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工被騷擾這事,能不能有人管管啊!
最近有學生讀者在背景和我們吐槽:班裡同學有不少人做暑期兼職,錢還沒賺到,先遭到了性騷擾。
進廠打工遇到工友動手動腳。
進店搖奶茶被店長的黃腔圍繞。
誰也沒想到,他們進入社會的第一課,是如何在騷擾中自保。
是以今天咱們就來聊聊:
有暑假工的地方,為何成了流氓們的狩獵場。
“如果女生出去做短工,要麼說自己已婚有娃,要麼就說男友是警察。”
“臉一定要臭,讓别人覺得你看起來就不好惹。”
這是很多已經入職的暑假工給後來人的建議。
一個靠譜的經驗之談背後,往往有着離譜的現實經曆。
你還真别信,騷擾從找工作那一刻就已經開始。
公司在面試前問婚戀情況是為了評估風險。
招暑假工問人家有沒有對象是為了友善自己脫單。
這種事情還不算最冒犯,有人上來就談包養,沒财力還硬裝。
還沒入職的就算幸運,等真正上班以後才到了最刺激的開盲盒階段。
看起來穩重和藹的前輩,私下裡就有可能是油膩大叔,在語言上占盡便宜,緻力于三百六度無死角的把惡心進行到底。
上學的時候被表白:真的是因為有魅力。
打工以後被表白:我也罪不至此吧。
他們拿捏學生們對同僚、上司不易設防的心理,以為叫幾句寶貝,說一個有事找你商量,年輕的女孩就能立馬上當。
得不到回應的他們還會瞬間破防,把錯歸到别人身上。
像電子廠,機械廠這種男女比例失衡的地方,單身男性很多,他們工作穩定後,最大的任務是找個老婆。
于是剛剛進入社會的暑假工成了他們擇偶的首選。
他們的戰術是看到女孩就認識,被拒絕了就換下一個。
有人進廠第一天,剛加了男同僚的微信沒幾分鐘就被發小作文表白。
都說真誠才是必殺技,但這招兒真不能用在剛認識三個小時的關系裡。
有些大哥至死是少年,把殺馬特時期的求愛戲碼延續到了2024年。
他們自認為用了浪漫的方式,想象着一次大膽求愛就能把無知的女孩哄騙。
卻不知自己已經暴露了沒有文化的短闆。
不亂棍打死所有想要脫單的男性。
追求愛情是每個人的權利,但如果聊幾句就扯到了性經曆,那你就是抱着不健康的目的。
《婦女權益保障法》修訂草案中明确表示:具有性含義、性暗示的言語表達,就已經到達了性騷擾的程度。
單身男的追求還不是最可怕的存在,已婚男的開屏才是離譜她媽給離譜開門。
有經驗的暑假工表示:給自己定一個已婚已育的人設也不能百分百杜絕騷擾發生。
有的男的知道你有家庭他更興奮了。
既能做工作搭子還能做床搭子,恨不得直接把人往出租屋裡拽。
你一旦明确拒絕,沒過幾天圍繞你的黃謠就開始在廠内亂竄。
有人可能會覺得:沒有完美的受害人,蒼蠅不叮無縫的蛋。
還真不是,有的男的好像得了桃花癫,以為你眨眨眼就是對他放電。
一次匆匆地擦肩而過,都能被他腦補成一部《美女同僚愛上我》。
一惦記就惦記了一個星期。
即使你不給他聊騷的機會,他們自己也會創造機會。
先是通過開啟性話題來“試探”你,你的不拒絕,在他們眼裡就等于同意。
我有一個學妹學的是食品品質與安全專業,學校組織去工廠學習。
她的直屬上司天天給她洗腦,對話内容全都是“你上大學也沒有用,不如嫁給我。”“我當工廠上司工資高,誰跟了我誰享福。”
年輕人都喜歡把窮字挂在嘴邊。
是以不少年紀大的單身漢想和年輕女孩處對象,統一畫餅的說辭就是“我的錢都給你花”。
當被拒絕以後,他們就換個思路不經意間露富,以為女孩們因為錢回心轉意。
學妹告訴我,即使對方真的大方年輕的女孩們也要保持警惕。
不少單身久的男的都會花錢買性。
在這群人眼裡,花錢隻是為了解決需求而已,隻不過要在女同僚面前包裝自己的目的。
“他們把女孩的感情當作戰利品,互相炫耀自己的戰績。”
對于這些空虛的,在婚戀市場上不吃香的男人來說。
得到年輕女孩的感情讓他們更加自信,雖然他們本身就很自信。
打暑假工不僅是被騷擾的重災區。
也是維權的空白地。
因為是短期工作,有的人覺得這些女孩們除了騷擾沒必要深交。
而在老闆的層面,也沒人願意因為你的舉報而失去一個正式員工,最大的處分無非是調職離崗。
即使這樣,很多暑假工被騷擾後也會産生“已經算是不幸中的萬幸”的想法,因為他們起碼可以盡快脫身。
很多人面對騷擾并不是直面去回擊,因為得罪一個團體需要權衡利弊。
再找一份工作不容易,面對輿論的壓力更難。
而且你一旦反抗就很容易會陷入群體的評判體系裡。
“我隻是對你表達好感而已,你太敏感了吧”
“他就是不會追女孩,太着急用錯了方法。”
上野千鶴子曾談論到性騷擾時說過:「有時候受到懲罰的,就是加害者的遲鈍。」
加害者意識不到,他們眼中的“這點兒小事”,卻對受害者造成了嚴重的傷害。
甚至是他們意識到了對方的反感,得到了明确的拒絕,也依然選擇了無視。
别人對他的禮貌委婉拒絕,成了他們繼續騷擾的理由。
對别人表達好感,被拒絕後惱羞成怒破防的事情在生活中也時有發生。
在職場上,對方利用權力打擊報複;
在生活裡,對方以所掌握的資訊進行威脅。
這也導緻我們陷入了一個怪圈,騷擾事件時有發生,但我們卻不能更有效地保護自己。
為了避免更大的傷害,我們隻能容忍别人的小惡。
不光是女性,不少男性也在經曆着同樣的事情。
性騷擾本身并無性别之分,任何性别的人都可能成為受害者。
當追求已經違背了對方的意願,那騷擾就是事實存在。
它不是難以抑制的愛,而是給别人造成傷害的軟暴力。
有意思的是,在找素材的過程中,我發現所有關于暑假工被騷擾的文章裡面,基本上都在勸退。
“大家最好還是不要暑假出去打工了,真的很亂。”
“不要随便給陌生人發表情包,不然對方會誤以為你可以開玩笑。”
我知道多數人的的出發點是好的,這樣可以讓自己避免傷害。
可長期以往地這樣下去,當我們舉步維艱,避無可避的時候,又該如何去應對。
我們必須明确,批判的焦點應該始終對準加害者,而非受害者。
即使這是他們的無意識行為。
我們必須知道,追求和騷擾的差別,是行為目的和對方感受。
這無關年齡和性别。
比起規勸一方如何保護自己,更應該規訓另一方不要傷害别人。
“我的禮貌,不是你騷擾我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