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鳳凰網《旅途》欄目釋出的紀錄短片《83歲核彈科學家與53歲精神障礙女兒的日常》引發了廣泛關注。
這部短片揭示了一位83歲核武功勳的晚年生活中,那種深深的無奈與殘酷。
通過鏡頭,我們看到了魏世傑這一偉大人物在面對家庭困境時的艱難掙紮,感受到了一個父親在其一生功績背後,不為人知的痛楚。
01 魏世傑的窘境
魏世傑,這個名字在中國核武器研發史上熠熠生輝。他參與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的研制,還主持了多項重要科研項目,成就斐然。
可盡管他在科技領域取得了無數榮譽,家庭生活卻與這些輝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魏老的家庭曾讓人豔羨,但現實卻在他的晚年中讓這份光鮮背後,顯露出深深的無奈。
1970年,魏世傑與陳位英結婚,育有一子一女,本應享受天倫之樂的年紀,卻因孩子的健康問題以及妻子的精神失常,家庭逐漸陷入困境。
魏剛智力發育遲緩,女兒海燕則被确診為偏執型精神分裂症。更雪上加霜的是,妻子陳位英也在晚年因長年操勞和精神壓力而精神失常。
在紀錄片中,我們看到魏老在照顧這兩個特殊的孩子時,幾乎把自己的一生精力都傾注其中。
海燕的另一人格“老神”時常影響她的行為,甚至自殺未遂:自殺過兩次,一次跳海,一次吞了100片安眠藥。
起初魏剛隻是患有智力毛病,還能做到基本的生活自理,可後來因為飯量很大,愛喝飲料,患上了糖尿病,身邊就離不得人看護了。
魏世傑不僅要面對自己身體的老化,更要忍受照顧兩個成年但精神和智力狀況都堪憂的孩子所帶來的身心負擔。
02 魏世傑的愛與無奈
紀錄片中的一幕讓人感到震撼:魏老詢問兒子魏剛,自己離世後,誰來照顧他。
魏剛的回答讓人心酸:不在了還得我自己想辦法找飯吃。
中國有句老話: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魏世傑作為父親,已經盡力為孩子們的未來做出安排:指定了監護人,購買了醫療和養老保險,還留下了名下的房産。
魏老為了在自己離世後,能夠讓兒女擁有一個相對安穩的生活,安排好了物質保障。這份深沉的父愛在面對無助的孩子時,卻顯得如此微不足道。
盡管他為孩子們的未來做出了最周全的安排,但在實際生活中,孩子們的特殊需求和他自身的無力感卻讓這些安排顯得不夠完善。
魏世傑的父愛如海,但在生活的困境面前,他的努力似乎顯得蒼白無力。他所做的一切努力和安排,都無法真正消除他内心的擔憂與不安。
魏世傑不僅要面對自己晚年的身體衰老,還要承受看着自己孩子過着如同嬰孩般的生活帶來的痛苦。
03 照顧與被照顧的逆轉
一個小衆的電影《媽媽》中,85歲的母親竟突然開始鍛煉,劈腿、劈叉、甚至和壯漢動手打架,而這背後的原因令人淚目。
65歲的女兒帶老母親去醫院體檢,結果是母親患有常見的老年疑心病,而自己卻被查出患有阿茲海默病。
她為了不拖累母親,隻能把她送進養老院。她去辦手續的時候,母親就一個人坐在養老院的椅子上,不停地張望,生怕女兒會丢下她離開。
可女兒卻不顧母親的意願,強行把母親丢在了養老院,她卻千方百計地要從養老院出來,她就像個被抛棄的孩子,女兒無奈之下隻能告訴她自己患病的事實。
母親得知真相的那一刻陷入了深深的自責中,所有的無能為力,都湧上心頭。母親說:“真希望這個病是我得的,我的腦子不需要記那麼多東西。”
從那天起,母親再次擔起照顧女兒的重任,她的病越來越嚴重。有時候連醬油和醋都分不清,睡覺的時候因為害怕要握着螺絲刀才能安心。
母親怕女兒傷着自己,小心地從她手裡把螺絲刀拿走,沒想到卻吵醒了女兒,她沖着母親大喊質問“你是誰?”顯然,她的病情已經嚴重到忘了母親的樣子。
母親開始努力鍛煉身體,盡可能讓自己活得久一些,照顧生病的女兒。為了給女兒開門,她會毫不猶豫地砸碎玻璃,年邁的身體,爬過滿是玻璃碎片的窗台。
女兒在超市被人指着叫小偷的時候,母親也會沖上前,不惜和壯漢動手去護住女兒。就像電影中所說的:每個媽媽都是一頭母狼,保護幼崽是天性。
即使母親發着高燒,卻遲遲不肯睡去。因為女兒現在已經穿不好衣服,母親要細細地幫她穿好,注意到女兒光着腳亂跑,她還會拖着病重的身體下床給她穿上鞋襪。
面對病痛和衰老,母親變回了曾經的母親,女兒做回了兒時的女兒,她們努力生活,一起用愛來對抗遺忘。
寫在最後
魏世傑和85歲母親的故事告訴我們,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但在面對現實的困境時,它的極限和脆弱也顯而易見。
魏世傑的家庭困境不僅僅是個體的悲劇,它折射出的是一個更為廣泛的社會問題:當病患兒女的父母年邁時,他們該如何繼續生活?
更為殘酷的是,許多普通家庭為病患子女治病就已經走到家财散盡的地步,更别提為子女日後的物質生活提供保障。
如托爾斯泰所說:“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當家庭的每一個細胞都面臨挑戰時,我們應當以更多的關愛和責任心,來幫助這些家庭渡過難關,讓每一個家庭成員都能在愛與支援中找到安甯和希望。
#長文創作激勵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