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三航局南京建甯西路過江通道項目I-2區主體結構封頂。項目團隊興奮地擊掌相慶,測量員杜林海難掩激動:“這是我入職以來和團隊一起實作的第一個目标!”
南京建甯西路過江通道項目全長約6.8公裡,三航局參建的橫江大道互通是全地下互通立交結構,作為地下連續牆深基坑項目,距長江最近處不足900米。受客觀因素影響,項目将2塊施工區域重新劃分為8個獨立基坑,這對施工進度提出了挑戰。
項目建設初期,除上司班子是黨員外,團隊基本都是拼勁有餘但經驗不足的青年團員。為讓青年員工和項目建設共同成長,項目經理韓俊國和黨支部書記韓世昌在現場插下“黨員突擊隊”和“青年突擊隊”兩面旗幟,并標明第一塊施工的I-2區作為“橋頭堡”。韓世昌說道:“I-2區是項目年輕員工之間的第一次磨合,建好I-2區不僅能提振士氣,也為後續施工打下基礎。”
韓俊國以身作則,将辦公室搬到現場,在前線既“壓陣”又“沖鋒”。根據自身項目管理經驗,韓俊國在I-2區施工中推行清單化管理,從節點目标向源頭回溯,各部門預判施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統籌明确責任人和時間節點,再有針對性列出詳細工作清單。在黨員突擊隊的帶領下,從上司班子、部門負責人再到青年員工,每個人都參與到節點工作中。“每個部門乃至每個人的工作風格都不一樣,項目團隊齊上陣,既有利于打破條線間的壁壘,也能形成化零為整的工作風格和節奏。”韓俊國說。
2022年汛期,地連牆圍護結構雖已全部封閉,但是激增的長江水位給基坑降水帶來了極大壓力。由于基坑離長江較近,且汛期水位高于往年,水壓增大,基坑降水效果并不理想。剛開挖半個月,根據現場實際和方案的對比,項目團隊預測這樣下去必然會影響工期。韓俊國一邊牽頭解決問題,一邊将“兩面旗幟”帶到了項目技術攻關團隊中,鼓勵青年員工開展技術攻關。在項目總工程師張立軍的指導下,青年員工組成的QC小組從多個方面展開攻關,後經專家論證,最終通過“優化降水井布置及調整濾料材質及工藝”方法,搭配25千瓦的水泵混配,實作了預期的降水效果,并獲一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
為了彌補落下的進度,項目團隊集體進駐現場。“最忙的時候黨支部和團支部的‘三會一課’都是在現場開的。”韓世昌回憶道。由于施工現場離周邊高層建築近,控制沉降也是保證安全和品質的重要一環,在團隊的協調下,4名測量員兩班倒,在不耽誤現場施工放樣的前提下,将兩天一次的監控量測改為一天兩次,為施工提供更精确的資料支撐。
僅2022年,項目針對I-2區施工組織了25次教育訓練,讓一群沒有經驗的“新兵蛋子”逐漸成長為現場管理“老把式”,有3名90後晉升為項目部門負責人,2人成為企業專業條線主管,項目也獲得了江蘇省勞工先鋒号、南京市青年文明号等榮譽。I-2區主體結構封頂後,有5名員工向黨支部送出了入黨申請書。杜林海便是其中一員,他說:“我也要努力提升,争取早日為黨組織貢獻更多力量。”
如今,項目地下結構已于5月30日完成封頂,項目全面啟動地面輔道系統工程,為如期竣工打下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