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吳曉求:法治的力量與制度的作用

吳曉求:法治的力量與制度的作用

編者按:近日,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重陽金融研究院理事、國家一級教授吳曉求應邀出席“中國與全球經濟”論壇。他認為,中國經濟的問題主要不在生産要素上,而是在信心和預期上。信心來自于哪裡?來自于法治。當人們有了安全感,社會有了基本的底線,人們就會有信心。現将其演講全文釋出如下:

吳曉求:法治的力量與制度的作用

在我比較年輕的時候,我關注和研究的是經濟運作包括短期經濟分析,之後不斷在思考中國經濟持續繁榮的基石來自于哪裡?是以,我現在更加關心法治的力量和制度的作用。

一、以法治之力助信心、穩預期

實際上,從目前看,我認為中國經濟最重要的問題來自于信心和預期。中國不缺市場機制,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們逐漸學會了如何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中國不缺國際視野,加入WTO後讓我們深刻了解了國際經濟運作的規則;中國更不缺勤奮,中華民族是最勤奮的民族;中國甚至也不缺智慧,中國人非常智慧,好的東西我們都會學;中國也不缺資本。40多年前,中國缺資本,當時微薄的外匯存底和居民儲蓄存款不可能把中國帶入現代化,現在資本充盈了,一定意義上說,中國是資本過剩的國家;除了一些關鍵領域的技術,中國也不缺大多數技術了。是以,大陸具有良好的生産要素禀賦。從統計資料看,今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長5.3%,二季度同比增長4.7%,上半年同比增長5%,從平均資料來看不算差,但從趨勢上看,中國經濟的确存在一些隐憂。從這些名額看,中國作為一個GDP超126萬億元的巨大經濟體,能達到5%的增長,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應是不錯的。但是人們的微觀感受還是有落差。

如何平衡好宏觀和微觀上的“體溫差”,的确是個難題。我既不懷疑宏觀資料,更不懷疑微觀體感。中國經濟的問題主要不在生産要素上,而是在信心和預期上。信心來自于哪裡?來自于法治。當人們有了安全感,社會有了基本的底線,人們就會有信心。

我欣喜地看到,二十屆三中全會特别提到了未來的中國要強調法治的作用,這看到了中國經濟問題的實質。如果法治不完善,各種生産要素就很難發揮作用。在中國的現實中,的确存在不少違法現象。在生活中,大家都可以感受得到。比如,在内地,銀行或許會問所存的錢是從哪裡來的?取錢用于何處?這當然侵犯了人們的隐私權,任何政策、規則都應在法律的架構下運作,不可超越法律。客戶的錢從哪裡來,取錢幹什麼用,不是銀行可以管的事。以普通老百姓的收入水準,取錢去幹什麼,大機率不是什麼洗錢等活動,乃正常的生活或投資所需。還有在那三年特殊時期,時有對法治的破壞,現在人們的一些思維還停留在那個時候。完善的法制是現代社會的标配,是文明社會的标志。我們要實作現代化,首先從法治開始。

二、以制度建設引領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一個國家有了完善的法治,有了基本的社會秩序,有了低成本的稅負,同時還有一個能夠激勵人們前行的制度,這個社會一定會繁榮發展。社會的繁榮與發展不是由坐在辦公室裡的人指手劃腳來的,而是制度的作用。在法治和制度的指引下,每個人都會趨于理性。每個人理性地為增加自己的收入而努力,企業也努力地增加利潤。如同亞當·斯密所說,這可能是一株有毒的花,但卻結出了美麗的果。我們還是要深刻了解市場經濟的基本原理。

我們或許會想當然地認為,人們的主觀意志可以非常強大,強大到可以控制經濟運作,但我始終不這樣認為。中國經濟持續繁榮的源頭來自于完善的法制,來自于符合現代市場經濟原則的制度,而不是來自于頻繁的政策調整。在我的底層邏輯中,特别重視法治和制度的作用,政策隻是在法治和制度的架構下起微調作用。但凡學過經濟學的人都知道,政策不能決定一切。當一個國家的經濟是由政策的頻繁調整來影響,實際上這個國家的經濟一定會處在波動之中,這種波動當然主要不是周期性因素引起的。我在一些場合講過,中國經濟的問題很大程度上不具有經濟周期特征,這正是經濟政策頻繁調整難以奏效的深刻原因。并不是出台多少政策就可以刺激消費、刺激投資。不要以為首付降到15%,人們就會紛紛買房。不是那麼回事,這裡面有一個預期問題。有了預期以後,杠杆才起作用。當沒有預期或預期很弱時,杠杆的效力就會大幅度下降,政策就會失效,這就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一定要尊重法治和制度的基石作用。我們不能把政策的作用看得那麼大。尊重法治和制度的作用,實際上就是尊重市場的作用。法治和制度的力量,就是市場的力量,就是理性的力量。

三、以高水準對外開放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空間

這裡并不是說宏觀政策不起作用。在現代社會,從大周期角度看,經濟會有一些失衡,是以要有一些必要的宏觀調控政策,給經濟和市場一些宏觀指引,這非常重要,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就有這方面因素的貢獻。但是,我們不要迷信它,以為它能解決一切問題。實際上,隻要回到法治和制度的軌道,中國經濟就會煥發出新的生機。

重視外部需求的作用。中國有巨大的産能,産能不能消極去除,而是要逐漸擴大包括外部需求在内的所有需求。内部需求的擴張當然很重要,它涉及到經濟發展的水準。内部需求的擴張需要就業的增加、收入的增長以及存量财富的增值,這三個因素是内部需求增長的重要因素,哪怕有一個因素實作了都可以有效擴充需求。如果居民收入沒有增加,但存量财富增值了,也可以擴張需求。如果存量财富沒有增值,收入又在減少,就業又有很大困難,消費是不可能增長的。這是經濟學常識。

對中國來說,外部需求特别重要。千萬不要認為中國經濟規模擴大後,靠自己消費就可以完成對過剩供給能力的平衡。中國是投資推動經濟增長占比非常重要的國家,是以,需要外部平衡強大的供給能力。需要特别強調的是,内部需求很重要,但不能替代外部需求。外部需求不僅僅是需求總量的擴充,更重要的是引入更高的發展标準。

實際上,我們在很多領域還沒有形成國際标準,很多領域依然依據國際标準來運作。是以,擴大開放,很重要的是要按照國際标準,提高中國經濟的品質。隻有不斷地融入國際社會,才能在國際社會發揮更好的作用。很多人覺得中國強大了,外部不重要,這是沒有看到開放對中國的巨大作用和深遠意義。開放是偉大而深刻的改革。中國社會隻有全面融入國際社會,才能更有效地實作中國式現代化。

推薦閱讀

評價中國改革,須扭轉四種欠妥的認知

吳曉求:法治的力量與制度的作用

鳳凰專訪:為何有人對改革出現“鈍感”?

吳曉求:法治的力量與制度的作用

英國學者:我非常喜歡中國“不吹噓,幹實事的性格”

吳曉求:法治的力量與制度的作用

彭博、路透等美歐亞12家媒體引述這篇重磅文章

吳曉求:法治的力量與制度的作用

重要!重要!重要!

微信改版打亂釋出時間

常有讀者朋友錯過文章更新

大家可以将“人大重陽”設為星标

點選上方的公衆号卡片

再點右上角三個點

就能看到“設為星标”

保持聯系,一起前行

// 人大重陽

///

RDCY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陽)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陽投資向中國人民大學捐贈并設立教育基金營運的主要資助項目。

作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人大重陽聘請了全球數十位前政要、銀行家、知名學者為進階研究員,旨在關注現實、建言國家、服務人民。目前,人大重陽下設7個部門、營運管理4個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來,人大重陽在金融發展、全球治理、大國關系、宏觀政策等研究領域在國内外均具有較高認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