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小柴寫了這麼一篇文章「訂單量大降14.9%,你們都不打網約車了嗎……」,引發熱議。
數百條評論中,有這樣的聲音:「不是乘客不打車了,而是乘客變成了網約車司機」!
誠然,各種資料都顯示,網約車市場,每月都有十來萬格子間失意者加入網約車大軍,司機真的飽和了「網約車司機日均營收創新低,但這恐怕還不算噩夢……」
但也有大量柴油表示,啥都漲,工資不漲的時代,還打車?能共享單車的堅決不打車。
自然,這一觀點背後,也有資料佐證,的确,這一年多以來,共享單車市場正在瘋狂的切走四輪出行市場的蛋糕。
比如資料顯示:2023年以來,共享單車使用者同比增長約20%,騎行時長增長超過6%,尤其在一線城市,騎行時長和裡程增長率更是超過了兩位數。
把這些資料翻譯一下就是,共享單車原本解決最後一公裡需求的産物,正在蠶食三公裡需求網約車的市場。
這也讓小柴又一次感慨,打敗康師傅的不是統一也不是白象,有可能是美團外賣,當網約車、計程車司機和蘿蔔快跑瘋狂較勁的時候,萬萬沒想到,他們的蛋糕,竟然被共享單車分走了……
而面對這樣的變化,共享單車市場的玩家,開始了一輪接一輪、毫不手軟的大搜刮。
還記得五一假期,共享單車經過一輪的漲價「1小時費用超0.5L油價,年輕人快騎不起共享單車了……」據小柴當時報道,五一期間,某品牌共享單車費用至少漲價20%。并粗略計算,騎共享單車一小時,代價超過了半升油。
但萬萬沒想到,時間僅過去兩個月,關于共享單車又漲價的聲音在社交媒體上也越來越多了。
比如,不少消費者表示,廣州、成都等地,共享單車又漲價了,不過這一次不是直接漲,而是起步時間發生大變化,即正式邁入10分鐘起價時代。
根據網友們提供的資訊,在成都、廣州等地,多家共享單車品牌不約而同将起步價從原來的「15分鐘1.5元」調整為「前10分鐘1.5元」,遇到節假日、周末,則是「前10分鐘1.8元」。
小柴沒記錯的話,前三十分鐘1.5元的曆史,還不是那麼久遠,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起步價短時間内漲了三倍了!
同時,超過10分鐘後,計費标準為15分鐘1元,大概粗略計算,如果騎共享單車一小時,以前花4.5元,現在大概花費要近6元,如果節假日則更高。
看到又一次漲價,吃瓜群衆們紛紛不淡定了。「我買了電動車,跟丫永别了」「以後的無人計程車一樣的 沒有競争對手了就漲價」
「有次騎了11分鐘一看扣費2.5元我都懵了。我以為我騎了電動車。但是我的腳好像出工出力了啊」
看到這裡,小柴大概想起了幾年前的共享單車,不到1元就可以騎一小時,随後,計時價和起步價,那更是變着節奏漲價,比如起步價格漲至「2元/30分鐘」「1.5元/30分鐘」「1.5元/15分鐘」,然後又到了「1.5元/10分鐘」.
咱不是這個價格已經貴過油錢,簡直讓四輪的公共汽車和地鐵無語的說不出話來。
也有網友表示:「這屬于趁火打劫」「當年說它良心的人呢」「共享單車能虧損也是奇了怪了,資本的營運一般人是真的搞不懂」
「資本的做法,先低價壟斷市場,再慢慢收割平民百姓」
「占用公共道路,賺私人的錢」「和無人駕駛一樣,慢慢割韭菜」
自然,使用者憤怒,是因為使用者是有記憶的,有底線的!短短幾年時間,共享單車6元一小時,竟然成了常态,這溫水煮青蛙,像極了視訊網站的會員收費「會員也無法跳120秒廣告?愛奇藝們的溫水燙到青蛙了……」
而别小看幾毛幾毛的漲,從一開始對比,共享單車幾年時間的漲價幅度超過了600%。
而在單次騎行溫水煮青蛙式的漲價之外,很多消費者為了省錢而購買的月卡、季卡也是屢屢漲價,比如早在2022年,幾家品牌不約而同對這類「卡」進行漲價。
比如其中一品牌,7天卡無折扣價由10元調整為15元,30天卡無折扣價由25元調整為35元,90天卡無折扣價由75元調整為90元;另外一品牌7天卡、30天卡、90天卡無折扣價分别由10元、25元、60元漲至15元、35元、90元……
而同時也要知道,如今的共享單車市場逐漸進入品牌存量時代,也就是玩家格局固定,營運方在車輛投入門檻、車輛投入以及獲客方面的成本,都是在大規模下降的。
同時,按照規模巨大的騎行量,這一次一毛兩毛的漲價,就能給營運方創造大量的利潤,比如僅在北京,去年一年的騎行量就達到10.88億次。
但也就是這樣需求量巨大的市場,共享單車品牌個個叫苦,稱自己是虧損的,這都虧了十年了,怎麼還熱衷幹這門生意呢?
當然,相比于漲價,更讓消費者受不了的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共享單車就陷入了「P點之謎」,也就是讓使用者頭疼的,騎車五分鐘,還車半小時,還還不成功,最終被扣幾十塊的排程費。
還記得前不久,最美消費維權人物陳音江就因為這事,把某共享單車品牌,告上了法庭「共享單車還車怎麼這麼難?陳音江決定和哈啰打1塊錢官司……」
據陳音江介紹,自己連續多次遇到這樣的事,比如有一次掃了一輛單車到達目的地後,其将車停放在共享單車入欄結算區域内,但鎖車的時候,系統提示不在停車範圍。經過多次重新整理定位,都無法還車,不得已在附近反複尋找停車點,先後騰挪了十多分鐘,依然是無法關鎖,因為有事,也不得不交排程費。
而第二次,也是這品牌的單車,到目的地後,找停車點,花了20分鐘,還是沒找到停車點,不得不又一次支付排程費。
而更讓陳音江不能了解的是,真正騎行也就五分鐘,但是找「P點」花的時間,也被記在了騎行時長中,也就是本來五分鐘,也就是起步費的價格,加上反複騰挪找P點,也被算進了時長計費,更關鍵的是,折騰了20分鐘,還是沒找到P點,要支付排程費。
大家可以想想這個過程和場景,情緒再好的人,都能瞬間爆粗,尤其遇到大雨、高溫天……自然,排程費更是從一兩元,到十幾塊,再到幾十塊……
事實上,明明就在P點,卻還不了車,似乎如今成了使用者騎共享單車最頭疼的事,在某第三方投訴平台,有關各類共享單車鎖車難的投訴記錄達1萬餘條。
這其中,「停車定位不準」「定位失敗,重複重新整理幾次均無用,隻有交排程費」「明明把共享單車放在自行車停車區域,卻說我停在管理區外」……的投訴也是重災區。
「這是有多慘,我站在共享單車位置上,還不了車,一直顯示這裡不是停車位,從16米外到一米外,都是同一個點,最終花了半個小時終于能還車……」
而對于明明在P點,卻顯示不在P點的問題,多家平台則對此回應,是因為技術導緻的定位漂移問題。
那麼問題就來了,技術問題明明是平台的問題,為何要浪費使用者的時間,把使用者往瘋了折騰,最終還要收消費者的錢?
一開始,共享單車停哪裡都可以,消費者也是看中了這種便捷,但如今走到哪裡,都要找「P點」?以及,到了P點,也還不了車。
那麼消費者能不能懷疑,突然多了這麼多的P點,加上所謂的定位漂移,單車營運方,會不會是有意為之?因為這樣不僅可以賺不需要運維人員排程的排程費,還賺了使用者的騎行時長費!
這可真是一舉多得,因為對于現在的共享單車市場來說,或許所謂的使用者體驗,好像并沒有那麼重要了,來來去去就那兩三個品牌能選擇,愛騎不騎了……
漲價加上說不明道不清的「P點」之謎,可以說這屆年輕人的共享單車自由,也要沒有了,這背後也足以看出資本的貪婪與不擇手段。
誠然,一年内連續多次變相漲價,背後或許也正是共享單車品牌們有恃無恐的展現,畢竟隻要在使用者使用成本上不去追平網約車,它們似乎還有很大漲價空間,以及能琢磨出各種收割套路。
如今,正如前文所說,因為宏觀因素,越來越多的人因為節省出行成本,能共享單車的就絕不打車,這無疑給共享單車市場創造了巨大的意外紅利。‘
而面對紅利,共享單車品牌們的搜刮,多少有點急不可耐了,那麼再這麼漲下去,難道大家真得人手一輛電瓶車了嗎?
或許人手一輛電瓶車,沒那麼簡單,這不由得讓小柴想起了前幾天看的那個新聞——使用者騎無牌共享電單車被罰……
資本的的電單車無牌可以無門檻、合法的投放,進行生意經營,賺大錢,但無牌的責任要消費者來買單,代價也要消費者來買單……
這好像和共享單車品牌的持續性虧損、自身定位不準讓消費者買單,有着異曲同工之妙,秒啊!
柴狗夫斯基©️
作者|小柴貳号
編輯|譚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