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楊常而去”——張學良殺楊宇霆、常蔭槐之緣由

1929年1月10日,東北軍政領袖張學良在奉天(今沈陽)府邸内親自下令處決了曾與其父張作霖共事多年的楊宇霆和常蔭槐。這一震驚中外的"楊常而去"事件,不僅揭示了張學良鞏固權力的決心,更反映了當時東北複雜的政治局勢。從張作霖遇刺到張學良繼位,再到楊常二人的倒台,這段跌宕起伏的曆史充滿了權力鬥争、個人恩怨和時代變革的影子。究竟是什麼原因導緻這對曾經的盟友反目成仇?張學良為何要采取如此激烈的手段?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東北地區風雲變幻,政治局勢複雜多變。張作霖作為東北軍閥的代表人物,長期掌控着這片廣袤土地的軍政大權。他麾下聚集了一批能人幹将,其中楊宇霆和常蔭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楊宇霆出身遼甯法庫,畢業于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步科第八期。他憑借自身的才能和能力,很快得到了張作霖的賞識和重用。在張作霖的勢力範圍内,楊宇霆逐漸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權力日漸膨脹。

與楊宇霆不同,常蔭槐是土生土長的奉天人。他畢業于奉天法政專門學校法律系,起初在黑龍江省任職。後來,他成為許蘭洲的參謀長,并在第一次奉直之戰中嶄露頭角。

1928年6月4日,一場突如其來的爆炸改變了東北的政治格局。張作霖在皇姑屯遭遇日本人的暗殺,身受重傷不治身亡。這一事件不僅震驚了整個中國,也為東北的權力更替拉開了序幕。

張作霖的長子張學良繼承了父親的位置,成為了東北的新任軍政領袖。然而,年輕的張學良面臨着巨大的挑戰。他不僅要應對日本軍閥的壓力,還要在内部樹立自己的威信。

在這個關鍵時刻,楊宇霆和常蔭槐的态度顯得尤為重要。他們作為張作霖時代的重臣,掌握着大量的資源和人脈。張學良能否順利接班,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兩位老臣的支援。

然而,事情的發展并不如人意。楊宇霆雖然表面上支援張學良繼位,但實際上對這個年輕的繼承人頗有微詞。他常常在人前人後稱張學良為"阿鬥",暗示張學良能力不足。

這種輕視和不滿,逐漸演變成了公開的對抗。在一次推選東北軍政領袖的會議上,楊宇霆公然表示自己隻知"奉公守法",暗示他并不完全認同張學良的上司。

與此同時,常蔭槐也在暗中擴張自己的勢力。他擔任了東北交通委員會委員長、中東鐵路督辦和黑龍江省長等重要職務。在黑龍江,常蔭槐與當地軍務督辦萬福麟産生了嚴重的沖突。

常蔭槐不僅擴充了山林隊的規模,還向奉天兵工廠洽購槍械,甚至傳出了向捷克購買軍火的消息。這些行為引起了張學良的警惕和不滿。

随着時間的推移,張學良、楊宇霆和常蔭槐之間的沖突愈發尖銳。張學良逐漸意識到,如果不能控制住這兩位老臣,他的統治地位将會受到嚴重威脅。

張學良繼位後,東北政壇風雲突變,各方勢力蠢蠢欲動。楊宇霆作為老資格的重臣,本應成為少帥的得力助手,但事實卻大相徑庭。

“楊常而去”——張學良殺楊宇霆、常蔭槐之緣由

兩人之間的沖突由來已久,早在郭松齡兵谏時就已經達到頂點。郭松齡是張作霖的部下,卻因不滿張的獨斷專行而發動兵變。在這場危機中,楊宇霆和張學良站在了對立面。

楊宇霆主張武力鎮壓,認為必須嚴懲叛逆以儆效尤。張學良則傾向于和平解決,希望能夠挽救這位父親的老部下。這場争執不僅暴露了兩人在處理問題上的分歧,更埋下了日後沖突激化的種子。

張作霖遇害後,楊宇霆的态度更加耐人尋味。1928年6月6日,張學良微服來到灤州,與正在視察部隊的楊宇霆進行了一次密談。據張學良後來透露,他曾表示願意将奉天交給楊宇霆管理。

然而,楊宇霆的回應卻令人意外。他傲慢地表示:"我可以跟你的父親,但不能跟你作事,我們之間看法做法都不一緻。"這番話無疑刺痛了年輕的張學良,也為兩人日後的對抗埋下了伏筆。

盡管如此,楊宇霆在公開場合仍然表現出對張學良的支援。在推選東北軍政領袖時,他發表了一份通電,表示願意追随"漢帥"(張學良字漢卿)。但細心的人們不難發現,楊的措辭中暗含着對自身地位的強調。

張學良上任後,楊宇霆雖然沒有獲得新的職務,但仍然保留了總參議和奉天兵工廠督辦的重要職位。這使得楊在軍政和經濟方面都握有重權,成為張學良不得不重視的一股力量。

楊宇霆在财政上的要求尤其令張學良頭疼。他延續了張作霖時代的做法,動辄向财政廳索要大筆資金。奉天财政廳長張振鹫常常因無法滿足楊的要求而遭到責罵,這種情況引起了張學良的不滿。

1928年,張宗昌在灤州被國民革命軍擊潰後,欲退往關外。張學良派遣楊宇霆率兵迎擊,以阻止張宗昌入關。在出兵前,楊宇霆曾問張學良如何處置被俘的張宗昌,這個問題讓張學良陷入了兩難。

最終,在袁金铠的建議下,張學良同意殺掉張宗昌。然而,楊宇霆在抓獲張宗昌後,卻放走了他。楊還向張宗昌透露說是張學良下令要殺他,這一舉動無疑是在挑撥張學良與張宗昌的關系。

張學良醞釀易幟時,楊宇霆的行為更加令人生疑。當時,關内各方勢力紛紛派代表前往沈陽争取奉系支援。楊宇霆在會見這些代表時,公然表示他才是關外事務的決策者,而張學良不過是個"小孩子"。

這種言行嚴重損害了張學良的威信。在一次公開集會上,張學良得知劉興等人已經與楊宇霆會面卻沒有來見他,頓時感到不快。當他質問楊宇霆時,楊竟然坦然回答:"是的,我們可以分開來做,你走中央路線,我和地方派系聯絡。"

這番話無疑是對張學良權威的公然挑戰。當張學良反問如果中央失敗怎麼辦時,楊宇霆竟無言以對。這一幕清晰地展現了兩人之間日益加深的裂痕。

随着時間推移,張學良與楊宇霆的沖突愈發公開化。楊宇霆的言行不僅影響了東北内部的政治格局,也給張學良在全國範圍内的談判和決策帶來了困擾。

1929年的東北,政局風雲變幻,一場看似平常的壽宴卻成了導火索,徹底點燃了張學良與楊宇霆、常蔭槐之間的沖突。這場風波,源于楊宇霆母親的八十大壽。

按照東北的傳統,楊宇霆理應邀請張學良參加這場重要的家宴。然而,楊宇霆卻反其道而行之,不僅沒有邀請張學良,還刻意将宴會時間定在張學良外出期間。這一舉動,無疑是對張學良權威的公然挑釁。

消息傳到張學良耳中,他怒不可遏。在東北的政治文化中,這種行為無異于公開宣戰。張學良當即決定,要給楊宇霆一個深刻的教訓。

“楊常而去”——張學良殺楊宇霆、常蔭槐之緣由

就在楊宇霆母親壽宴的當天,張學良突然傳回奉天。他召集了一批軍政要員,在自己的府邸舉辦了一場盛大的宴會。這場宴會的規模和排場,遠遠超過了楊宇霆家中的壽宴。

張學良的這一舉動,可謂是釜底抽薪。原本應該出席楊宇霆母親壽宴的衆多官員,紛紛改道前往張學良的府邸。楊宇霆精心準備的壽宴,頓時門可羅雀。

這場"壽宴之争",不僅打擊了楊宇霆的威望,也讓東北的政界人士看清了形勢。張學良用實際行動證明,他才是東北真正的主人。

與此同時,常蔭槐在黑龍江的所作所為,也引起了張學良的高度警惕。常蔭槐擔任黑龍江省長後,大肆擴充自己的勢力。他不僅擴大了山林隊的規模,還暗中向奉天兵工廠購買大量武器。

更令人震驚的是,常蔭槐甚至試圖繞過張學良,直接與捷克斯洛伐克進行軍火交易。這種行為,無疑觸犯了張學良的底線。

常蔭槐的野心不止于此。他在黑龍江省内大搞個人崇拜,到處張貼自己的畫像。街頭巷尾,常蔭槐的形象無處不在。這種做法,讓人不禁聯想到獨裁者的作風。

更為嚴重的是,常蔭槐與黑龍江軍務督辦萬福麟之間的沖突日益激化。兩人為了争奪黑龍江的實際控制權,幾乎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

這種局面,不僅威脅到了黑龍江的穩定,也給張學良的統治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如果任由常蔭槐繼續發展下去,黑龍江可能會成為一個獨立的王國。

就在張學良為如何處置楊宇霆和常蔭槐而苦惱時,這兩位老臣又給了他一記重拳。他們聯手提出要設立東北鐵路督辦公署,并且要求由楊宇霆擔任督辦。

這個提議表面上是為了加強對東北鐵路的管理,實則是在進一步削弱張學良的權力。如果這個提議得以實施,楊宇霆将掌控東北的交通命脈,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地位。

面對這種情況,張學良陷入了兩難境地。如果同意設立督辦公署,無疑會削弱自己的權力;如果拒絕,又可能激化沖突,引發更大的危機。

正當張學良躊躇不決之際,楊宇霆和常蔭槐的行為越發肆無忌憚。他們公開抨擊張學良的政策,甚至暗中聯絡其他勢力,試圖組建反對張學良的聯盟。

這種局面,讓張學良意識到不能再繼續忍讓下去了。如果不采取果斷行動,他的統治地位可能會被徹底動搖。

于是,張學良開始秘密籌劃一場大行動。他召集了自己的心腹,開始研究如何一舉鏟除楊宇霆和常蔭槐這兩大障礙。

在這個過程中,張學良表現出了超乎尋常的冷靜和決斷。他深知,這次行動不僅關系到他個人的命運,更關系到整個東北的未來。

1929年10月,東北的政治舞台上演着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戲。張學良,這位年輕的少帥,終于下定決心要徹底解決楊宇霆和常蔭槐這兩個心腹大患。

“楊常而去”——張學良殺楊宇霆、常蔭槐之緣由

張學良的行動可謂是雷厲風行。他先是派遣心腹張廷樞前往北平,向蔣介石通報了即将采取的行動。這一舉動,既是為了尋求中央的支援,也是為了防止事後可能出現的政治麻煩。

與此同時,張學良還秘密召集了一批忠于自己的軍官,開始部署抓捕行動。他們制定了一個周密的計劃,準備在一天之内同時拿下楊宇霆和常蔭槐。

10月11日,這個計劃終于付諸實施。當天上午,張學良以商議軍務為由,邀請楊宇霆來到自己的府邸。楊宇霆絲毫沒有察覺到危險,欣然赴約。

就在楊宇霆進入張學良的書房後,早已埋伏好的警衛立即将其控制。楊宇霆當場被繳械,連反抗的機會都沒有。整個過程幹淨利落,沒有引起任何騷動。

與此同時,張學良派出的另一支隊伍也在行動。他們直奔常蔭槐的住處,将正在家中的常蔭槐逮捕。常蔭槐雖然平日裡警惕性很高,但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行動,也隻能束手就擒。

兩位曾經叱咤風雲的大員,就這樣在同一天内落入了張學良的掌控之中。這一天,注定要載入東北政壇的史冊。

消息很快傳遍了整個奉天城。街頭巷尾,人們紛紛議論這突如其來的變故。有人驚訝,有人歡呼,更多的人則在猜測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張學良并沒有就此停手。他立即召開了一次高層會議,宣布了對楊宇霆和常蔭槐的處置決定。兩人被剝奪了所有職務,并被軟禁起來。

這個決定無疑是一記重拳,徹底粉碎了楊宇霆和常蔭槐的政治勢力。他們的支援者也紛紛噤聲,生怕被牽連其中。

但張學良知道,僅僅逮捕兩人是不夠的。他還需要對整個東北的政治格局進行重塑。于是,一系列的人事調整随之展開。

“楊常而去”——張學良殺楊宇霆、常蔭槐之緣由

張學良任命了一批自己的親信,填補了楊宇霆和常蔭槐留下的權力真空。這些新任命的官員,大多是年輕有為、對張學良忠心耿耿的人。

在黑龍江,張學良派人接管了常蔭槐的山林隊,并将其改編為正規部隊。這支部隊原本是常蔭槐的私人武裝,現在成了張學良手中的一張新牌。

與此同時,張學良還下令徹查楊宇霆和常蔭槐的财産。調查結果令人震驚:兩人在任職期間,竟然積累了巨額财富。這些非法所得被全部沒收,充入國庫。

這一系列的行動,不僅鞏固了張學良的統治地位,也赢得了群眾的支援。人們紛紛稱贊張學良的果斷和魄力,認為他終于展現出了一個領袖應有的樣子。

然而,事情并沒有就此結束。楊宇霆和常蔭槐的支援者雖然暫時噤聲,但并未完全屈服。他們開始暗中串聯,試圖尋找機會反擊。

張學良對此早有防範。他加強了情報工作,密切監視着各方動向。任何可疑的舉動,都會立即被發現和制止。

在這種高壓态勢下,東北的政局逐漸穩定下來。張學良的威信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們開始相信,這位年輕的少帥确實有能力駕馭這片複雜的土地。

但是,張學良并沒有被勝利沖昏頭腦。他深知,要真正掌控東北,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國内外的局勢都在急劇變化,他必須時刻保持警惕。

就這樣,張學良開始了他真正意義上的獨立統治。這次行動,不僅鏟除了兩個政敵,更标志着他徹底擺脫了父輩的陰影,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東北之主。

曆史将會證明,這次行動是張學良政治生涯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它不僅改變了東北的政治格局,也為後來的種種大事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