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原鐵一師四團 喻士淮
八一建軍節來臨之際,回想我在部隊三次遇險經曆,終身難忘。
一九七0年底,國中還沒畢業的我,光榮參軍入伍。新兵三個月集訓後,被配置設定到鐵道兵一師四團鋪架隊,參與三線建設。重點是鋪設襄渝鐵路湖北十堰白浪至陝西省安康段。
連隊在此期間,創造大陸鐵路史上兩項驕人記錄,即:鋪軌十二小時,完成一千兩百米;架橋十二小時,完成八孔半(兩孔為一橋,就象南京長江大橋鐵路引橋一樣)。
當時,由于自已年齡較小(還不滿十五周歲),連隊班排長非常照顧我。除了平時軍訓外,工作安排上,不是叫我搬道岔,就是在鋪軌機或架橋上看管鋼絲繩。
雖然,工作不算辛苦,但責任重大,涉及到人身安全。在此施工期間,本人三次出現險情,差點丢掉性命。
第一次,是在鋪軌機上,具體時間和地點記不清了,隻知道是在夜間工作時發生的故事。
一天晚上,連隊全體人員乘坐軌道車,準時來到施工現場與其它連隊交接班,上司安排我到鋪軌車上面,看卷洋機鋼絲繩。卷洋機上鋼絲繩必須要用揪棒,用巧勁給予理順,不然,一旦亂了,就會絞斷,出現事故,影響工作進度。
中途,吃了一頓炊事班送來的飯萊。下半夜,是在山洞裡鋪軌,人感覺有點發悶。加上,輔軌機燃燒的柴油煙味,熏得我有點犯困,注意力有點不集中,一不小心,穿戴的手套被機器卷了進去。就在這一瞬間,我反應較快,将手從手套中脫離出來,手套被機器卷了進去,而我的手完好無損,真是太幸運了。如果手被卷進機器裡,不是人亡,就是終身殘疾。
第二次,在一次架橋的過程中,也是夜班,下着暴雨,上司安排我搬道岔。因為,五九式架橋機必須要用兩股道,來回進出,才能把橋梁吊起來,再進行架橋。
鐵路修在半山腰上,下面是漢江,路基上面是被開挖出來山坡,夜間,山坡上面情況一概不知。當時,下着暴雨,我穿着部隊發的長雨衣,蹬在鐵路道岔旁,大約淩晨一兩點鐘,天黑,伸手不見五指,隻見架橋機過來,借着燈光才能看見人和物。
突然,連隊三排何排長大聲向我喊話,并用手勢焦急的指着我頭頂山坡上,叫我趕快離開,由于下暴雨,電閃雷鳴,加上機器轟鳴聲,我又穿着雨衣,他講的話,根本聽不清楚,但他的意思我完全明白,是叫我趕快滾開原地。
還好,算我反應快,我蹬着道叉旁,連起來都沒起來,連滾帶爬,快速離開道叉原地位置,這時,剛好一塊巨石從山坡上面砸了下來,正好砸在道叉上。當時,如不是三排長發現的早,及時叫喊和手勢,加之自已反應快,恐怕真得我的小命就定格在襄渝線上了。
事後,我趕快跑到何排長面前,當面向他表示感謝,讓我獲得第二次生命。
第三次,是在“孔複”式架橋機上。“孔複”式架橋機與“五九”式架橋機架橋方式不一樣,“五九”式架橋機象天平枰一樣,向前起落,而“孔複”式架橋機釆用伸展的背,向前起落,是将架橋機零号柱架在前面的橋墩子上,橋梁從後往前輸送到适合位置,再把橋梁放到橋墩支坐上面。
是以,架橋機背上要有四處卷洋機需有人看守鋼絲繩,不讓鋼絲繩亂掉,才能確定橋梁平穩安全着落。一般橋墩都在二三十米以上高度,有的更高,加上架橋機背又要高出橋梁十幾米左右,才能把橋梁輸送到零号柱位置上。
是以,看管卷洋機四位人員必須在三四十米高空上操作,确确實實屬于高空作業,有恐高症的人,還真不敢上去。
這次也算我命大,具體經過是:白天,班排長安排我到架橋機上看管卷洋機鋼絲繩,正當一片橋梁快要落到橋墩支坐上時,突然,另一組鋼絲繩斷掉,整個架橋機借着橋梁幾百噸重貫力,左右來回擺了幾下,眼看就要機毀人亡,摔入河流中時,還好就在這一瞬間,橋梁落在了支坐上了,橋梁擺了幾下,架橋機才穩定下來,避免了一場重特大安全事故。
可以想象,當時,如果人和機器從四五十米高處摔落下來,是什麼樣後果。事後,還真的很後怕。
時光飛逝,流年似水,八一又要來到了,值此緻敬老首長,老戰友。現拙詞表達心迹,故作詩雲:
一身戎裝風正華,
襄渝線上獻年華。
感恩不忘情似海,
縱然相距在天涯。
喻士淮
二0二四年七月 寫于南京河西
制作:顧太健
後記:
喻士淮是我在泗陽中學同屆的國中同學,也是我同年入伍同在一個團的戰友。入伍時他的年齡隻有十五六歲,人雖小但很聰明。他的一生經曆了很多機關,曾在郵電局、檢察院、政法委、警察局工作,擔任過各種職務,退休時享受處級待遇。
近幾年他退休在家陪老伴陪孫子,早上聽聽新聞散散步,有時邀請戰友同學喝喝酒聊聊天,有時坐下來寫寫過去工作中的有趣往事。現将他近段時間寫作的回憶文章用美篇形式發表,僅供大家分享交流學習。
此篇是他在鐵道兵部隊時期遇到的三次曆險記。鐵道兵在那艱苦惡劣的環境中施工,經常會遇到隧道塌方,在高邊坡施工、高空作業施工、爆破施工…處處存在安全風險。老營烈士陵園是鐵道兵一師所建,園内有近兩百名犧牲戰友的墓碑,他們都是鐵一師在襄渝線施工中犧牲的戰友。為了建沒襄渝線國防施工,他們永遠守護在襄渝線附近一一十堰老營。
編輯:嚴京平《白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