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态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要着力提升生态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加大生态系統保護力度,切實加強生态保護修複監管,拓寬綠水青山轉化金山銀山的路徑,為子孫後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間。
一年來,全國各地牢記囑托,着力提升生态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神州大地生态系統格局更加穩定,美麗山川呈現勃勃生機。
▼加大生态系統保護力度
今年5月初,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彩鹮現身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系保護區首次記錄到彩鹮,也是海口首次。同樣到來的,還有80多隻被IUCN列為極危物種的黃胸鹀,重新整理了該種群在海口的數量紀錄。
新物種頻頻現身,“老朋友”繁衍壯大……近年來,海口物種多樣性成績單不斷重新整理,成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成效的最好見證。
萬物競自由,神州大地像這樣的保護成效還有很多很多,從中可以看出大陸不斷強化生物多樣性主流化、持續完善生物多樣性治理體系邁出堅實步伐。
一年來,加快完善政策法規,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四梁八柱”不斷完善。
2024年1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将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列為重點任務。同月,《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23—2030年)》更新釋出,明确了新時期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并圍繞四大優先領域部署了27個優先行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進一步加大。
一年來,持續推進保護地體系建設,以國家公園為代表的自然保護地成為諸多野生動物的家園。
釋出第一批789處野生動物重要栖息地和1140處候鳥遷徙通道重要栖息地,加快建設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大陸自然生态系統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産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區域得到有效保護。
一年來,持續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舉措,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監管能力。
啟動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編制相關實施方案;推動瀕危物種野外種群複壯,全鍊條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持續加強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和評估,建構完備監測體系;全方位推進生态狀況評估和保護修複成效評估。
評估顯示,中國生态系統格局整體穩定并不斷優化,自然生态系統品質持續改善,優良等級面積占比達到43%以上,首次超過低差等級比例。全國陸域生态保護紅線面積約占陸地國土面積30%以上。
▼切實加強生态保護修複監管
曾經,祁連山、秦嶺曝出的生态破壞問題,給這些地方的生态環境一度留下了“瘡疤”。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些年來,破壞生态行為禁而未絕,凸顯了生态保護修複離不開強有力的外部監管。
過去一年,生态環境部門站在維護國家生态安全的高度,切實履行“指導協調和監督生态保護修複工作”職責,取得積極成效。
——開展生态狀況調查評估,為重要生态空間生态環境監管提供有力支撐。
“五年一次全國、每年一批重點區域”。2023年,生态環境部聯合中科院完成2015—2020年全國生态狀況變化調查評估并釋出結果,全面系統掌握近5年全國以及黃河流域、長江經濟帶、京津冀等國家重大戰略區域的生态狀況及變化情況。針對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修複工程、“三北”工程等重大生态修複工程,開展動态監測和評估。
——強化監督執法,加大重要生态空間生态破壞問題查處力度。
2024年,第三輪第二批中央生态環境保護督察動真碰硬,查實一批突出生态環境問題,通報28個典型案例,相關整改工作正在紮實推進并取得階段性成效。
連續第七年開展“綠盾”行動,5000多個生态破壞重點問題被發現及查處。
加強生态保護紅線監管平台建設,開展自然保護地、生态保護紅線人為活動雙月度遙感監測,主動發現人為破壞活動的遙感監測能力不斷提升。
——加強部門和區域協作,推動區域生态整體性保護。
共抓大保護,關鍵在“共”字。2023年12月,生态環境部推動建立了秦嶺地區跨區域生态保護協同合作機制,指導陝西等7省市簽署合作備忘錄,為確定秦嶺的生态涵養功能,實作“一庫淨水永續北送”提供了保障。
守護生态安全,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一系列制度舉措紮實推進、有力護航,美麗中國的生态根基進一步被夯實。
▼拓寬“兩山”轉化路徑
又是一年盛夏。千畝檇李正在浙江省嘉興市桐鄉桃源村,醞釀一場甜蜜的事業。當地借助這顆“穿越千年”的果子,改造提升村莊環境,打造新型業态,發展農文旅融合,探索出了一條“兩山”轉化的實踐路徑。
像檇李這樣“一個果子美了一方水土,富了一方百姓”的生動故事,印證了“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會财富、經濟财富”。
一年來,全國各地堅持生态優先,綠色發展,一方面,不斷提升生态系統品質和穩定性,使之能持續提供更多優質生态産品,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生态産品價值實作機制,推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
——示範引領,深入推進生态文明示範建立。
2023年,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設示範區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名單出爐,至此,累計推出的572個生态文明建設示範區和240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為各地生态文明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參考借鑒。
強化示範建設動态管理,確定生态文明示範建立品質與成效,修訂《生态文明建設示範區(市)建設名額》《生态文明建設示範區(縣)建設名額》《生态文明建設示範區管理規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管理規程》。
——創新賦能,探索創新生态産品價值實作路徑。
甘肅張掖發展生态旅遊、種植養殖多樣化經營,實作淨收益7450萬元;山東日照探索生态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産業建設反哺周邊群衆,帶動增收;江西永修深入挖掘濕地候鳥資源禀賦,探索出了一條以“候鳥經濟”為主導的生态産品價值實作新路徑……各地走綠色路,吃生态飯,在“好風景”裡奔向“好前景”。
——完善機制,真正讓保護者、貢獻者得到實惠。
今年6月1日,《生态保護補償條例》正式施行。這是大陸首部專門針對生态保護補償的法律,自此,青山有“價”,綠水含“金”,生态保護主體的獲得感不斷增強,生态文明建設有了更強支撐。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随着大陸生物多樣性治理體系不斷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持續加大,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正從藍圖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