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暑期,出去玩不再是大學生和準大學生們的唯一選擇,他們之中不少人選擇找一份暑期工,提前體驗職場的同時還能給自己的零花錢“加油”。但不同于網上“00後整頓職場”的段子,這些暑期工們不僅要面對激烈的求職市場,還有不少“陷阱”需要避雷。
現狀:
暑期打工并不都是“爽劇”
網絡上流行着許多關于暑假工的爽文劇情,如“當你的朋友打暑假工”“閨蜜打暑假工受益人是我”“大學生成民間315”等等,在年輕人心中留下了“爽”的印象。然而,現實往往與想象不同。北京青年報記者與幾位打暑假工的大學生交流後發現,他們普遍面臨求職難、留職難的困境。
大學生小張在暑假期間花了半個月的時間才找到一份診所的宣傳工作。“剛放假我就開始找暑期工了,但是因為聯考生放假早,很多熱門崗位已經招滿了。”在小張看來,奶茶店、快遞站點或者驿站和即時配送都是不錯的暑期工選擇,前兩個有空調吹,勞動強度不大,後面那個掙得多,工作時間彈性大可以自己支配。
沒有了首選,小張隻好随機找工作,自己跑去問的要麼已經招滿員工,要麼不願意教育訓練暑期工,隻招募熟手。最終,她隻聯系上了5個工作機會,面試了2個崗位,花去了半個月時間後,小張終于找到了一份在診所發傳單和宣傳業務的工作。而這個工作時薪隻有10元。
君君在一家餐廳工作了一周後決定離職。聯考完的暑假,她加入了打工行列,希望能賺些零花錢,給自己換部新手機。然而現實卻很骨感。随着大學生們放假,暑期工市場競争變得愈加激烈,壓低工資成了一些商家面對暑期工的“利器”。有的商家隻願意出800元/月的工資雇她。最終,君君找到了一個月薪1500元在飯店打雜的工作。
但是最終促使君君離職的不是低收入,而是遠超她想象的勞動強度。每天的工作都讓君君感覺“像在打仗”,尤其是在用餐高峰時段,傳菜、洗碗、收拾店内衛生……作為顧客看服務員做這些工作輕松的就像在逛街,當自己身處其中卻隻恨怎麼沒有三頭六臂或分身術,能同時把一堆活兒幹好。短短幾日她的腳後跟就磨出了血泡。“對我來說,太累了,有的時候甚至要工作到淩晨,我還算堅持的比較長的,之前店裡招了一名洗碗工,隻幹了一天就在沒來過。”
“我已經換了4份工作了。”準大學生李玉爽告訴北青報記者,而此時暑期剛剛過去一個多月。她表示,這些工作有的是自己堅持不下來的,有的則是被“辭退”。“印象比較深的第一份在奶茶店的工作,因為我做錯了外賣單,就被店長開掉了。其餘的理由還有走的時候沒關燈、衛生做的不好等等。”而在那家奶茶店,李玉爽一天工作10小時,隻有60元/天的工資,還不管飯。
有機構釋出《暑期工作狀态調查2024》顯示,有高達73%的受訪者曾在暑假期間從事過短期工作。參與暑期工作的人群年齡主要集中于16-23歲,在校大學生和中學畢業生占據了相當比例。調查顯示,63%的受訪者期待的薪資待遇為“100-150元/天”,“超過180元/天”的标準被認為是理想狀态,而“低于100元/天”的工資僅被4%的人接受。此外,近半數受訪者認為“工作時間過長”,而反映“工作條件差”和“拖欠工資”現象的比例分别是23%和18%。
調查:
暑期工易遇“三大陷阱”
事實上,作為剛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暑期工面臨的不僅是薪酬低、留職難等困難,還有一些求職陷阱,甚至打着工作名義實則是“詐騙”的情況。北青報記者也總結了暑期工容易遭遇的“三大陷阱”。
薪資陷阱:同工不同酬 拖欠工資
李彥在這個暑假找了一個周末做活動的暑期工。他的工作就是穿上布偶服來招攬往來人群的注意。他們是一個五人團隊,還有兩個暑期工和兩個品牌方的員工。他們三個暑期工會輪流來穿布偶服,不穿的就去幫那兩個正式員工組織活動和發放禮品。“我一天是200元,一周幹三天,一個月就是2400元。我覺得還行,但是有一個小夥伴第二周就不來了。”李彥表示,他後來才知道不來的那個小夥伴幹一天隻掙120元。而品牌方的員工不僅能掙自己的工資,周末來做活動,公司還給每人一天補貼150元。
君君告訴北青報記者,她在找工作時,有一家水果店在得知她是暑期工後,立即将承諾的工資降低了三分之一。
在燒烤店工作了三天,說好日薪的工資李玉爽卻沒拿到。店長給出的理由是試用期不給工資。此外,她在打暑期工時還遇到了店鋪規定新入職員工第一個月工資需壓後一個月發放的情況,導緻她的工資被無故拖延。
這些情況并非個例,在社交平台上,衆多網友吐槽揭示了暑期工市場中存在的多種薪資問題。一位網友表示:“店長說提前離職要扣除一半天數的工資。”另一位網友也提到:“未幹滿兩個月,說好的時薪被老闆砍掉了2元。”更有甚者,有網友反映:“幹了15天,老闆不給發工資,還删了我的微信。”
收費陷阱:入職要交費 中介費虛高
在使用招聘軟體尋找工作時,小張發現許多招聘資訊與實際情況不符。有的明明寫着招募圖書管理者、檢票員等等,到了面試的地方卻變成這家公司能介紹活動兼職,但活動期間的夥食費要自理,需要求職者先交夥食費,再簽協定介紹兼職。還有公司挂出每天300元以上的“高薪”,并表示該崗位競争激烈,卻讓她先交押金、教育訓練費和體檢費,把這個職位占上。
李女士的兒子也遭遇了類似的情況。李女士為兒子在招聘平台上物色了一份日結工作,工作内容是在影城發放3D眼鏡,承諾的日薪為260元。但面試成功後,對方要求他交納450元的服裝費和餐費,并簽訂了一份合作協定。最終,交了錢的李女士發現所謂的兼職工作并不存在,對方的目的隻是為了騙取服裝費和餐費。
7月22日,還有媒體報道了“上百名大學生在西安找暑期工被騙,陝西星啟遠帆人力資源有限公司收了體檢費、保險費後杳無音信”的情況。
此外,一些非法職業介紹機構冒充或僞造相關資質,以有關系可以“内推”為由,收取求職者高額中介費,而在收取費用後,将随處可接的低薪兼職工作介紹給求職者。
詐騙陷阱:成為被害者或幫兇
此前,有媒體報道,湖州的王女士在網上找了一份暑期兼職的“打字員”工作,聯系她的人稱隻要在家打打字就能掙錢。最初,對方給王女士發送了一個連結,要求她下載下傳名為OAOffice項目統計登記的軟體。王女士當天一共在APP内登記了29項。
可結算工資時,對方并沒有履行當初談妥的4元一項的承諾,王女士隻收到14.5元。對此,對方解釋,公司按照員工等級發放工資,王女士目前等級較低,登記一項隻能賺0.5元,要想盡快提高等級,就需要做充值返利的任務。王女士在對方的誘導下充值51元,收到68元返利,然後又充了103元,卻返利失敗。對方稱,要再充1500元才能返利。就在王女士猶豫時,接到了警方的勸阻電話,沒有造成更大損失。
此外,不法分子還常常通過網頁、論壇、社交軟體等管道,廣泛釋出暑期兼職刷單廣告,通過小額返利誘導學生加大學金刷單,受害者大額刷單後,不法分子就馬上卷錢跑路。詐騙分子還以招募視訊平台“點贊員”為由,釋出虛假兼職廣告,吸引學生上鈎後,給付小額傭金騙取信任,再謊稱想擷取更多賺錢任務,需要充值金額成為會員等,誘導受害學生墊資充值。
另據永州警事公衆号,去年8月,大學生小王在某招聘APP上看到一則招聘暑假工廣告,抱着做暑假工賺點錢的心态,他來到了對方的“工作室”。“老闆”周某告訴小王,工作内容就是按照設定好的話術給人打電話,然後拉人進入指定的微信群。面對這樣一份少勞多得的暑假兼職,小王覺得非常簡單輕松,直到被冷水灘公安梧桐派出所民警找到,這群“正埋頭苦幹的”暑假工才發現兼職的工作是在幫詐騙犯罪分子“引流”。
此外,地推引流、借銀行卡幫别人取大額現金進而獲得報酬、搭建GOIP裝置等“暑假工”也存在着潛在危機,比如地推引流可能是為詐騙做前期準備,借銀行卡給他人可能涉嫌為電信詐騙洗錢,參與搭建GOIP裝置可能給電信詐騙提供便利。
提醒:
如何避免“中招” 功課提前做好
針對上述陷阱,山東省煙台市萊山區人民法院針對暑期工兼職普法中曾表示,暑期兼職屬于短期聘用,并沒有“試用期”這一說法,用人機關必須按實際從業小時數結算工資,小時計酬标準不得低于用人機關所在地人民政府規定的最低小時工資标準,勞動報酬結算支付周期最長不得超過十五日。暑期兼職本身具有一定的靈活性,用人機關在暑期兼職人員離職時無權要求支付違約金。
應聘工作本身并不需要任何費用,勞動合同法也明确規定,用人機關招用勞動者,不得扣押勞動者的居民身份證和其他證件,不得要求勞動者提供擔保或者以其他名義向勞動者收取财物。
求職者要增強對虛假招聘或欺詐就業資訊的防範意識和識别能力,對不法分子巧立名目收取财物、扣押證件的行為勇敢說“不”,一旦發現可向勞動監察部門舉報。
求職者要通過正規的招聘網站求職,根據自己的技能合理定位自己的期望薪酬,不要輕信“點選返現”“兼職刷單”“足不出戶”“高薪日結”等虛假招聘話術。
在求職時可以通過查詢國家企業信用資訊公示系統、現場檢視用人機關營業執照等途徑,仔細甄别招聘企業相關資訊是否真實,注意個人資訊保護,不輕易洩露銀行卡、網銀等資訊,不随意打開陌生網址連結,提防“傳銷”“電信詐騙”等非法組織。
求職者在入職後,如發現應聘職位可能涉及網絡電信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的,應及時撥打舉報電話,避免成為犯罪分子的“幫兇”。
記者手記:
調整心态是暑期打工必修課
在暑期工作市場上,初出茅廬的年輕人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并不容易。盡管暑期工作并非一帆風順,但通過自己的勞動賺取收入,對許多年輕人來說具有特殊的意義和成就感。調整心态和對待工作的态度,是他們在這一過程中必須學會的一課。
君君後來找到了一份火鍋店的工作,工資比之前高了一倍,工作強度也沒有那麼大。她表示:“在工作中我能獲得許多成就感,感覺自己做得很好。”
小張發現實際工作與她最初的想象截然不同。她的任務是頂着暑熱站在外面發傳單,這份工作并不輕松,但小張表示:“體驗到了生活的艱辛,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收入,還是非常有成就感的。”盡管第一份工作工資不高,但正是這份工作讓她感受到自己從孩子到大人的轉變。
兜兜轉轉,李玉爽終于找到了她心儀的工作,在一家米線店擔任前台工作。“這份工作雖然不起眼,但對我來說意義重大。”李玉爽坦言道。與她共事的同僚們都“非常nice”,這讓她感受到了團隊的溫暖和支援。雖然并非一帆風順,但在這樣一個暑假中,她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長。
【版權聲明】本文著作權(含資訊網絡傳播權)歸屬北京青年報社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溫婧 實習生 馬夢祎
編輯/樊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