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永健 來源:《外交官說事兒》
作者簡介
金永健 1934年9月出生江蘇昆山;1950進入北京外國語學校學習英語;1954年畢業後進入外交部,先于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工作,後從事多年對非工作;1977年奉調前往紐約,任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二等秘書;1996-2001年任聯合國副秘書長,是中國1971年恢複在聯合國合法席位後第五位副秘書長。
2001年7月13日是令全中國人民激動和驕傲的日子,中原標準時間22時10分,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在莫斯科世界貿易中心宣布:2008年奧運會主辦城市——北京。中國人的世紀奧運夢終于實作了!
中原標準時間2001年7月13日,薩馬蘭奇在莫斯科宣布北京獲得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圖為薩馬蘭奇主席宣布投票結果。
遠在大洋彼岸的紐約聯合國總部大廈裡,中國職員得知這一喜訊後激動萬分。他們奔走相告,在電話裡互相祝賀。
作者任聯合國副秘書長期間的工作照
我時任聯合國主管大會事務的副秘書長,一上班就被這濃濃的喜慶氣氛所包圍(北京與紐約時差12小時,申辦成功時正是紐約早上上班時間),電話鈴響個不停,各國官員紛紛來到我的辦公室表示祝賀。特别是開發中國家的官員,他們激動地和我擁抱、握手,為中國所取得的成就表示由衷的欣慰和贊歎。
一位和我交往甚多的非洲國家的官員興奮地對我說:“這是曆史的選擇。我們亞非拉國家在奧林匹克舞台上迎來了揚眉吐氣的一天!”
激動的心情稍微平複,我的思緒不覺回到了8年前。1993年5月3日傍晚,我作為中國常駐聯合國日内瓦辦事處代表在參贊顧克萍同志的陪同下,赴瑞士洛桑的國際奧委會總部拜會薩馬蘭奇先生。
洛桑為瑞士西南部的城市,是瑞士沃州的首府。
洛桑依山傍湖,風景如畫,以“國際文化城”和“奧林匹克城”聞名于世。
奧林匹克委員會總部借助其地理位置優勢,充分利用日内瓦湖畔公園的美景。
奧林匹克總部是一座三層小樓,占地不大,但是古樸典雅、樹木蔥茏、鮮花掩映,與自然和諧一體。
1993年5月,作者赴瑞士洛桑拜會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
步入辦公室,薩馬蘭奇先生熱情地迎接我們,寒暄幾句之後,進入正題。那次我肩負重任,專門和國際奧委會主席交談大陸申辦2000年奧運會的大事。
我簡單介紹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傳入中國并取得發展所經曆的漫長而曲折的過程,直到1979年才得以重返奧林匹克大家庭。在中國舉辦一屆奧運會,一直是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心願。
接着,我重申了大陸政府對奧林匹克運動一貫支援的立場,強調奧林匹克運動在增進各國人民間的友誼與團結、促進世界和平以及各國人民之間的互相了解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正在積極申辦2000年奧運會,希望獲得國際奧委會和薩馬蘭奇先生本人的支援。
薩馬蘭奇先生說,近年來中國積極參與國際奧林匹克事業,水準不斷提高,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奧林匹克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他特别高興的是,奧林匹克運動的精神——以互相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比賽的體育活動來教育青年,進而為建立一個和平而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貢獻,在中國得到了廣泛的弘揚。他希望中國繼續支援奧林匹克事業并取得更大的成就。最後,他緊緊地握住我的手說:“祝願中國申辦2000年奧運會成功。”
想不到從那次會晤以後,曆來很少關心或問津奧林匹克運動的我,開始對奧林匹克的大小事務傾注了特别的熱情和興趣。
1993年,中國首次申辦奧運會的夢想破滅了。圖為失落的中國代表團。
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北京的第一次申辦之路走得并不順利。1993年9月24日,北京以兩票之差落選,悉尼成為2000年夏季奧運會的舉辦城市,我們失去了一次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機會。可是,我們并不氣餒。
我清楚地記得,在悉尼奧運會召開的第一天,江澤民主席緻函薩馬蘭奇,明确重申中國支援奧林匹克精神,呼籲全世界有沖突的各方支援薩馬蘭奇奧林匹克神聖休戰的倡議,展現了中國對奧林匹克精神的了解和追求。
在這以後,中國以更加開放的姿态,向世界展示泱泱大國的實力,走上了再次申奧的征程。盡管面對強大的挑戰,最終我們還是以高水準的申辦工作赢得了2008年奧運會的承辦權。
申奧成功後,北京人民和全國各族人民,包括港澳台同胞一起,以各自獨特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奧運之情,以巨大熱情迎接那莊嚴神聖歡快熱烈的北京奧運的到來。奧運會的各項籌辦工作正在緊張有序地進行。我身為北京市民的一員,有多年外交工作的經曆,對此更是感觸良深。我向北京奧組委表示,在志願者的業務和素質教育訓練方面、在介紹國際知識方面,願承擔講課任務,為2008奧運貢獻一份綿薄之力,為當年在洛桑向薩翁表述的申辦奧運情緣畫上一個圓滿的句号。
【出處:《見證奧林匹克》(2007年出版)
作者:金永健
編輯:《外交官說事兒》鳳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