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漲價之後銷量不降反增,寶馬這步棋走對了嗎?

2024年開年伊始,比亞迪打響了國内車市降價第一槍,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車企們都不得不采用以價換量的形式來争搶市場佔有率,價格戰全面爆發。

漲價之後銷量不降反增,寶馬這步棋走對了嗎?

可是在進入下半年之後,車市的方向陡然而變,寶馬第一個宣布退出價格戰,與寶馬穿一條褲子的奔馳和奧迪也緊随其後,紛紛表态退出價格戰。BBA這種逆勢而為的操作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不少朋友調侃寶馬“藥丸”,可是後續的事态發展卻超乎了網友們的想象。那麼在宣布漲價之後,寶馬的市場銷量到底如何?難道真應了那句買漲不買跌嗎?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這一事件。

在寶馬的産品矩陣中,寶馬i3無疑是降價幅度最為可觀的一款車型。其中在今年6月初,原價35萬元左右的寶馬i3直接六折出售,部分地區的裸車價甚至跌到了17萬元起。如此驚人的降價幅度令人咋舌,即使是高高在上的寶馬,也不得不面臨賣一輛虧一輛的殘酷現實。更讓寶馬尴尬的是,即使降價如此放水,該品牌的銷量也并未得到明顯提升,顯然,再這樣耗下去已經沒有意義。

是以,在大家都降價的背景之下,不想繼續耗下去的寶馬毅然選擇了提價。根據我們所掌握的資訊來看,寶馬廣州部分地區的門店針對寶馬旗下全部車型進行了一波漲價,相比6月份,7月份各車型的漲幅在0.3~3萬元之間。就以寶馬i3舉例,該車的裸車價格已經漲到了20萬元以上,再加上保險等一系列費用,最終落地價格在22萬元以上。

漲價之後銷量不降反增,寶馬這步棋走對了嗎?

在降價又提價的過程中,寶馬的經銷商們也鬧出了不少幺蛾子。前段時間,寶馬4S店拒不交車的話題登頂熱搜,有部分網友提到,自己在提車時需要加價1~3萬元不等,有的則遇到了沒有車源,必須辦理金融分期才能提車等問題。從網友們的回報來看,類似的情況并不是少數。比如說某位重慶消費者在5月份與寶馬4S店簽訂購車協定,并提前傳遞定金,所購買車型為寶馬I3,裸車價17.45萬元。在臨近提車時,該消費者突然被經銷商告知需加價3萬元,經多次協商之後降到了加價1萬元提車,最後又被告知無車可交!不得不說,寶馬經銷商這樣的離譜操作着實讓人血壓飙升。

漲價之後銷量不降反增,寶馬這步棋走對了嗎?

不管怎麼說,寶馬這次是将價格又提上來了,更令人意外的是,漲價之後該品牌的銷量也有了一定的起色。其中在今年7月份第3周(7月15日至7月21日),寶馬的周銷量資料達到1.34萬台,相比7月份第2周(7月8日至7月14日)增加1400台。與此同時,和寶馬一同宣布漲價的奔馳和奧迪也同樣迎來了銷量提升,其中兩家品牌7月份第3周和相比7月份第2周周銷量資料分别增長2100台和2400台,漲幅甚至超過了寶馬。

那麼問題來了,為啥BBA漲價後銷量反而增長了呢?這一現象确實有些反常識,在經過仔細思索之後,我們總結出了兩個原因:

漲價之後銷量不降反增,寶馬這步棋走對了嗎?

其一,擔心以後價格更高。價格的提升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拍腦門就一下子增長個5-6萬元,部分此前還在觀望的消費者趁着剛有漲價的苗頭時抓緊入手,這也可以看作是一種提前消費,說白了,就是怕以後買不起。

其二,迎合了部分國人的心态。雖然不想承認,但是部分國人确實存在買漲不買跌的心态,尤其是針對BBA這類豪華品牌。沒辦法,誰讓人家有品牌光環加持呢。

漲價之後銷量不降反增,寶馬這步棋走對了嗎?

車叔認為,BBA漲價之後銷量不降反升的情況,反映出了豪華汽車市場的一些特點,這其中即有消費者心理的作用,又有品牌效應的作用。不過這種反常識的現象能夠持續多久并不好說,畢竟以上我們隻分析了7月份第3周的情況。事實上,寶馬7月份第2周的訂單量相比7月份第1周下降了超30%,也就是說該品牌7月份第3周的銷量提升有可能隻是正常波動而已,隻不過因為有漲價這一前提,影響了外界對于這些資料的看法。當然,也可能7月份第3周銷量上漲是因為之前積累的訂單集中傳遞所導緻的資料短暫提升。

車叔總結

目前來看,寶馬漲價風波的影響依舊在擴大,不僅是奔馳和奧迪跟進,很多合資車企也是蠢蠢欲動。比如說在7月中旬,大衆、豐田、本田等品牌也決定退出價格戰,部分品牌表示從7月起會調整終端政策,降低優惠幅度,或停止進一步降價。可以說目前的國内車市又将面臨新的變局,在諸多海外車企紛紛退出價格戰之後,我們的自主品牌又當何去何從?是繼續咬牙堅持,蠶食更多海外車企的份額,還是就此收手,維持住現有局面?舞台大幕已經拉開,且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