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走近紅旗渠丨楊貴啟示錄
安陽市融媒體中心 安陽融媒
楊貴啟示錄
李俊瑤
最近,金一南少将的一則短視訊讓我深以為然。他說,偉大團隊不是管理出來的,而是領袖上司出來的。它不是行政過程的結果,而是熱情追求成功的人們,在不斷高漲的成就感促使下,犧牲奮鬥的結果。
此時,我正在為紅旗渠采風寫楊貴。忽然覺得,楊貴不就是具備這種魅力的人嗎?能讓所帶的隊伍成為“熱情追求成功的人”,“在不斷高漲的成就感促使下”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是的,如果單看紅旗渠,隻知道它很難、很“神話”,但神話在哪裡?
拿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對比:一個是國家工程,一個是縣級工程;一個有現代機械,一個靠手鑿肩扛;一個穿越平原,一個翻山越嶺;一個有糧有錢,一個缺糧少錢;一個專家齊備,一個人才奇缺……南水北調工程“生在”當代,仍然困難重重,仍然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攻堅故事被拍成電影,那麼更難的紅旗渠又經曆了多少“意想不到”呢?
是以,在一窮二白的當時,楊貴能帶領十萬百姓修成世界第八大奇迹——人工天河紅旗渠,一定有什麼“密碼”給人啟示。
資料圖
啟示一:不當太平官
現在不少官員選擇做太平官,滿足現狀不思進取,回避沖突不敢負責,凡事憑“慣例”辦事、按“套路”出牌,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裝樣子,疲疲沓沓混日子。但是,1954年5月上任的林縣(今林州市)縣委書記楊貴,雖然時年僅26歲,卻因經過了抗日炮火的鍛造,“鍛”成了敢于擔當、敢打硬仗的性格。上任之初的幾個月,就走近百姓、走遍山川。調研越深入,楊貴越心痛:缺水,是林縣的第一要害。
水旱,自古在林縣肆虐。高山峽谷、深溝大壑,隻給這裡帶來了交通不便,卻沒有留下秀水潭潭。由于境内峽谷斷層較多,多裂隙、溶洞,緻使地表水極易散失,造成全縣常年缺水。天一旱就絕收,天不旱人也常年不敢洗澡。結婚時,誰家新娘子的嫁妝裡若帶來兩桶水,比油都稀罕。
這樣的地理條件,這樣的曆史沿襲,楊貴不那麼拼,做個太平官,誰能說啥?說他“不作為”?恐怕不會。
别人不說,楊貴說了:“我們可以坐等老天爺的恩賜,烏紗帽肯定丢不了,但遭殃的是老百姓。黨性原則,不允許我們眼睜睜看着十幾萬父老鄉親,天天翻山越嶺找水吃而無動于衷。”
拈輕怕重的人,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太平官,不會這樣想,更不會知難而上。因為修建紅旗渠這樣的苦、難、險、重,一是沒有上級指令,二是真的太難太難。
作為新時代的黨員幹部,從楊貴身上悟出了什麼?
隻有赤誠為民、造福于民,不做碌碌無為的太平官,勇做人民利益的捍衛者,才能無愧于這一生。如果你真學真幹,理想遠大,以楊貴做模闆,說不定也會像他那樣,創出偉業、青史留名。
啟示二:不當糊塗官
紅旗渠工程上馬時,正值1959年至1961年全國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糧食短缺,但楊貴心裡有數。雖然那時正值“大躍進”時期,許多地方“畝産千斤、萬斤”地虛報産量,但不糊塗的楊貴沒有虛報,縣裡是以留有3000萬斤儲備糧,300萬元現金。這些錢糧基本可以保障紅旗渠順利開工。
工程上馬後,因困難大大出乎預料,險些停工。不糊塗的楊貴又适時調整,終于沒讓工程下馬。
一是改全線施工為集中攻堅。開工之初,3萬多民工在70多公裡的懸崖峭壁上拉開了戰場。由于戰線太長,工具、材料、技術都跟不上,奮戰一個多月,隻換來了零星的坑坑窪窪。山西渠首等地雖顧全大局,但無限工期的打擾,沒完沒了的“地動山搖”,也開始有意見。楊貴實地走訪後緊急召開“盤陽會議”:縮短戰線,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先施工渠首這一段。結果,半年就竣工。不但減少了對渠首山西平順縣的打擾,避免産生沖突,又用漂亮的“成品”鼓舞了大家的信心。也是在這次會上,楊貴如有神助地将引漳入林工程更名為紅旗渠工程。這一改,彪炳史冊!
二是當中央面對三年自然災害作出“百日休整”決策,全國範圍停建一切大型工程項目時,楊貴服從指令,撤下大部分人馬,但沒讓全部停工,仍留有300名青壯年,開鑿最難啃的硬骨頭:青年洞。作為組織者,他比誰都清楚,士氣可鼓不可洩,剛剛燃起的“火”如果全滅,工程就會全“涼”,待困難一過,想立馬複工,難啊!那是要半途而廢、勞民傷财的!
三是隔過最難的第三标段,提前修成第四标段。第四标段連接配接着前幾年修好的南谷洞水庫,這個水庫如果不遇大旱還是有水的。此标段修好後,百姓立馬嘗到通水的甜頭:全縣糧食産量當年在全省第一個達到綱要名額!士氣再受鼓舞。
四是不留曆史隐患。紅旗渠之是以偉大,除了工程浩大,還有設計之巧。它是從山西省平順縣石城鎮侯壁村攔腰截斷濁漳河,在70多公裡長的坡度中,利用10多米的天然落差,自流到林縣分水閘的。渠修好後,全縣上下一片歡騰,楊貴卻沒頭腦發熱。他知道,大自然可以讓你利用它的落差,但不會管人間的“心理落差”,一旦這代人被時代“拍在沙灘上”,未來的兩省後人會不會還像這代人一樣首尾相顧、彼此支援?是以楊貴提出,及早與山西方面簽下協定,以縣委、縣政府的名義,用真金白銀買斷紅旗渠永久使用權,徹底杜絕隐患,避免後代争端。
這,已經不是不糊塗了,簡直是高瞻遠矚,功在千秋了!
啟示三:不當縮頭官
這個世界上,無論你多麼優秀,總有人看不慣你,甚至憎恨你、反對你。那些反對楊貴的人,趁着“百日休整”的“時機”,到正在新鄉七裡營蹲點的國務院時任副總理譚震林處告狀:楊貴不讓停工,留下300名青年攻堅青年洞,堪比秦始皇修長城,不顧人民死活。譚震林憂心忡忡,列席地委擴大會議,點名楊貴出席,要他說清楚為什麼“不聽招呼”。省委也有人善意提醒他“深刻檢查,取得主動”。但楊貴心裡明白,前年地委有人要他虛報産量,他沒報;土地深翻不到1米不準種麥,他沒聽;砍倒玉米改種蕃薯,他沒改。這種“頂撞”惹惱人了,有人要借機整他。是以楊貴認為,“百日休整”很有必要,但一碼歸一碼。林縣人民中,天天有16萬人翻山越嶺擔水吃,迫切要求修建紅旗渠,這是當時最大的民意。
不能再讓林縣人因缺水緻窮,因喝髒水緻病了。如果這時下馬,自己的烏紗帽保住了,但遭罪的還是老百姓。是以楊貴對所做的一切問心無愧。于是,在會上,他實事求是陳述修建紅旗渠的必要性、緊迫性,實事求是力保代他受過的另一位縣委上司:“要處分也是處分我,我才是第一責任人。”這種實事求是,打動了同樣實事求是的譚震林。副總理立即派人調查,回報回來的聲音是:楊貴說的全是真話。由此,譚震林不僅沒有勒令他下馬,還開始支援紅旗渠建設。
在可能丢官的巨大壓力面前,楊貴不縮頭,敢于講真話,最終成就了人工天河。這種務實與擔當,這種無私與無畏,才是“激活”一縣人活力的根本動力。
啟示四:不當貪腐官
浩大的紅旗渠工程,曆時十年完工,沒有一個幹部A錢、挪用公款,沒有一個幹部失職渎職,沒有一宗請客送禮、揮霍浪費……至今,所有賬目仍清晰可查。
每當看到一渠清水從地勢險峻、石質堅硬的太行腰際盤繞而過,我們隻能佩服:這渠清水,在滋潤林州大地的同時,也映照了“楊貴們”的清廉品質。
這種清廉,是“楊貴們”連一碗小米幹飯也不敢多吃的帶頭律己形成的,是保管員因為拿走一雙捐贈的舊鞋就被“雙開”的鐵制度促成的。是以,紅旗渠是工程的奇迹,也是清廉的奇迹!
清清白白做事,辛辛苦苦出力,幹幹淨淨花錢,踏踏實實留痕,還展現在渠的“界石”上。
走在紅旗渠渠壩上,每隔一段,就有一塊責任界石,刻着某某公社某某大隊施工字樣,而且要求保修50年。這種界石,不僅“界”出了責任,更奠定了紅旗渠人的清廉魂魄,鑄就了紅旗渠這個讓人仰望的“廉潔地标”。
啟示五:不當後悔官
楊貴書記自上任伊始,就把妻子從安陽調到了林縣。從地級市來到豫北最窮的林縣安家,意味着什麼?意味着他早已下定決心,不改變林縣的缺水局面,絕不離開。
是以他在林縣一幹就是21年。21年啊,人生有幾個21年?楊貴如同林縣人手中那穿石透岩的鋼釺,深深紮在太行山的岩層裡,紮在林州大地的泥土中。
後來,在一次訪談中主持人問他,在一個窮縣一幹就是21年,期間還因種種誤會遭到批鬥,後悔過嗎?楊貴同志的回非常堅定:“從不後悔!”
回頭看看,這種從不後悔的堅守,他吃虧了嗎?沒有!
他受到過毛主席接見,得到過周總理支援。除了這些殊榮,他的官職也大大提升,由一個縣級幹部,官至副部。
20世紀90年代初,在北京從政的他兩度回到林縣,走到哪裡,哪裡就被群衆圍得裡三層、外三層。下榻的飯店外,更是排起了想看一眼老書記的長隊,直到深夜。還有一次,時任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到紅旗渠調研,當他說“楊貴同志今天也回來了”時,萬衆歡呼,掌聲經久。由此可見,楊貴在林州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多麼崇高。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心存正義、心存國家、心存百姓,真真正正為人民謀福祉的楊貴,國家和人民又怎會忘記他?
這,也算民間說的“福報”吧。
記得看過一篇文章,說人的快樂有三個等級:初級快樂是肉體的快樂,即飽、暖、物、欲。中級快樂是精神的快樂,即琴、棋、書、畫。進階快樂是靈魂的快樂,是一種信仰:付出與奉獻,是讓他人因你的存在而幸福的快樂。
楊貴的快樂大抵如此。
因他的存在,林縣才能“重新安排河山”;
因他的存在,林縣人民不再因渴而貧;
因他的存在,林縣不僅為中國留下了一個難以複制的奇迹,也留下了一種難以磨滅的精神……
安陽市融媒體中心
來源丨安陽融媒用戶端
編輯丨陳玥
責編丨安邦生
稽核丨李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