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腦子多少沒點神經病,做不了王陽明

腦子多少沒點神經病,做不了王陽明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伯安,号陽明、樂山居士,浙江餘姚人。出生書香門第,家境優渥,資質聰慧,卻對科舉功名不甚熱心,從小立志要成聖賢。在父親的強烈要求下,二十八歲考中進士,步入仕途,卻因得罪當權太監劉瑾差點被迫害緻死,貶到貴州龍場做驿丞。劉瑾死後,仕途通達,官至贛南巡撫,平定江西、福建匪亂和甯王之亂,晚年被任命兩江總督,平定廣西内亂,死于返鄉途中。王守仁在生時發展心學,提出“心即理”“心外無物”,倡導“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流傳海外,尤其是對日本、北韓等國家影響至為深遠。王陽明因軍功被封建立伯,是明代因軍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死後從祀于孔廟。

作者:國館

腦子多少沒點神經病,做不了王陽明

扒了褲子打闆子在大明王朝的朝堂上是常見的事情。但規模特别宏大的場面,貫穿明朝兩百多年的曆史,也就那麼幾次。

弘治十八年(1505),曆史上最能玩也最能鬧的皇帝,明武宗朱厚照繼位,年僅十五歲,改元正德。

當皇帝好像沒有給朱厚照的生活帶來過多的變化。他還是一如既往地玩,眼看着玩得快有亡國之相了,父皇留下的顧命大臣都紛紛站出來勸谏他要好好做皇帝。他覺得啰裡啰嗦的文臣掃興,從此隻親近和自己從小玩到大的近身太監。

太監以一個叫劉瑾的為首,總共有八個人,号稱“八虎”,玩弄權術,胡作非為,把一個帝國折騰得烏煙瘴氣。文官們眼看要完,聯合起來給皇帝施壓,要他殺了八虎,重整朝綱。

八虎鬥不過文臣,但擅長打感情牌。就在文官們要采取行動的前一晚連夜跑進皇宮,抱住朱厚照痛哭。朱厚照不僅承諾不殺他們,還給他們都加官進爵。

腦子多少沒點神經病,做不了王陽明

▲ 朱厚照

第二天早朝時,摩拳擦掌的文官們還沒開始已經宣告了失敗。三位顧命大臣有兩位被迫請辭,皇帝朱厚照沒有絲毫的猶豫就準許了,衆多官員紛紛上書抗議。對這些人,劉瑾的方法傳統而幹脆:扒了褲子廷杖。有一個算一個,二十多人齊刷刷挨了打,其中還有體質稍弱的被活活打死。

但這樣的陣仗并沒有吓唬住勇敢的文官,更多的人繼續上書,當然就有更多的人被打屁股。

這群勇敢的人中有一位因為官職特别卑微而顯得有些突出。他是兵部武選司一個六品芝麻官王守仁,截至目前為止他還沒有任何引人注目的地方,但他的将來會成為大明王朝,乃至整個中國曆史上的傳奇。

腦子多少沒點神經病,做不了王陽明

明成化八年(1472),王守仁出生在浙江餘姚,據說祖上是大名鼎鼎的王羲之。

關于王守仁的出生,還有一個莫名其妙又缺乏新意的傳說。有一天,他祖母做了個夢,一個天上的神仙從雲霧中來,把一個孩子送到了王家。是以王守仁剛出生時叫“王雲”,他出生的房子也改名叫“瑞雲樓”。可是這孩子五歲了依然不開口說話像個啞巴,直到一個老和尚路過,指出他名字裡一個“雲”字洩露了天機。這才改名為王守仁,取自《詩經》中“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

王家家境優渥,有錢有地,是十裡八鄉出名的大地主。祖上世代為官,據說先祖曾經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父親王華更是當朝狀元郎。王家有條件,也有信心,要把王守仁培養成一個足夠光宗耀祖的大人物,于是出重金請了很多名師來教王守仁讀書。王守仁也不負衆望,從十歲開始讀四書五經,領悟能力特别快,讓老師和家人都很欣喜。

但很快大家也發現了王守仁不是一個讓人省心的好學生,心思不在正道上。正經科考的書不認真讀,反而對兵書之類的旁門左道興趣濃厚,還喜歡舞弄槍棒,問一些神經質的怪問題。

腦子多少沒點神經病,做不了王陽明

▲ 王守仁

王守仁十二歲時就寫詩,隻是詩的内容一般人看不出其中的玄妙。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

——王陽明《蔽月山房詩》

這首《滿月山房》乍一看就是孩童寫的打油詩,仔細揣摩卻有着深奧的辯證玄思。隻不過對科舉考試肯定是沒多大幫助。好在父親王華也不是一個固執的書呆子,他從這首詩裡看到了兒子與衆不同的思維和眼界。他意識到,也許這孩子需要更廣闊的天地。

在父親的支援下,王守仁十五歲時騎馬出了居庸關,第一次看到了塞外的草原和大漠,蒼茫雄勁,讓他情不自禁豪情萬丈。朱元璋把蒙古族趕出中原建立大明王朝,永樂年間朱棣又多次親征,蒙古騎兵隻好一再往北退卻。可是到了當下,大明勢微,先後有瓦剌和鞑靼多次侵邊,威脅着大明王朝的統治。

腦子多少沒點神經病,做不了王陽明

圖 | 紀錄片《王陽明》©

從關外回來,王守仁和父親說了一個了不起的計劃。他要給皇帝上書,調撥給他幾萬兵馬出關讨伐鞑靼,為大明守衛疆土。

此時王守仁才是一個十五歲的少年,這一番作為在父親王華看來,理所當然就是胡鬧。但從王陽明日後表現出的軍事天賦看來,或許他此時并不僅僅是異想天開地說大話。

帶兵出關殺敵的夢想被父親扼殺在搖籃裡以後,王守仁又有了新的人生理想。隻不過在别人看來,更加離譜。他的新理想是做一個聖人。

王守仁想到就付諸了行動。隻是他也并不知道如何才能成為聖人,隻好不停地探索。在旁人看來,他的行為越來越怪誕。

眼看在邪路上越走越遠,父親意識到再不想辦法管教王守仁,他很可能不僅無法成為家族的驕傲,更可能成為一個笑話,給王家蒙羞。

王華想到的辦法是給他讨一門親事,讓女人和家庭管着他,讓他不去胡思亂想,一門心思考取功名,光大門楣。這一年,王守仁十七歲,正在儒家、道家、佛家之間反複橫跳努力探索通往聖人的道路,近乎走火入魔。

父親給他定的親事是江西南昌的官宦之女。當時,王守仁獨自一人離開北京去南昌完婚,可就在新婚之夜,作為新郎的他卻失蹤了。

王守仁并不是逃婚,他隻是忘了自己當天結婚。就在當天,他出去閑逛,路過城郊一座道觀,和裡面的道士聊得很投機,他覺得也許能夠從中悟出通往聖賢的路。他開始學習打坐,一坐就是一天一夜。直到第二天早上,大家焦急萬分地找到他時,他才想起昨天是自己大婚的日子。

所有人都覺得王守仁的腦子出了毛病。在普通人看來,他确實多少有些神經質。但隻有他自己明白,他隻不過是在一心一意探索通往聖賢的道路。

腦子多少沒點神經病,做不了王陽明

圖 | 紀錄片《王陽明》©

王守仁先後從儒家、佛家、道家入手,試圖找到成為聖賢的靈感,可惜都毫無頭緒。

婚後的一年裡,王守仁就這樣在苦悶中渾渾噩噩地過着日子。嶽丈一家也不好過多幹涉,任由他去,隻要不再丢了就好。

一年後,王守仁帶着新婚的妻子回餘姚老家。半路拜見了當時的大學問家婁亮,并求教成為聖賢的方法。婁亮告訴他要想得道成聖賢,就必須要“格物窮理”。

這是宋時朱程理學的主張。世間萬物都有“理”,每個人都應該“存天理,滅人欲”。有人将“理”解釋成規律,“格物窮理”就是要掌握萬事萬物的規律。“格物”是方法,“窮理”是目的。究竟如何格物,朱熹沒說。程頤說“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直到有一天“豁然貫通,終知天理”。

從此以後,王守仁一心隻讀朱熹的書,希望能找到格物緻知的辦法。在書中找不到辦法,他決定自己試一試。既然程頤說要一物一物地格,王守仁決定從自家後院的竹子開始。

他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地盯着一棵竹子發呆,試圖找到藏在竹子裡的“理”。家人以為他又犯癡傻,他卻說自己在參悟聖人之道。

王守仁就這樣對着竹子格了幾天幾夜,“理”沒有格出來,自己卻生了大病。他也第一次對朱熹的言論産生了懷疑,這樣真就能窮理?就能成聖賢?

看到兒子這個瘋傻的勁頭,王華明白想讓他更進一步光宗耀祖指望不上了,但求不要過于丢人。父子二人是以達成協定,隻要王守仁能夠考上進士,從此以後要幹嘛都随其自由。

腦子多少沒點神經病,做不了王陽明

圖 | 紀錄片《王陽明》©

一切很順利,王守仁二十一歲就中了舉人。就當所有人都以為他馬上就要金榜題名考中進士的時候,他卻在弘治六年(1493)和弘治九年(1496)兩次會試中都榜上無名。王華很着急,看到兒子快年近不惑,連個進士都考不中,既前途堪憂,又丢人現眼。王守仁自己也很沮喪,如果一個進士都考不上,還談什麼做聖人!

很快王守仁不再沮喪,但他的父親王華卻更加郁悶了。王守仁告訴父親,自己居然為落榜如此無關緊要的事反複計較,實在是大錯特錯。他認為隻有學習兵法韬略,才能真正的報效國家。

此時的王守仁已經二十六歲,此後他一心隻讀兵書,學習兵法,還兼習武藝、騎射。為了安慰父親,間或也看一看四書五經。

就這樣到了王守仁二十八歲,參加第三次會試,終于以第二名的好成績考取了進士。

王守仁進入了仕途,王華的心願已了,從此不再過多幹涉他。王守仁對官場的事情并不積極,還是一心想着得道成聖,隻可惜還是沒有找到門道。

直到有一天,王守仁在求佛問道時走入了杭州的一家寺院,遇到了一位得道高僧。據說大師早已經看破紅塵,四大皆空六根清淨了。王守仁和大師讨論佛法,并沒有什麼收獲。但他問了大師一個問題,卻讓自己受益良多。

在得知大師母親尚在時,王守仁輕輕問他:“你想念你的母親嗎?”

應該從來沒人問過大師這個問題,因為所有人都以為,想念母親是凡夫俗人才會做的事情,既然大師已經得道,就必然不同于肉眼凡胎,一切俗世裡的感情應該早就割裂了才對。隻有大師自己知道,事情并不是這樣。

王守仁的問題讓大師陷入了長久的沉默,他很尴尬,也很羞愧。但他畢竟還是個誠實的人,他如實回答王陽明說:“怎麼可能不想呢?”

事情接下來的發展更出人意料。王守仁對大師說:“想念母親是人之常情,有什麼好羞愧的?”

大師聽後,淚水長流。他俯身向王守仁深深鞠躬緻禮,然後打點行裝,還俗回家陪伴母親去了。

當時王守仁可能還不知道,直到此時大師才真正得道,而且是在他的點播之下。

王守仁萬萬沒想到的是,此時此刻,他其實離成為聖賢的目标已經隻有一步之遙了。

腦子多少沒點神經病,做不了王陽明

圖 | 紀錄片《王陽明》©

朱程理學一直強調要“存天理,去人欲”。好像人的欲望從一開始就是天理難容的東西一樣。是以大家才會普遍以為,得道高僧是不能像個凡人一樣去思念母親的。

王守仁對大師的點播,無意之間已經形成了一個認識:人欲即天理。不管是凡夫俗人,還是得道神仙,實在是大可不必将人與生俱來的自然欲求視作仇敵,更不應該為此而感到羞愧,一切應該尊重自己真實的内心。

王守仁差一點就獲得了他夜以繼日孜孜以求的答案。可是意外發生了。

腦子多少沒點神經病,做不了王陽明

在弘治十八年(1505)那場上書活動中,王守仁雖然官職低微,但表現得很突出。别人上書都隻請求皇帝饒過那些反對劉瑾的大臣,隻有王守仁不僅要求救人,還在奏折裡大罵劉瑾是奸賊。

恨劉瑾的人很多,但旗幟鮮明地開罵王守仁是第一個,自然也就得到了劉瑾的特别照顧,一心隻想緻他于死地。

先是扒褲子痛打了四十大闆,沒死。又扣給他奸黨的罪名,下了錦衣衛的诏獄。在監獄中,用各種殘酷的刑罰招待他,肉體和精神都飽受折磨。王守仁生不如死,靠着默默推演《易經》支撐自己活下去。辦法用盡,王守仁都沒死。但他畢竟是朝廷命官,父親是狀元,還做過帝師,劉瑾又找不到足夠的理由明目張膽地殺掉他,隻好貶他到偏遠的貴胄龍場去做一個小小的驿丞,還順手打發王華去南京做有名無實的吏部尚書。

貴州當時是尚未開發的偏僻之地,當地土著多是少數民族,名義上是大明王朝的子民,其實朝廷對他們幾乎不管不問。驿丞連品級都沒有,更沒有俸祿。

劉瑾流放王守仁到貴州龍場,無非就是要讓他受盡折苦難,最好是從此不能再回來。即便如此,劉瑾還是不放心。就在王守仁離開北京趕往貴州的途中,他又暗暗派出殺手半路截殺。好在王守仁早有預料,他跑到杭州時,把自己的帽子和鞋子丢進了錢塘江,僞裝成跳江自殺的現場。為了迷惑殺手,他還煞有其事地寫了一封遺書留在江邊,大概意思是自己不堪受辱,跳江解脫了。

劉瑾派來的殺手也沒仔細求證,拿着王守仁特意留下的證據就回去交差了。殺手一定是繪聲繪色、指天發誓地描述了王守仁自殺的事實。加上杭州本地官員也信以為真,還在江邊給王守仁舉行了一個比較隆重的招魂儀式,劉瑾信以為真,将王守仁的名字在腦海裡劃掉了。

死裡逃生,官方認定已經死亡的王守仁一時不知該到何處去。回北京不可能,回老家怕連累家人,繼續去龍場報道好像也沒道理,更沒必要。他決定先偷偷去南京拜訪父親。

腦子多少沒點神經病,做不了王陽明

圖 | 紀錄片《王陽明》©

王守仁的本意是來和父親告别的,然後找個地方隐居度過餘生。但王華是個傳統的儒家讀書人,覺得王守仁應該勤于王事,上報君恩,建議他還是去貴州上任。

很顯然劉瑾不關心一個死了的王守仁,也不關心偏遠的龍場。否則王守仁上任抱到的時候,他一定會知道。

王守仁雖然死裡逃生,但龍場的慘狀,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想。

貴州地處偏僻,雖然早在秦朝已經納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圖,但一直處于一種半開化狀态。目之所及都是大山,瘴氣四伏,外來人到此地大都命不長久。

當地土著居民不讀書習字,也完全聽不懂漢話。更不服從官府的管制,一部分事情聽從族長的号令,大部分事情遵循最原始的叢林法則,憑拳頭說話。零星幾個漢人,都是被流放至此的罪犯,大都不是善茬。

龍場驿站的情形更為凄慘。雖然聽起來是朝廷的機構,其實連一間像樣的房子都沒有。沒有下屬,上級也不管不問。王守仁說起來是被貶到這裡當驿丞,其實既無品級,也沒俸祿。簡單說就是把他流放到此地,生死聽天由命。

初到龍場,還沒來得及郁悶,王守仁先大病了一場。他本來就體弱,到了這蠻荒之地先受了病痛折磨,更是雪上加霜。比肉體更折磨的是精神上的絕望。讀書人都以天下為己任,“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王守仁的抱負更大,要成為一代聖賢。但在龍場這個地方,能不能活下去都是個問題,何談一展抱負!

千辛萬苦從劉瑾的魔爪裡逃出來,依然到了這樣一個九死一生的地方。王守仁為自己打造了一個石棺,還活着的時候既當房子又當床,死了的話就直接躺裡面就地掩埋。

一天下大雨,一個老吏帶着兒子和仆人經過,形容枯槁,滿臉悲戚,自稱從京師來,要去一個比龍場更偏遠的地方去任職,借宿在當地苗族人家裡。

王守仁想打聽一些有關京師的情況,第二天一大早派仆人去問,人已經走了。快中午的時候,聽人說山下路邊死了一個老人,兩個人在一旁哭得很傷心。傍晚的時候,又聽人說死人變成了兩個,一個人坐旁邊痛哭。第二天再有人來的時候,則說三個人都死了。

王守仁人傷其類,帶着仆人和工具,将三具屍體就在荒草中埋了。剛開始兩個仆人還不願意,王守仁對他們說:“我們和他們也差不多呀!”兩人才甘心前往。

腦子多少沒點神經病,做不了王陽明

圖 | 紀錄片《王陽明》©

埋葬好三個素不相識的人,王守仁悲從中來,又找來了些簡單的祭品。還不能忘懷,寫了一篇《瘗旅文》。

在文中,他幾乎以一種指責的口吻質問死者:你到底是誰,何方人士,跑到這個鬼地方做了孤魂野鬼!古人教導我們不要輕易離開故土,我是被貶黜到此,沒有辦法。你又是圖個什麼?官俸還不到五鬥,留在中原種地都不止這個數,還能和妻兒相守。為五鬥米就出賣了你堂堂七尺之軀?這也就罷了,還要搭上兒子和仆人。如果你真是因為那五鬥米而來,那就應該高高興興才是。可為何我又看到你愁眉苦臉呢……

王守仁看似在對一個素不相識的死人發問,其實每一句話都在問自己的内心。就如他所說,他和那個死去的老人,其實沒有多大差別。在文章的最後,王守仁還作了兩首歌詞。

吾為爾歌,爾聽之。歌曰:連峰際天兮,飛鳥不通。遊子懷鄉兮,莫知西東。莫知西東兮,維天則同。異域殊方兮,環海之中。達觀随寓兮,奚必予宮。魂兮魂兮,無悲以恫。

又歌以慰之曰:與爾皆鄉土之離兮,蠻之人言語不相知兮。性命不可期,吾苟死于茲兮,率爾子仆,來從予兮。吾與爾遨以嬉兮,骖紫彪而乘文螭兮,登望故鄉而噓唏兮。吾苟獲生歸兮,爾子爾仆,尚爾随兮,無以無侶為悲兮!道旁之冢累累兮,多中土之流離兮,相與呼嘯而徘徊兮。餐風飲露,無爾饑兮。朝友麋鹿,暮猿與栖兮。爾安爾居兮,無為厲于茲墟兮!

——王守仁《瘗旅文》

王守仁不是在安慰死去的人,而是在安慰自己。

此時王守仁到龍場已經三年,每一天都無比愁悶和絕望。此時看到客死異鄉的老吏,他實實在在看到了自己,但又沒有解脫的辦法。三年來,他竭盡全力,教導周圍的少數民族識字習禮儀,小有成效,但離他做聖賢的目标還相差甚遠。

老吏主仆三人的死,讓王守仁想明白了一個道理,客觀事情無法改變,但可以改變自己的内心。内心的改變,會讓自己的狀态、境界不一樣,随後這個世界就會變得不同。人與人之間的差别,僅僅是因為内心的不同。所謂的萬物皆有理,是指所有的人看到每個東西時内心都會有自己的解讀,是以“心即理,心外無物。”

這個道理讓很多唯物主義者無法了解,乃至受到诟病。

腦子多少沒點神經病,做不了王陽明

圖 | 紀錄片《王陽明》©

曾經有個朋友和王守仁一起外出。朋友指着路旁的一樹花問王守仁:“既然你說心外無物。你看這樹花,長在深山中,自我開放自己凋謝,和我的心有什麼關系?”

王守仁的解釋是:“你沒看到花的時候,你的心和花都歸于靜默。你看到了,花就進入了你的心中。在你的心裡,它就存在了。”

王守仁把事情說複雜了。通俗地解釋就是:不在我心中的東西,關我什麼事?

這就是所謂的心外無物。一個比較容易了解的例子,迄今為止,人類還不知道宇宙究竟有多大,邊界在哪裡。

那些未知的地方,對我們來說就相當于不存在。不排除在宇宙的某個未知的空間裡,也生長了一棵耀眼的花,但我們沒看到,不去想它,它就和不存在一樣。

既然心裡的世界才和我們有關,那改變一個人的心,豈不是就相當于改變了這個人的世界?

既然如此,我們活着的正确态度就應該是求之于心,而不是外部世界。想通這個道理以後,王守仁發現自己離聖賢的目标很近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如此,不僅王守仁可以成為聖賢,人人皆可為聖賢,隻要有一顆聖人的心就行。

這還不夠。如何才能成為聖賢?當然首先要問問自己的内心。一切行動符合自己的内心,不管在何種境遇,就能遊刃有餘。這叫知行合一。

知行不能合一,是因為被外物裹挾、綁架了。陶淵明所謂的“久在樊籠裡”,就是離自己的心越來越遠了。孔子說“随心所欲不逾矩”,就是知行合一的狀态。

王守仁的這次頓悟,是心學的一個裡程碑。曆史上稱為龍場悟道。

依然是那個環境惡劣的龍場,但悟道之後的王陽明頓覺世界一片光明。不是龍場變了,是他内心的世界變了。

王守仁這一生真正的傳奇由此才真正開啟。而他能譜寫傳奇,原因就在于從此以後,他所有行為都隻向内追求自己的内心。

腦子多少沒點神經病,做不了王陽明

圖 | 紀錄片《王陽明》©

腦子多少沒點神經病,做不了王陽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