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南泉抗日革命學校:烽火歲月中的希望之光

南泉,這個甯靜的村落,曾是抗日戰争時期革命的火種燃燒之地。因其承載的特殊使命和英勇事迹而熠熠生輝。南泉抗日革命學校,便是這樣一處閃耀着光輝的所在。

南泉抗日革命學校:烽火歲月中的希望之光
南泉抗日革命學校:烽火歲月中的希望之光

那是抗日戰争的艱難歲月,硝煙彌漫,烽火連天。為了在人民群衆中深深紮根,為了洞悉日本鬼子在大姥山一帶的一舉一動,新四軍在銅陵市郊區銅山鎮南泉村梧桐嶺腳下,創辦了一所意義非凡的國小。

這所國小,簡單得近乎簡陋。僅有一個大廳,沒有精美的課本,全部的教具不過是一塊黑闆、一把粉筆和一個鈴铛。然而,就是這簡單的配置,卻奏響了知識與希望的樂章。每當清脆的鈴铛響起,周圍的人們便從四面八方彙聚而來。他們不論年齡大小,不論身份高低,懷着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未來的期盼,擠在這個不大的空間裡。看到哪裡有空地,先生就在黑闆上寫下文字,耐心地教導着每一個人認字。

當時的教書先生黃中華,來自池州唐田一帶,是一位英勇無畏的地下黨上司。他肩負着雙重使命,白天,他是循循善誘的老師,用粉筆在黑闆上書寫着文明與進步;夜晚,他化身成無畏的情報戰士,從民工中搜集日本鬼子在山上的動向,為日後的抗日戰争取得勝利提供許多有價值的情報。在那個黑暗的時期,他在群衆中大力宣揚共産黨的理想信念,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人們前行的道路。

南泉抗日革命學校:烽火歲月中的希望之光

南泉村,曾經隸屬吳田鄉,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是繁華之地,也是安慶通往徽州的重要古徽道之一。村前的大姥山,成為日本鬼子的盤踞之地。他們在山上駐守,強迫山下的民工為他們送糧食、做苦力。山上那一座座冰冷的碉堡,居高臨下,易守難攻,給人們帶來了無盡的恐懼和痛苦。而與大姥山相距約10華裡的馬家嶺山上,國民黨軍隊駐守在此,常常與日軍展開激烈的正面交火。

當時的新四軍,力量還相對薄弱,條件異常艱苦,尚不具備與日軍正面交鋒的實力。于是,黃中華被派到了南泉村村口的這所學校,以教書為名,秘密從事着地下工作。他的教誨,不僅僅是文字和知識,更是共産黨的理想信念。在他的影響下,許多人深受感召,紛紛投身新四軍,新四軍的革命隊伍不斷發展壯大,為抗日戰争的勝利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南泉村的第一位中共黨員吳暖貴,就是在這所學校的影響下,光榮地加入了黨組織。

南泉抗日革命學校:烽火歲月中的希望之光

時光流轉,歲月變遷。抗美援朝戰争勝利後,這所學校分給了一位抗美援朝戰士吳潤和居住,直至他離世。如今,銅陵市銅山鎮南泉嶺上吳村莊已被批為中國第五批傳統村落,而這所為抗日戰争作出傑出貢獻的學校,也被列入其中,成為當地珍貴的愛國主義教育點,受到精心的保護。

這所學校雖無高大的校舍,卻有着深厚的革命情懷和崇高的曆史使命。當我們站在這所學校的遺址前,仿佛還能聽到那清脆的鈴铛聲,還能看到黃中華先生在黑闆上奮筆疾書的身影,還能感受到當年人們追求知識和自由的熾熱之心。它見證了那段血與火的曆史,也見證了無數英勇無畏的人們為了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所付出的一切。

南泉抗日革命學校:烽火歲月中的希望之光

如今,這所學校雖然已經荒廢,但它所承載的曆史和文化價值卻是無法估量的。它見證了抗日戰争時期的艱苦歲月,見證了新四軍的英勇奮鬥,更見證了中國人民的堅強和勇敢。讓我們銘記這段曆史,銘記這所學校所承載的希望與力量,讓愛國主義的精神永遠傳承下去,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激勵我們為實作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而不懈努力。

如今,銅山鎮南泉嶺上的吳村已被準許為中國第五批傳統村落。而這所曾為抗日戰争作出貢獻的南泉抗日革命學校也被列為當地的愛國主義教育點,受到了保護。每當人們來到這裡,都會被這裡的曆史和文化所感染,被這裡的人民所感動。我們不僅要緬懷曆史,更要珍惜現在,為建設更加美好的未來而努力。

南泉抗日革命學校:烽火歲月中的希望之光

END

作者:吳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