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醫大師任繼學:辨治頸椎病經驗

國醫大師任繼學:辨治頸椎病經驗
國醫大師任繼學:辨治頸椎病經驗

▲任繼學 國醫大師(1926-2010)

任繼學,首屆國醫大師,曾任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主任醫師,著名中醫内科急症學專家,中醫急診學的開拓者。任繼學治療疑難雜病每每精審詳辨,治病求本,任繼學對諸多誤診為冠心病的頸椎病患者追本溯源,辨證治療取得了較好療效。現介紹如下,以飨同仁。

診病求因 詳辨病機

任繼學在多年臨床實踐中發現,許多患者因頸肩、上肢麻酸、疼痛,伴有胸悶氣短、心悸、眩暈、惡心等症,被誤診為冠心病、心絞痛,而心電圖并無明顯改變。任繼學以為,頸椎病(西醫稱為頸肩綜合征)輕重不同,脈證多異,病象更雜,故稱為“病”欠妥,應稱之“頸椎證”為宜,認為該病多由強力負重或房勞過度傷腎所緻。因腎主骨生髓,腎傷精虛導緻髓虧而不能充于骨,緻骨質失養而發生病變。又因風寒之邪侵入機體,流滞于經脈,痰毒内生,氣機不利,緻督脈失養,氣血瘀阻,引發項背強直、頭痛、眩暈、惡心、上肢麻木甚至猝倒等症,故治療當以滋補肝腎,舒經活絡,化瘀利痰為主。

辨證論治 用藥精當

➤ 益精填髓 治病求本 基于以上認識,任繼學強調“督脈生病治在骨上”,而“骨乃髓之府,髓者骨之充”,故益精填髓為治療根本。《素問·逆調論》記載:“腎者水也,而生于骨,腎不生,則髓不能滿,故寒甚至骨也。”由此可見,補腎即可益精髓,任繼學在治療頸椎病時常選用補腎益精的鹿角膠、龜甲膠、豬脊髓、枸杞子、鹿筋、狗脊、杜仲等以補肝腎,強筋骨。

➤ 活絡化瘀 舒筋通絡 頸椎病患者輕則頸肩酸痛不适,重則肢體乏力,麻木不仁,甚則發生癱瘓,中醫學認為“不通則痛”,該病多因風寒濕之邪乘虛侵入體内,浸淫于關節、筋脈、肌腠之間,使經氣閉滞不通,生瘀生痰而緻頸肩酸痛麻木不舒。任繼學在治療中常選用山螃蟹、骨碎補、土鼈蟲、蜣螂、川芎、沒藥、澤蘭,以活血逐瘀、通絡化結。《滇南本草》曰:“山螃蟹強壯筋骨,并能橫行絡分。”《本草經疏》曰其“鹹走血而軟堅,故能解結散血。”任繼學謂其能“和骨化瘀”。經絡瘀久則生濕生痰,因而任繼學常在化瘀之中兼用化痰之品,如半夏、砂仁等;若手臂麻木者加桑枝、片姜黃;肢麻手脹者加絡石藤、防己;脊背酸痛者加狗脊、杜仲炭、穿山龍;頭痛脹悶者加穿山甲珠、石楠藤。

國醫大師任繼學:辨治頸椎病經驗

▲防己

➤ 标本兼顧 辨證施治 任繼學在治療頸椎證時,強調辨證論治,并将該證分之為五。

1、頸項強急證。見頸項強幾幾,伴有頭痛、肩臂、手疼痛,甚則疼痛難忍,頸肌拘急,手尖部脹麻,面色微黃而青,舌質淡紅,苔薄白或白膩,脈浮弦或弦緊。治宜疏經和絡,解急止痛。選用增損葛根東加減,其中重用骨碎補,以補腎、活血、止痛。《藥性論》雲:“主骨中毒氣,風血疼痛,五勞六極,口手不收,上熱下冷。”《本草正》曰:“療骨中邪毒,風熱疼痛。”配合川芎、蘇木活血通絡、祛瘀止痛。葛根、羌活、僵蠶、白芍、伸筋草、穿山龍祛風解肌,舒筋活絡,緩急止痛。

2、督神痹阻證。頸兩側疼痛,并牽引肩、臂、前臂、手及胸背疼痛,甚則麻木,手指涼冷,手掌肌無力或萎縮。伴有納呆、腹脹、舌質紅、苔白,脈多沉弦而緊。治宜益腎通絡,舒筋解急。任繼學自拟益腎通督飲。方藥:鹿角霜、川芎、白芍、骨碎補、蜣螂、甘草、土鼈蟲、沒藥、老鶴筋。蜣螂、土鼈蟲、老鶴筋破血逐瘀、通絡止痛。《長沙藥解》記載:“蜣螂善破瘕,能開燥。”《本草通玄》雲:“土鼈蟲破一切血積、跌打重傷、接骨。”《滇南本草》雲:“老鶴筋治筋骨疼痛,痰火痿軟,手足筋攣,麻木。”一般用量10~15g。若手麻木者加桑枝、片姜黃;頭痛者加蔓荊子、白芷;身畏寒、肢冷者加附子、炮姜。

3、髓腦瘀阻證。肌肉弛緩乏力或肌肉攣急,甚則一側或雙側癱瘓,不知痛癢,伴心煩失眠,小便淋漓、筋惕肉run(目+閏,繁體為瞤),甚或二便失禁,或便秘,舌質紅赤、少苔,脈多虛濡或虛弦。治宜補腎益髓,活絡化瘀。選用增損滋陰補髓湯。方藥:酒炙生地黃、龜甲膠、鹿角膠、伸筋草、土鼈蟲、當歸、鹿筋、枸杞子、砂仁、卷闆、豬骨髓等。此方重用龜甲膠、鹿角膠、鹿筋、枸杞子、豬骨髓以補腎益髓,并選用當歸補血養血,活絡化瘀。

4、上虛下瘀證。頭目不清,發作性眩暈,甚則暈厥,兩耳或一耳堵塞感,重則耳聾,伴惡心、嘔吐、步态不穩。舌紅或淡紅、苔薄白,脈弦滑。此證多為精髓不足,督脈失養,而表現出上虛之證,如頭暈、耳鳴、耳聾,甚則昏厥等,而導緻腦髓上虛之證的根源,在于頸椎骨質增生病變而緻氣、血、津液運作失調,經脈瘀滞。故治宜通脈導滞,化瘀暢絡。任繼學自拟骨碎補湯。方藥:骨碎補、葛根、川芎、天麻、土鼈蟲、生蒲黃、山螃蟹、赤芍、白蒺藜、半夏、澤蘭等。方中天麻、白蒺藜配伍諸活血化瘀之品,以舒筋活絡,緩解痹阻。山螃蟹散瘀通絡、和骨散結,并配以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痰散結,使氣血運作無阻,髓海充盈自如。

5、心神受損證。頭暈痛,頭項部胸部疼痛、憋悶氣短,心悸不甯,肢冷、肢麻脹痛,面額及兩顴紅,舌淡紅尖嫩赤、苔薄白,脈沉結或促代。此證因督脈瘀滞較重,緻使腦髓虧損心神受擾。治宜安神通經,選用通脈安神湯。藥用:當歸、川芎、骨碎補、山螃蟹、紅花、生龍齒、土鼈蟲、煅磁石、赤芍、紫石英等。若心悸不安,煩而少眠者加酒黃連、肉桂;肢麻脹痛加防己、血竭粉(沖);肢厥冷者加附子、幹姜、蔥白。本方側重于重鎮潛陽、安神甯心,選用生龍齒、煅磁石、紫石英等與活血化瘀、舒筋通絡之藥相配,共奏安神通經,化瘀舒筋之功。

➤ 輔以外治 藥專力宏 任繼學治療頸椎病,特别主張内外兼治,注重外用藥局部的濕敷及敷貼,使藥物直達病所增強其療效。常選用的濕敷藥物有:獨活、秦艽、防風、艾葉、透骨草、劉寄奴、烏梢蛇、膽南星、赤芍、骨碎補、土鼈蟲、桂枝、豬苓、澤瀉等,水煎後用紗布浸汁敷于項部,每日2~3次,每次30分鐘,适用于氣血瘀滞型頸椎病。自制舒筋散:三七、川芎、血竭、乳香、姜黃、沒藥、杜仲、天麻、白芷、花椒、麝香、烏梢蛇、骨碎補等,除麝香外,其它共為細末用米醋調成糊狀,攤于紗布上,将麝香搽在上面,敷于患處。幹後可将藥粉再用醋調成糊狀再用,每劑藥可用3~5次,15次為1個療程,适用于各型頸椎病。

典型醫案

王某,男,時年43歲。2002年5月10日因項後麻木1年餘而就診。患者由于長期伏案工作,近1年來自覺項後麻木,強硬不舒,頭部昏沉,周身無力,胸悶氣短,右手指麻,偶有耳鳴,寐差多夢,舌淡紅、苔薄白膩,脈沉弦滑。頸椎雙斜位X線片示:第四、五頸椎骨質增生,椎間孔變小。

診斷:(上虛下瘀型)頸椎病。

治則:通脈導滞。

方藥:山螃蟹15g,西洋參10g,蕲蛇15g,骨碎補15g,川芎15g,土鼈蟲10g,天麻15g,葛根15g,雞血藤15g,荷葉15g,茯苓15g。取藥8服。每服煎取600ml,每次服300ml,每日2次,早晚飯後服。

外用舒筋散,用米醋将藥粉調成糊狀,敷于患處,每日2次。

用藥2周後,症狀消失,半年後追訪,未見複發。

鄭重申明:

由于每個人的體質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藥和劑量僅适用于本案病人當時的病情。未經中醫辨證診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處方和劑量。廣大讀者如有需要,應前往正規醫院診治,以免贻誤病情。■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内容選自《中國中醫藥報》2023年1月11日第五版,景瑛、王中男 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任喜堯 吉林省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