紙手藝。

把宣紙曬上“雲端”獲1.3億次觀看

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生産工廠中的房間裡,98%的師傅年齡在55歲及以上,與姚雲夔年齡相仿的曬紙工屈指可數。“除了蹲在工廠中的房間裡,年輕一代人還能如何傳承傳統技藝?”求變思維下,姚雲夔踏上了用新媒體傳播宣紙文化的道路,11年的曬紙生涯,他用一台台可連接配接網絡的手機拍了7年傳播宣紙曆史文化的短視訊。

從手工藝師傅轉變為新媒體部落客,源自一個偶然的契機。當時,一位外地遊客前來參觀園區,随手拍下了姚雲夔的工作瞬間。将視訊上傳至網絡後,不成想獲得了衆多網友的喜愛,“當時我就在想,如果我自己去拍,是不是也能拍火園區裡的工匠師傅們,進而宣傳我們的宣紙文化?”刻不容緩,姚雲夔迅即行動,從選題材到拍素材,從視訊剪輯到文案設計,從封面制作到賬号營運,他一個人慢慢摸索鑽研。

“我之前想拍負重180斤原材料爬山的師傅們,他們一般都是每天淩晨2:00起床,3:00開始幹活,6:30就開始下山。”為拍到理想視訊素材,姚雲夔在淩晨3:00起床,收拾好行囊後,立即驅車趕往生産園區跟拍。“這幾年,不是在曬紙,就是在去拍視訊的路上。”姚雲夔笑着說,自己總想着精益求精,是以休息的時間基本上都用去拍視訊了。

其實,姚雲夔創作的視訊不比制作精細或畫面精美,更多的是依靠“真實”二字赢得衆多網友贊譽。比起唯美的拍攝風格,姚雲夔更想記錄師傅們的真實工作狀态,抓拍每個動作、細節;完整拍攝宣紙制作的108道工序,思考如何更細緻地拍攝出從一團樹漿到一片紙張的變化;記錄下那些即将瀕臨失傳的宣紙制作工序,激起更多人的興趣,喚起更多人的關注。“我相信拍得更詳細一點,網友看到後就能夠更了解我們中國的造紙術,更清楚一張正宗的宣紙是如何制作出來的!”

目前,姚雲夔的視訊和直播收到了衆多網友的喜愛,單條視訊最高播放量已達到7000多萬,全網共有1.3億播放量。以“宣紙技藝”為短視訊核心主題,以“宣紙制作流程”為線索,以廠房裡諸位工匠師傅為主角,姚雲夔将宣紙“曬”上雲端,把新媒體賬号打造成宣紙文化傳向遠方的視窗,打破時空壁壘,讓更多人能夠一睹宣紙何以“墨韻萬變,紙壽千年”。

變身部落客線上開講宣紙文化

“大家常說,國酒茅台、國紙紅星,如果你想要買到一張真正的宣紙,那該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我就來給大家詳細講講”。走進直播間,姚雲夔搖身一變成了新媒體部落客,線上科普宣紙的制作工藝、辨識技巧等。有時還會現場示範宣紙制作工序,并且搭配上一定的工藝講解,“為什麼我們的紙張能分得開,是因為裡面加入了野生猕猴桃藤汁,這種材料能夠懸浮紙漿,最終起到分張的作用。”鏡頭前,姚雲夔自信大方,侃侃而談。

工作中,姚雲夔最大的樂趣便是為遊客答疑解惑,時而解答關于宣紙制作的知識,時而為其選紙、用紙提供參考建議,這也激發了他嘗試部落客角色的好奇心。“宣紙是咱們造紙術的一部分,是安徽的一張名片。既然拍視訊有人看,那我能不能走到視訊中為大家線上講解呢?”就這樣,架起一部手機,姚雲夔從線下走到線上,充當着講解員角色,搭建起宣紙技藝與遠方網民從“相識”到“相知”的橋梁。

直播間裡,姚雲夔以口頭講解、現場示範、答疑解惑等方式,與網友們互動,與其說是直播,更像是一堂又一堂濃縮精華的精品課,知識點豐富,形式生動有趣,教學效果顯著,逐一解決網友們的種種疑惑。姚雲夔也是以被身邊的朋友們昵稱為“紅星文旅小姚”“宣紙小姚”。

“這些稱謂都是大家表達喜歡的一種方式,在千年宣紙文化面前,我的使命就是傳播好它,把宣紙技藝上傳至網際網路雲端,讓更多人知曉宣紙的制作工序,讓更多人見識這項沉澱了上千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姚雲夔說。

“造紙不易,苦不堪言。幸事擁有寶,造紙術發明,宣紙千年不腐,得以讓我大中華幾千年前文化儲存:史萌萌載,書畫流傳。”姚雲夔把這一句話寫在了短視訊平台的簡介裡,也無形镌刻在他的心間,促其矢志不渝地曬好日常工作裡的每一張宣紙,笃行不怠地“曬”出宣紙一張張閃亮耀眼的新媒體名片。

十一年 把宣紙曬上“雲端”

實踐團成員采訪姚雲夔(中) □阿秀奕/攝

(記者 程榕娟 通 訊 員 李美瑩 李家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