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國上将中,有人過去的職務非常高,或許大家第一個會想到蕭克,他在土地革命當過軍團長、方面軍副總指揮,抗戰時期擔任過120師副師長,晉察冀軍區副司令,解放戰争時期華北軍區副司令等職。
實際上,還有人比蕭克擔任的職務更高,他就是周純全。
如今提起周純全,很多人都會很陌生,因為在著名戰将裡,沒有聽過他的名字和事迹。實際上,他并非軍事出身,土地革命時期幹政治工作,抗戰時期幹軍事教育,解放戰争時改為後勤工作。
他的名字曾經在紅四方面軍用如雷貫耳形容不為過,1930年,他曾經擔任鄂豫皖省蘇維埃政府政治保衛局局長,掌握生殺大權的人。像許世友、陳再道、王建安、陳錫聯等人等職務還不算很高,有些才入伍不久。
1932年,他從地方部隊調任四方面軍10師政委,與王宏坤搭檔。當時四方面軍下轄四個主力離開鄂豫皖挺進川陝開辟根據地;擔任師長、師政委等幾位,如王樹聲、王宏坤、倪志亮、周純全、李先念等人,在1933年擴編後,提拔為軍長、政委等職。
周純全擔任紅4軍不久,就調去四方面軍總政部擔任第一副主任,同時相容省委書記與地方武裝部隊負責人。
1935年,紅一、四方面軍會師後,四方面軍的一些将領就進入紅軍的核心層,如張國焘、陳昌浩,以及周純全。當時張擔任紅軍總政委,陳昌浩擔任紅軍總政治部主任,周純全擔任總政部副主任。為何四方面軍這麼多将領跻身政工職務呢?
要知道在土地革命時期,政委有一票否決權,例如戰鬥是打還是撤,最終是政委說了算。職務說不僅提升了,而且還被選為政治局候補委員。要知道,彭老總兼任紅軍副總司令都還沒有進政治局。
兩軍會師後,部隊進行混編,由于張國焘執意要南下,與中央背道而馳。在經曆百丈關作戰後,四方面軍部隊從進攻轉入防禦,不得不北上。随着三大紅軍會師,部隊其中紅5、9、30等改編為西路軍失利等情況。
抗戰爆發後,作為曾經四方面軍的核心将領,在此時沒安排到作戰部隊,或者總部機關任職,而是從抗大畢業後,配置設定到陝北公學生活指導委員會主任、政治部主任。從職務和擔任工作的重要程度來說,與過去差距有多大,不言而喻。也反映出過去,他的一些做法和态度。
抗戰8年裡,紅四方面軍下轄的4軍、31軍改編為385旅和386旅在抗日前線作戰,四方面軍的不少幹部從抗大畢業後,配置設定到其他機關,如王必成、陶勇去了新四軍,王建安去了山東縱隊,洪學智從事軍事教育後去了新四軍,還有人去晉察冀等戰區。
周純全留在陝北工作很長一段,離開陝北公學後,調任抗大第一分校副校長、校長。抗戰後期去了山東,幹起地方工作。
抗戰結束後,山東主力部隊被調去東北,主要調作戰部隊過去,但也有部分地方幹部一起行動,因為主力部隊要作戰,地方幹部要發展根據地,職責不同。周純全到東北幹起實業,擔任遼東省實業廳廳長兼本溪湖煤鐵總公司總經理。
本溪湖煤鐵總公司曾經被日本關東軍控制,生産煤炭和鐵、鋼等。日軍投降後,這個企業被我軍掌握,當時除發電外,其他都停産了。周純全到後就是恢複生産,可在1946年5月,國民黨軍占領本溪,周純全調任遼甯行署主任。行政公署,是相當于省級的地方政權機關,相當于如今的省長。
因為當時我們是當指揮槍,各級都是書記說算,擔任行政職務的位置不是很凸顯。在遼甯工作時,主要負責地方建設以及後期支援工作。1947年秋,他擔任東北民主聯軍東線戰勤司令員,再次回到軍隊工作。不過,并不是作戰機關,而是後勤機關。
随着東北部隊實力越來越大,戰鬥越來越大,後勤保障工作很重要,他擔任東野後勤部副部長、第二部長。1949年擔任四野後勤第一部長,南下中南作戰,為大軍解決後勤保障問題。
部隊都是北方戰士居多,生活飲食,以及對南方适應情況都需要後勤部門來解決,是以四野配備兩位部長,而且還調華北軍區後勤司令趙爾陸擔任四野第二參謀長,專門負責後勤工作,可見當時後勤工作的複雜性。
直到部隊解放海南島後,緊接着抗美援朝爆發,從“天涯海角”調任東北,又被彭總看中與洪學智一起負責志願軍後勤保障工作。洪學智在志願軍後勤的貢獻很大,這不僅僅是他個人的功勞,而且還有周純全的。
1957年他所在的八總部之一的武裝力量監察部被撤,考慮身體原因,改為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不在擔任具體行政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