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人靠衣裝”,穿什麼樣的衣服,就會給人留下什麼樣的印象。換一個角度來看,也就是人們都穿着同樣的衣服,那麼人與人之間就很難看出差異。
不過,這樣的說法也并不完全正确,因為學校的孩子雖說都身穿同樣的校服,但仍舊會有一些不同。
班主任:就算是穿着一樣的校服,也能一眼看出家境的差距
我的一個朋友在國小任班主任,閑暇時光聊天的時候,我無意間提到孩子們都穿校服這件事:“學生們都穿着校服,你能認出來誰是誰嗎?”當然,我知道他肯定能認出來,我之是以這麼說,隻是一個調侃罷了。
“何止能夠認出來,我還能看出他們的家境”,朋友笑着說道。
對于班主任能夠認清每個學生,這一點我毫不懷疑,但是從一堆穿着同樣校服的孩子身上,看出孩子的家境,我就有點不信了:“你當你會看相呢?”我繼續調侃道。
“真不是說笑,你覺得孩子們穿着校服都一樣,但是在我看來,卻是有很多的不同,而從這些不同的細節中,完全能夠判斷出孩子的家境如何。”
朋友說得有模有樣,看起來并不是在跟我說笑。
随後,還給我指出了3個最經典的細節問題:
第一個:相貌特征
“孩子們雖說穿的都是一樣的校服,但是長相不一樣”朋友說。
“那肯定啊”,我白了朋友一眼。
“我說的不僅僅是外貌,而是一些相貌細節問題。”
家境好的孩子,其生活環境也相對更好一些,并且家長們擁有更強的經濟實力、時間、精力來進行個人的健康保養,是以往往家境好的孩子,其皮膚特征都是比較優質的,比如說相對更白皙一些,皮膚更細一些,這些都是因為優質的生活條件而導緻的。
而那些家境一般的孩子,不僅經濟狀況比較一般,無暇在個人保養方面投入太多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并且他們對于個人保養的注重程度也會比較弱一些,用一個比較極端的比喻就是“飯都吃不上了,還談什麼保養”。
當然,并不是說家境一般的吃不上飯,隻不過是說他們會将自己的注重點放在其他地方,而不是個人保養上。
是以,一般家境好的孩子往往膚質等外貌特征都會更優秀一些,而家境一般的孩子,往往會相對中庸一些,或許會很幹淨,但能夠一眼看出平時是不注重保養的。
第二個:個人用品
“孩子們雖說在學校都穿着同樣的校服,但是要知道,孩子還有文具用品、個人用品等物件,從這些方面也能夠看出孩子的家境好壞。”身為班主任,觀察确實細膩。
孩子身上穿的,除了校服之外,還有鞋子,如果近視了,那麼還有眼鏡,而一些女生,還會帶上一些發夾之類的飾品。
另外,孩子在學習的時候,使用的文具也是各不相同的,家境好的孩子使用的一般都是比較昂貴的大牌文具,甚至是定制文具,而家境一般的孩子,往往使用的就是普通文具。
而這些東西都能夠很直覺地反映出孩子的家境如何,畢竟隻要經濟條件能夠跟得上,父母自然會讓孩子用最好的文具。
是以,如果你發現一個孩子穿着價值不菲的鞋子,用着不常見的文具,那麼他的家境一般都不會差。
而那些無論是文具,還是裝束都非常普通的孩子,往往家境都是比較一般的。
第三個:性格習慣
“家境好壞,對于孩子的性格習慣也有關鍵影響,是以孩子的性格習慣也能夠很直接地反映出家境問題。”
朋友似乎胸有成竹,而我也沒有了任何反駁的念頭,畢竟他說得都很有道理。
孩子出生之後,就會受到生活環境的影響,長期在某種生活環境中生活,長期接觸某些物品,長期采用某種行為方式等,都會讓孩子形成一種自己獨有的性格習慣。
比如孩子班裡有一名同學小明,他的家境就很好,而他的表現也是明顯能夠看出與普通人的差異,他更加地理性、沉穩、大氣。
因為他的父母就是這樣,并且家裡不缺乏物質條件,這樣的環境造就了他這樣的性格和一些日常習慣。
但是,班裡另一個孩子小斌,可就不一樣了,往好了說是機靈,往壞了說是調皮搗蛋,但有時候又自卑怯懦,這其實也和他的家境有關。
他的家境不好,父母外出打工沒時間陪他,家裡的經濟條件也很有限,在經濟空虛、精神空虛的情況下,造就了小斌的這種性格習慣。
和朋友聊着聊着,我就開始陷入了沉思,“你說一個孩子的家境,會影響他以後的成就嗎?”
我的話外之意,其實就是“如果家境不行,是不是孩子以後很難有出息。”
朋友身為老師,自然明白我的意思,我原本以為他會像我一樣感慨孩子成長道路上,家境不好所造成的影響,但是他卻告訴我:“影響肯定是有的,但家境和孩子的成就并不一定成正比。”
也就是說,家境好的孩子,未必會越發展越好,家境一般的孩子,也未必就不會成功。
孩子将來的成就如何,關鍵還要看家長的教育
家境越好,能夠帶給孩子的各種生活資源、學習資源等就越多,是以很多人都覺得家境好的孩子都會有出息,家境不好的孩子都會沒出息。但事實上,孩子的發展和家長的教育有着更直接的關系。
1)家長是否了解孩子不同階段的發育特點
作為一名合格的家長,最起碼要知道孩子在不同階段的發育特點,因為隻有知道了孩子的發育特點,我們才能夠去正确地養育和教育孩子。
比如說,新生兒出生之後的前幾個月,是不建議給孩子喂水的,如果經常給孩子喂水,就可能會導緻水中毒。這件事,并不會因為孩子的家境好不好而發生改變,無論是家境好的家庭,還是家境不好的家庭,如果家長給新生兒喂水,都是可能會導緻新生兒水中毒的。
又比如,孩子到了7~10個月的時候,應該學習爬行了,但是有些家長錯誤地認為爬行隻不過是孩子學走路之前的一個不必要的過程罷了。
是以,有些家長就不引導孩子進行爬行練習,還有的家長直接給孩子買了學步車讓孩子開始學走路等等。如果家長這樣做,那麼孩子以後将會面臨很多可能無法挽回的問題。
比如因為不會爬行而導緻的感統失調,因為過早使用學步車導緻的腿部發育異常等等。
是以,無論家境好壞,想要養好孩子,就需要知道孩子的發育特點,并抓住這些時期。
2)家長是否能夠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
家長是不是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比如在舊時代,多實行“棍棒教育”,俗話說“棍棒之下出孝子”嘛。
不過,随着時代的發展,人們逐漸發現這種教育理念的弊端是很大的,可能會嚴重地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是以,現在很多人逐漸喜歡“鼓勵教育”,以積極的方式來促進孩子的良性成長,維護孩子的身體和心理健康。
是以,無論家境好壞,家長的教育理念是決定孩子能否變得優秀的關鍵。
3)家長是否能夠實施正确的教育手段
家長在平時教育孩子的時候,還需要做出正确的教育手段。
有些家長,雖說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但是卻不知道如何去進行實施,有時候使用了錯誤的、孩子無法接受的教育手段後,孩子就可能會受到負面的影響。
比如家長本意上是教育孩子節儉,但是卻采用了錯誤的教育手段“哭窮”,結果導緻孩子過分地吝啬,沒辦法達到真正的節儉狀态,而是産生了“隻要不花錢就行”的錯誤思維。
又比如家長本意上是教育孩子“反霸淩”不受欺負,結果孩子在接受了家長的教育之後,成為了“霸淩者”等等。
其實,這些都是因為家長的不當教育方式導緻的。
而想要貫徹正确的教育手段,家長最需要做的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審視教育手段的可接受性,親身去感受一下,自己接受到自己的教育手段之後,會不會向着自己預想的方向去思考、去發展。
是以,家長一定要注意自己教育手段的可接受性和效果方向。
結語
很多孩子在學習成績不好的時候,都會覺得是“家境”導緻的,甚至有些家長也有同樣的想法,覺得自己的孩子“沒出息”就是自己給不了孩子一個優渥的家境導緻的。
但其實,這些想法都是錯誤的,一個孩子到底以後有沒有出息,源于他接受了什麼教育,家長有沒有給他帶來正确的三觀、充分的支援與尊重等等。
【互動話題】:對于穿一樣的校服看出家境的差距這件事你怎麼看?
(本文圖檔均來源于網絡,侵權立删)
#頭條首發大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