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扇子情 文/鐵五師王新明

扇子情 文/鐵五師王新明

扇子,3000年前就問世。聰明的祖先,就用竹子做成了竹扇。十分精巧的竹扇,在考古中被發現

我們最早接觸的是簡易“油紙扇”,五六寸長的竹片骨架上糊上油紙,外面緊扣兩塊大一點的竹片,底下用螺絲穿好,開合就十分靈便。扇子因為“扇”字與“善”諧音,人們對它情有獨鐘,有的還把精美的扇子送給自己的心上人。在沒有電風扇和空調的時代,夏天幾乎人手一扇,它給人們帶來柔和清涼的風,是人們清暑解熱不可缺少的夥伴。有一種蒲扇,它是用棕樹葉子做的,取材制作簡單,扇風量也就大些,還有鵝毛扇、搖扇、團扇等等,各有各的用途。舞台藝術上,那舞扇的動作,就是一種人物刻畫:“文胸”者,達貴官人也,他們搖扇,總喜歡把扇子貼在胸前;“武勝”者,搖扇用力,一甩即開,剛勁豪強;“媒腰”者,右手拿扇,不停地扇向左肩,口語不斷,一副媒婆相;“書呆”者,手持白紙扇,沒心沒相,輕搖紙扇,展現寒酸書生氣态。公園散步搖扇動作,可分兩類,一類輕搖慢扇,悠閑自得,大都是小姐婦女所為,一類用力猛扇,速快如飛,這大概是猛男的性格。

扇子情 文/鐵五師王新明

自從有了油紙扇,文人墨客的詩和畫家們的國畫就出現在扇子上。唐人項斯在《古扇》中說:“昨日裁成奪夏威,忽逢秋節便相違”。扇子上牡丹國色天香、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梅花歡笑漫天雪,雞、鳥、魚、蟲畫得栩栩如生,扇子不但給人們帶來清涼的風,還帶來美的藝術享受。我還記得兒時的扇子童謠:六月天氣熱,扇子借不得,自己要扇涼,要扇自己備。

扇子情 文/鐵五師王新明

搖扇也許叫“宮廷扇”,專供宮廷和富貴人家制作,丫鬟們拿着搖扇,站立一排,用溫柔動作,為達貴官人、财主老爺搖着扇,遞着茶,捶着腿,看起來很惬意。還有那“赤日炎炎似火燒,公子王孫把扇搖”的感歎,呼喊着窮人與富人的差别。

扇子情 文/鐵五師王新明

我最喜歡遊本昌老師表演的《濟公》,他手裡拿那把破蒲扇,跟随他走遍天下,揚善(扇)除惡,為民治病,時代傳頌。

扇子情 文/鐵五師王新明

《西遊記》裡的芭蕉扇給我留下終身難忘的印象。唐僧取經的路上遇上火焰山,無法通行,隻得借助芭蕉扇滅火而過。巧合的是,1974年,我們鐵道兵五師就在吐魯番火焰山下修鐵路。火焰山,其實是紅土山,因為吐魯番夏天的氣溫在零上37度到45度之間,火辣辣的太陽,烤得地下熱浪滾滾,在熱浪的照射下,紅土山呈現出像火焰一樣“奔騰”。吐魯番的葡萄直接挂在蜂窩土坯房裡,在高溫熱風的吹拂下,就成了葡萄幹。在這樣極度高溫下,我們部隊一把扇子都沒有,更不要說有電風扇。因為太熱,部隊隻好住在地窩子裡,因為太熱,戰士們臉上的皮,手上的皮脫了一層又一層,戰士們用精神、用生命克服了極度高溫。當時,戈壁沙灘杳無人煙,不可能買到扇子,當時如若有扇,至少也可為熱得要死的戰士們送去一點清涼,然而對扇子也隻能是奢望而已。

扇子情 文/鐵五師王新明

随着時代的進步,電風扇,空調的出現,扇子的使用量就相對減少。但早晚公園裡夕陽紅隊伍的扇子舞,還是蠻吸引眼球的,她們手持帶有綢子的花紙扇,在悠揚的歌曲聲中,翩翩起舞,扇子在她們手中開合自如,扇聲清脆悅耳,舞步整齊劃一。

扇子情 文/鐵五師王新明

每每看到這一幕,我對扇生情,但願收藏愛好者把天下,各種各樣的扇子收集齊全,留給後人觀賞。

(圖檔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編輯: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