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追憶A股往事:一代故事、一代牛熊

A股市場下跌至今,今天寫一篇真誠的聊天帖。

作為一個老基民,挖掘基對資本市場的觀察由來已久,說起來,大牛熊和小輪轉,周而複始也算經曆了好幾輪。

當屬這一輪記憶最新,也最難熬。兩年半來,一次次經曆下跌,一次次保衛關口,等來了政策、等來了戰略反攻,等不來一個流暢的牛市,等不來一個跟上指數的回血。

咱們基民的這兩年,在A股的反反複複中“滿紙辛酸淚”,挖掘基陪伴文章的閱讀數也跟随着市場變化和讀者心情起起伏伏。

今兒咱們再好好聊一聊~

01 追憶:A股往事

過去很多年間的曆史的Beta在這兩年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今年以來,從讨論周期的規律到讨論時代的轉身,話題越來越熱烈。

波峰低谷,總有各種故事來證明事情會更加極緻,有人會堅定認為這一次有所不同。這個時候,與其與當下的故事相辯駁,不如看看過去,穿越現象透視本質:

投資人在《周期、估值與人性》一書中寫道:

過去20年,我們見識了人性的貪婪和恐懼。2007年10月,人們都說黃金10年,10000點隻争朝夕;2008年10月,百年一遇的金融風暴使人們感到萬劫不複;2015年6月,人們興奮于網際網路改變人生,周期不再;2018年10月,人們擔心國際摩擦……其實一切都是人性,恐慌并不比狂熱更理性。

今日你感到恐慌,你覺得很多難解問題的答案仍在風中飄揚,我們往來處看:

2008年低迷的市場,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雷曼破産後,市場加速下跌,說有“末日之感”也不為過。當時很多投資者覺得很長一段時間内不會有牛市,“大蕭條”回歸,可在滬指1664點後,市場徘徊了不久後就進入了一波澎湃的小牛市,美股的表現更讓人意外。

2011-2012年,随着市場的下跌,投資者對中國經濟的增長模式産生質疑,地産和城投兩大信用載體發生深刻變化?30年的經濟繁榮就此結束?事後證明,此後國内經濟增速确實經曆了接連“下台階”,但就在2012年底,市場爆發了創業闆三年六倍的大牛市。

2015年下半年及2016年初,經過三輪暴跌,杠杆牛破滅,風靡一時的場外配資偃旗息鼓,出現聲音認為整個中國的金融體系都需要整頓。就在不少理性投資者已經做好準備先熬幾年低迷的市場時,豈不知那時就已是A股“核心資産”牛市的開始了。

在波峰低谷,各種宏大叙事似乎無法辯駁,但是牛熊轉換觀察下來之後,穿越現象透視本質,對于資本市場而言,周期、估值和人性是掩于其中的、三項不變的存在。

周期主要站在實體的角度,描述宏觀、行業和公司的景氣度變化;估值則将實體投射到二級市場,到底要付出多少注碼去表達我們對實體的評估;而人性在二級市場被無限放大,加劇了估值乃至景氣度的波動。

如果你認為,A股是一個新興市場,隻有趨勢,沒有估值,此處必須指摘。A股的趨勢确實較為極緻,但這種極緻的趨勢隻是讓鐘擺離中點更遠,并未阻止回歸的發生。不相信回歸,那麼終究會看不清趨勢。

一代人講一代人的故事,人們無法預知什麼時候走出危機,但最後的結局都是,危機過去了。

02 一代故事、一代牛熊

到了現在,環顧所身處的環境,“黃金閃耀着避險的光輝,國債承載着穩定的諾言,房地産映射着經濟的脈動”,目前的A股市場,上了一層“憂傷”的底色,又在講述當下的故事。

有人說:目前全市場都在等待房地産。

不等不承認,江山代有才人出,當國内經濟過去的重心地産不可避免地走進一個并不短暫的冬天裡,沒有多少人能穿過複雜的迷霧,堅定地指認出未來的樣子。

事實上,地産政策的效果本就可能存在時滞,而當下本就處于類似1998-2000年一樣的“新舊動能轉換期”。

但差別在于:

98-00年是從勞動密集型輕工業走向資本密集型重工業,當時的重工業與輕工業占比接近,這種新舊動能的轉換顯得相對順暢;

而我們今天所面臨的轉型,則是從傳統的重工業向技術密集型的高新産業(即新型生産力)邁進。

目前,代表傳統經濟的地産鍊在GDP中的占比仍高達23%,而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占比僅為13%。

新老經濟之間的體量存在較大差異,使得我們這一面臨的轉型環境更為複雜多變。

但悲觀的論調其實忽略了:

  • 過去十年,大陸高技術産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明顯高于整體;
  • 東盟、中東等地區成為有望作為外循環新增長點協同發力;
  • 中國的國際競争力更不止展現在“新三樣”,中國更是唯一擁有聯合國産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制造業細分行業中增加值位于全球前10份額的行業數量世界第一。

(來源:《新的希望——關于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的思考》,海通證券)

轉型所面對的新舊動能更替和經濟增長回落,必然會帶來風險釋放和利益再配置設定,這是一個消磨信心和耐心的過程。然而,風險也在醞釀機遇和變化,轉型是國家崛起的必經之路。

資本與時代同頻共振,回顧過往,金融市場的發展與變遷,同樣充滿了起起落落與新舊交疊,每一次股市持續的下跌,都會衍生不少宏大的擔心。

有些擔心是錯的,下跌會在錯誤逐漸證僞的情況下結束,有些宏大的擔心是對的,但下跌依然會結束,因為股市估值會提前消化長期的擔心,之後即使長期擔心依然存在,股市可能會在完全不同的利多邏輯演繹下結束調整,重新站上新的海平面。

“憂傷”底色的另一面,是作為新興市場的A股,制度完善中的陣痛。

不得不承認,我們的資本市場誕生于上世紀90年代,至今隻有30多年的時間,仍在處在“否定中形成新肯定”的過程,目前階段與已有100多年經驗建設的成熟市場有些不一樣。

目前市場的确處于漫長的磨底期,如同馮夢龍在《喻世明言》中所寫:反反複複隻是不愈。但這種過程,是A股走向成熟市場必須經曆的過程,走在培養良性市場環境這條“艱難而正确”的道路上,需要各方更多的耐心和信心。

無論如何我們都能感受到,目前監管層對于市場聲音足夠重視,利好量變終将漸近質變,随着由上而下的執行力優勢發揮,我們有理由期待未來市場将與當下不同,進入經濟與資本市場共振向上的良性循環,走向進一步的繁榮與成熟。

當下,身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年代,最大的收益大機率來自于客觀分析全球戰略格局變化、暫時忽略短期擾動,找到解決應對方案的能力。

03 走過之後、些許思考

每輪A股漫長季節的後期,資産配置的風潮都會從紙面走向田野。

複盤過去二十多年間大類資産的表現會發現,單獨持有一種資産會導緻風險過于集中,進而受到市場風險的較大沖擊:

追憶A股往事:一代故事、一代牛熊

(資料來源:Wind,截至2024.7)

例如:

隻持有美股,在2000年和2008年會遭遇超過30%的回撤

隻持有商品指數(例如CRB),在2008年後的低通脹時期長達5、6年無法獲得正收益

隻持有黃金,在全球經濟高增長的80-90年代幾乎沒有什麼太多收益。

(資料來源:Wind)

而傳統的資産配置組合,比如60/40股債配置,超過80%的風險集中于股票部分,是以在衰退期和滞漲期表現較差。

是以,一切的最後唯有回歸多元資産配置。多市場、多政策、多資産的配置方案成為控制回撤和絕對收益無法繞開的途徑,債券、黃金、紅利、海外都應該成為組合搭建的工具。

根據GMO的測算,多元資産配置獲得收益的有效性達到在目前,達到了過去35年來的高點。

除此之外,走到今天,我們應該更加了解,認知基金的基礎是了解風險和波動,對資金的使用周期有一個明确的比對,然後通過時間之功來熨平波動,獲得合理的回報。

高收益的産品往往對應着高風險,更大的波動可能意味着更多的投資機會,但想要抹平波動、賺取收益,自然也需要更長的等待時間,是以需要我們在入場之前就根據資金的使用期限來比對合适的産品。

而認知隻是投資的基礎、承受人性煎熬才是投資的主旨。認知周期進而利用周期,我們要學會的是延遲滿足,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在權益市場中更接近第一性原理的總是,用便宜的價格買好東西。

熬底季節就像大家在漫長的黑暗的隧道裡面前行,不知道隧道的盡頭在哪裡,但是當我們走出隧道看到光明那一刹那,就會發現路上天色正好,太陽正晴,希望總是掩于絕望中。

最後的最後,挖掘基分享《一如既往》中的一句話:

每隔幾年就會有人說市場已經失靈,因為市場中充斥着投機行為,或者價格已經脫離基本面。但實際上,市場一直如此。人們并沒有喪失理智,隻是在試探其他投資者能承受的極限。

這篇真誠的聊天帖就先到這裡,我們繼續互相陪伴,當代的牛熊故事講到今天,最後必然也會如昨往事,有個終章。

風險提示

本資料觀點僅供參考,不作為任何法律檔案,資料中的所有資訊或所表達意見不構成投資、法律、會計或稅務的最終操作建議,我公司不就資料中的内容對最終操作建議做出任何擔保。在任何情況下,本公司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資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緻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以上内容不構成個股推薦。基金的過往業績及其淨值高低并不預示其未來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并不構成對本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管理人不保證盈利,也不保證最低收益。投資人應當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額投資和零存整取等儲蓄方式的差別。定期定額投資是引導投資人進行長期投資、平均投資成本的一種簡單易行的投資方式。但是定期定額投資并不能規避基金投資所固有的風險,不能保證投資人獲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儲蓄的等效理财方式。市場有風險,入市須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