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多年持續深入推進智慧城市建設以及多項新技術的加速賦能,大陸正積極打造智慧城市“更新版”。從建設各類獨立的“點狀”資訊化系統,到各部門依據管理職能提供“條線”數字化應用和服務,再到逐漸探索推進跨部門、跨業務、跨系統的“面上”內建應用,大陸智慧城市建設在各地探索實踐中實作了快速發展。
記者通過采訪調研了解到,資料、AI、5G等智慧城市建設的基礎要素,正通過技術融合發展和多元應用場景落地,賦予大陸城市更多“智慧”。
在株洲國際會展中心,觀衆們在了解北鬥技術在智慧城市中的應用。資料照片
多要素賦予智慧城市建設新動能
近年來,大陸智慧城市建設投資規模不斷擴大。據IDC預測,2023年,中國智慧城市ICT(資訊和通訊技術)市場投資規模超過8700億元,到2027年中國智慧城市ICT市場投資規模将超過1.1萬億元。大陸各地積極開展智慧城市實踐探索。
《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明确,打通數字基礎設施大動脈。這為城市治理數字轉型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工信部資料顯示,截至今年5月底,大陸累計建成5G基站達383.7萬座,占全球5G基站總數超六成,網際網路應用範圍不斷擴大,IPv6的資源供給豐富,算力基礎設施規模達到世界前列。
這些新型基礎要素的全方位布局以及新技術的融入,為大陸城市治理和智慧城市建設提供了新動能。
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院長餘曉晖表示,5G已滲透到大陸大部分國民經濟和行業領域中以提升生産效率。“預測大陸将進一步放大5G對經濟社會各領域的賦能作用,5G與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結合還将成長出新的增長曲線。”
随時随地支援網絡問答、實時處理大量環保資料、預測各時段交通流量……從大陸城市建設的關鍵應用場景來看,大模型具備快速精準識别、邏輯推演及預測判斷等技術優勢,已融入城市基層治理、公共安全、交通管理等各領域應用。
中國電信研究院戰略發展研究所進階分析師陳鳳仙表示,以大模型為基礎打造的服務熱線平台顯著提升了群衆咨詢服務的及時性,大大縮短了線上排隊時間,服務效率提高了30%。
“北鬥+5G融合”正成為目前智慧城市建設的新熱點,低空經濟被視為智慧城市“新基建”。
北京數字政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霍文虎表示,以商業衛星、無人機系統為代表的“北鬥+低空城市治理”産業,将城市治理形态拓展至三維立體層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場景。他舉例,公司建構的城市低空服務平台以空天地一體化城市北鬥時空資訊作為底座,将空天地一體化傳感器整合并進行城市全區域資料采集,作為巡查資訊推給城市各管理部門,比如暴露的垃圾、渣土,違法建築,河道污染等。
中國科學院院士周成虎認為,未來城市将以北鬥為核心,在低空領域布局低空無人機網絡,建構綜合營運體系,通過數字空間場景對真實實體空間進行管理。
物聯網裝置達59萬個以上,擁有覆寫城市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數字檔案”,道路資訊全天候實時采集,實作裝有車載裝置的車輛與道路系統的互聯……如今,雄安新區智慧城市建設落地應用場景豐富。科技部物聯網與智慧城市專項雄安項目組負責人胡靜介紹,雄安新區打造的全域覆寫的數字化辨別體系,實作了整個新區感覺裝置的統一接入、集中管理、遠端調控和資料共享,建構的城市資訊管理中樞打破了資料邊界、實作不同領域資料和資訊的全面整合,形成了地上雄安、地下雄安和雲上雄安“三座城”。
華高控股集團執行總裁龔哲說,“我們要建構智慧城市的智能體,由它主動感覺、發現、思考,并輔助管理者做出決策,形成智慧治理的閉環。”
多位業内專家認為,大陸城市數字化轉型發展已跨過電子化、資料化階段,目前已進入全域智能化階段。以人工智能大模型為例,其已成為推進城市治理理念、手段和模式創新的關鍵技術,且正深刻改變城市治理範式,推動城市治理走向精細化、智能化。
觀衆參觀松下“未來智慧城市”沙盤。資料照片
多因素“桎梏”智慧城市發展
在新技術、新應用疊加更新的背景下,大陸智慧城市建設步伐加快, 但依然面臨不少挑戰。
資料共享難,資料孤島現象依然存在。北京物聯網智能技術應用協會會長、國家資訊中心特聘教授李莉表示,目前資料共享管道不暢的問題越來越突出,成為智慧城市建設的“資料桎梏”。
龔哲認為,“資料孤島”會導緻“業務孤島”。過去十幾年的智慧城市建設側重建立城市運作智慧中心,但真正遇到重大應急安全事故時,城市易陷入半癱瘓狀态,問題的核心是沒有真正以資料為中心打通各部門的業務,沒有形成統一上司、統一指揮的業務協同體系。
尚未形成統一的技術标準和規範也給智慧城市建設帶來諸多不确定性。李莉認為,智慧城市涉及多領域、多技術,沒有統一的技術标準和規範,導緻不同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采用的技術和産品缺乏互操作性,給城市間的合作與經驗共享帶來困難。
多元共建的協同性也有待提升。多位業内專家表示,目前大陸新型智慧城市仍以政府牽頭建設為主,尚未形成政府、企業、公衆多元主體共建共治的局面,這既增加了各級政府的财政壓力,也限制了企業技術優勢的發揮,同時造成群衆體驗感不足等問題。
此外,資料安全也存在隐患。智慧城市建設離不開資料中心建設和開發利用。李莉表示,大陸資訊安全保障尚不成熟、核心技術研發能力不足,安全經驗的匮乏和安全系統的漏洞,也将增加智慧城市運作和管理的脆弱性,甚至對國家資訊安全構成威脅。
北京交通大學博士生導師任爽表示,目前主要面臨的資料安全風險包括資料洩露、資料篡改、資料污染、資料丢失等,這導緻部分企業因自身伺服器資料隐憂而不敢放手幹。
奇安信集團董事長齊向東表示,網絡安全是城市的生命線。目前城市基礎能源,交通、政務、醫療等公共服務,都與數字技術相融合,這意味着與傳統城市相比,智慧城市的脆弱點衆多。“城市資料流通得越頻繁,對資訊安全的依賴程度就越高。一旦遭到網絡攻擊,将導緻城市非正常運轉等多種問題出現。”
多元度發力加快智慧城市發展
業内普遍認為,未來智慧城市和城市治理方式将走向主動發現、人機協同的服務模式,通過新技術的創新疊代,産生更多發展可能性。對于如何加快邁向智慧未來的步伐,多位業内專家建議,應從資料等基礎要素安全流通、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适數化制度創新等多元度加大投入,為智慧城市建設開啟更多“綠燈”。
首先,打通資料壁壘,真正實作資料順暢流通。龔哲認為,新型智慧城市架構體系中要重新建構資料要素場景應用,城市各管理部門在未來場景應用中使用共同的業務中台,以確定資料真正實作部門間的流動互動,進而推動城市智慧化應用。
多位受訪業内專家表示,資料流通共享需要有可信的流通體系,需要建設資料可信空間、“資料安全屋”等基礎設施,同時建構政府之間資料可信可控的流通方式。相關技術措施和基礎設施要符合可信可控要求。任爽認為,應提高政府、企業等各機關資料安全風險識别能力,建構一套全方位的評估體系以保證不同形态資料的安全性、可靠性。
其次,探索适數化制度,加強城市營運運維創新。任爽表示,适數化制度包括公共資料管理、授權營運的法規政策等各方面制度,幫助城市資料,尤其公共資料完全實作正常營運。“過去全國各地緻力于搭建數字化、智能化系統和裝置,但缺乏可持續營運模式。未來智慧城市建設的資料要素貫穿城市治理全鍊條,以及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服務運作的全周期,應搭建城市數字資源營運體系,探索城市營運運維的模式創新。”
同時,還應發揮城市智慧系統的整體性和協同性。多位業内專家表示,智慧城市系統涉及資料融合開發、資料溝通利用、技術架構改造、管理流程優化等工作。過去智慧城市建設主要側重于建立獨立系統以實作局部數字化,目前進入全面建設階段,智慧城市建設應更加注重跨部門、跨業務、跨系統等融合發展,再往後發展則需要不斷拓展智慧城市深度、廣度,推進一體化協同發展。(記者 陽娜 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