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間,為躲避侵擾,張愛玲頻繁遷居,四年時光裡竟搬家多達180餘次。
令人唏噓的是,“一代才女”最終在美國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中悄然離世,一周後遺體方被發現,衛生間内紙巾散落一地,連房東也不禁感慨:“這女子或許精神有恙。”
直至張愛玲逝世多年之後,她的秘密才被世人揭開,暴露出她在美期間的凄涼境遇。
回溯至1955年,張愛玲以難民身份自香港赴美。這位才華橫溢的作家,初抵異國便遭遇了“水土不服”的困境,生活與寫作均陷入低谷。盡管在國内享有盛譽,但在英語世界中,她如同新人,作品屢遭出版社拒之門外。
随着生活來源斷絕,張愛玲不得不栖身于麥克道威爾文藝營,于艱難中堅持創作。
36歲的張愛玲邂逅了同樣境遇不佳的美國籍三流作家賴雅,他年長她整整30歲,且已曆經多次婚姻的波折。或許源于自幼父愛的缺失,張愛玲總不自覺地傾心于年長自己的男性。
1956年,當張愛玲年滿36歲之際,她發現自己懷有身孕,遂将此消息告知賴雅。盡管他素來厭惡家庭的羁絆,但在得知這一消息後,他毅然決定求婚,但附帶了一個條件:成婚可,但不願承擔育兒之責。
張愛玲經過深思熟慮,接受了這一條件,并最終與賴雅結為連理。然而,他們的婚姻生活并未比單身時更為惬意,兩人時常為居所與餐食而煩惱。
在外界眼中,這段長達11年的婚姻裡,張愛玲似乎鮮少享受到真正的安甯時光。
結婚僅半年,賴雅便中風癱瘓,需卧床靜養。而一向“不沾家務”的張愛玲,從此衣不解帶地照料着他。
然而,這導緻家庭開支驟增。張愛玲不僅要全心照顧病人,還需四處奔波,以維持生計并支付賴雅的醫療費用。
這段婚姻,在物質層面或許并未給予張愛玲絲毫愉悅,但它卻以陪伴與慰藉填補了心靈的空缺。
賴雅的存在,對張愛玲而言,是一段交織着苦澀與甜蜜的旅程。若非如此,這位崇尚自由、不願受縛的女子,又怎會甘願舍棄自己的姓氏,改随夫姓,且終其一生未曾更改。
1967年,賴雅離世後,張愛玲徹底與世隔絕,拒絕電話、報紙與人際往來,以至于外界幾乎遺忘她的存在。
由于治療賴雅耗盡了她的積蓄,張愛玲不得不遷入一處陰冷潮濕的小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在這潮濕的環境中,跳蚤頻現,導緻她患上了皮膚病。
盡管後來跳蚤被徹底清除,但張愛玲仍感覺它們在身上爬動、叮咬,這種幻覺讓她不斷搬家。每次遷徙,為避免攜帶跳蚤,她舍棄了大量物品,包括家具、衣物、書籍,甚至珍貴的文稿。
搬家後,首要之事便是購買殺蟲劑以防跳蚤,每月花費高達200美元,并需長時間開啟日光燈照明。她還因擔憂頭發中藏有跳蚤,毅然剃發,改以假發示人。
事實上,她的居所早已無跳蚤蹤迹,那些所謂的跳蚤,實則是她内心揮之不去的幻象,是心靈深處對那段艱難歲月的深刻烙印。
這是一種精神類疾病,名為“寄生蟲妄想症”。
晚年的張愛玲,深陷這種疾病,幾乎毀了她的生活。但她自己卻不願意承認,也不願意就診。
1984年至1988年間,她竟搬家超過180次,這意味着她幾乎在每個住所都住不滿一周便需離開。她向朋友傾訴,僅購買跳蚤藥物每月就需耗資200美元,是以甚至考慮遷往拉斯維加斯,那裡因幹燥多沙漠,或能讓她擺脫跳蚤的侵擾。
1995年9月1日,張愛玲在洛杉矶羅契斯特街的一間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内悄然離世,享年75歲。離世後,人們驚訝地發現,她的居所空無一物,連床也未置備,僅餘四壁,而她則靜靜地躺在地闆上,身上覆寫着一條單薄的毯子。盡管90年代張愛玲在兩岸三地再度受到矚目,版稅收入豐厚,經濟條件顯著改善,且所居較高價的電梯大廈亦屬豪華之列,但她卻選擇如此簡樸甚至“自苦”的生活方式,令人費解。9月30日,張愛玲生前摯友林式同及友人乘船出海,将她的骨灰撒向了無垠的大海。
“她離世時孤獨,生前亦是如此”,這位才華橫溢的作家,一生波瀾壯闊,半世輝煌,最終歸于平靜。關于她的種種傳奇與流言,多年來不斷被解讀、被誤解。然而,她性格高傲,生前無畏流言,若她泉下有知,想必對這些依舊會不屑一顧。“笑,則世界同歡;泣,則獨自哀傷”,對于人性的淡薄,她有着最為深刻的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