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提出,中國處于金融周期下行階段,中央财政适度擴張和政府積極化解風險,有助于強化經濟韌性
文|《财經》記者 唐郡
編輯|張威
7月23日下午,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下稱“社科院金融所”)舉辦《中國宏觀金融分析》2024年二季度釋出暨研讨會。
會上釋出的《中國宏觀金融報告》(下稱《報告》)顯示,2024年上半年,中國金融周期延續下行态勢,但GDP(國内生産總值)同比增長5%,經濟增長保持韌性,中國經濟金融周期錯位延續。
研讨會現場,房地産市場平穩發展及風險化解成為各方讨論重點。
“房地産對目前宏觀經濟有較大影響。”中信建投首席經濟學家黃文濤表示,上半年房地産投資增速為-10%左右,是宏觀經濟拖累項,需要政策加強應對。
《報告》顯示,二季度房地産調控政策持續調整優化,“517新政”(2024年5月17日,央行等監管部門出台的一系列放松地産調控的政策)等舉措出台後,房地産市場出現邊際改善信号,但市場信心尚未明顯扭轉,築底回升仍需政策加力。
由此,《報告》建議,盡快加大房地産市場救市力度,避免“擠牙膏”式政策放松。
在需求端,一線城市應盡快一次性全面取消限購限貸政策,促進存量需求盡快進入市場。同時,發行超長期特别國債用于政府收購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設,緩解地方财政壓力。
中國金融周期進一步探底
據社科院金融所副研究員曹婧介紹,基于私人部門信貸和房價資料的測算結果顯示,2019年以來,中國金融周期進入下行階段,目前更是進一步探底。
與此同時,2024年上半年,中國GDP同比增長5%,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繼續保持領先,經濟複蘇展現出較強發展韌性與活力。
随着新一輪大規模裝置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落地顯效,消費和投資内部結構均有改善。消費結構中,耐用品消費和網絡消費表現較好;投資結構中,制造業和基建投資穩健增長。其中,上半年制造業民間投資同比增長11.5%,顯示制造業民間投資活力有所增強。
出口方面,在外需回暖和穩外貿政策加力作用下,2024年6月,以美元計價的出口同比增速回升至8.6%,創2023年4月以來新高。其中,技術含量及附加值高的機電産品競争優勢明顯,上半年內建電路和汽車出口同比分别增長21.6%和18.9%。
其中,房地産市場動向備受矚目。
《報告》認為,“517新政”後,房地産市場總體仍處于調整周期,但呈現邊際改善迹象。
具體表現在:一是商品房銷售地位回升,一線城市樓市成交放量;二是一些城市房價開始止跌企穩,一線城市二手房改善明顯,其中上海6月新房和二手房銷售價格均出現環比上漲;三是房企融資環境正在改善,投資能力逐漸恢複,上半年房地産投資同比下降10.1%,跌幅沒有繼續擴大。
同時,《報告》亦坦言,房地産市場信心尚未明顯扭轉,一線城市房價下行壓力、三四線城市去庫存壓力和民營房企流動性風險不容忽視,穩定房地産市場還需政策持續加力。
此外,上半年新産業新動能加快成長,主要表現在一是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産業不斷成長;二是高技術産業增勢較快;三是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租賃和商務服務等現代服務業景氣度回升,創下2023年7月以來新高;四是金融加力支援綠色低碳發展,一季度綠色貸款增量達3.7萬億元,創曆史新高。
曹婧表示,中國經濟金融周期錯位背後,有三大因素支撐經濟韌性:一是宏觀政策協同發力,避免信用過快收縮對實體經濟造成沖擊;二是新舊動能平穩轉換,房地産、基建投資等傳統動能不能過快退出;三是主動作為化解風險,三大風險化解均取得階段性成效。
同時,《報告》提出,中國處于金融周期下行階段,中央财政适度擴張和政府積極化解風險有助于強化經濟韌性。從微觀主體活力的視角看,目前微觀主體的感受還是偏冷,需要宏觀政策持續加力,積極擴大國内需求。
建議提高債務上限
接下來宏觀政策如何加力?《報告》提出三大政策建議。
一是謀劃新一輪财稅體制改革,激發地方政府積極性。具體包括理順央地政府财政關系和債務結構,減輕地方政府支出責任和償債壓力;财政轉移支付适度向低收入家庭和失業群體傾斜等。
二是适應社融增長新常态,加快貨币政策架構改革。逐漸将二級市場國債買賣(尤其是短期國債)納入貨币政策工具箱。
三是盡快加大房地産市場救市力度,避免“擠牙膏式”政策放松。
《報告》進一步提出房地産救市三大舉措:一是一線城市應盡快一次性全面取消限購限貸措施,并向市場宣布政策放松到此為止,促進存量需求盡快進入市場。二是發行超長期特别國債用于政府收購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設,緩解地方财政壓力。三是由省級政府直接參股本省頭部民營房企,既有助于提高頭部民營房企融資能力,也使地方政府從股權投資中獲得收益。
當日,社科院金融所同步釋出題為《央行買賣國債:宏觀經濟治理的重大變革》的專題報告。
目前,中國央行持有約1.52萬億元國債,占央行總資産的3.56%。從比例上看,中國央行持有的國債約為總數的5.1%。同日本、美國等相比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專題報告稱,央行買賣國債是促進财政政策和貨币政策協調配合的重要工具,是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的重要抓手。
從各國曆史經驗來看,國債是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面臨有效需求不足、居民和企業資産負債表“躺平”的局面,必須充分發揮中國國家信用的優勢,充分發揮央行買賣國債的國家治理作用。
而從債務可持續性來看,中國中央政府資産負債表非常健康,杠杆率相對可控,并且政府債務遠小于政府資産,與部分發達國家存在本質上的不同。目前中國央行在二級市場買賣國債具有較大的“成長空間”。
由此,專題報告建議,中國應适度提高債務上限,财政多發債,央行多買債,發揮好國債資金的杠杆撬動作用。
責編|要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