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民:走過七十年,兵團文化的先進性日益凸顯

大民:走過七十年,兵團文化的先進性日益凸顯

2024年是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成立70周年。去年以來,筆者連續帶領文化潤疆志願服務團到新疆生産建設兵團開展“文化潤疆”活動,豪情萬丈地去了,卻一次比一次心虛了:兵團文化其實很先進,兵團工作各方面都走在了前邊,堅持了該堅持的,發展了該發展的,避開了不必要的摸石頭操作。兵團應該組建自己的先進經驗宣講團,到祖國各地走一走。

有必要跟讀者朋友一起腦補一下曆史知識。

1952年2月,毛澤東主席釋出部隊整編指令:“你們現在可以把戰鬥的武器儲存起來,拿起生産建設的武器。當祖國有事需要召喚你們的時候,我将指令你們重新拿起戰鬥的武器,捍衛祖國。”新中國成立之後,新疆地區的解放軍完成清剿國民黨和地方非法武裝力量殘餘之後,面臨着如何安置的問題。很快,中共中央作出屯墾戍邊的戰略決策,1954年10月7日,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正式成立,中共中央、毛主席指令新疆的10.5萬駐軍官兵,連同家屬在内共17.5萬人集體就地轉業,組成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此後,兵團又不斷補充轉業官兵,以及來自河南、湖北、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地的10萬支邊知青,組成以軍事化的建制從事生産建設的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兵團。到2004年10月,兵團已發展成為擁有14個農業師、局,174個農牧團、場,5000多家企業,250多萬人的中國最大的農工商經濟聯合體。這是新疆生産建設兵團一師1960年初進入塔裡木盆地開墾荒蕪的戈壁灘。

大民:走過七十年,兵團文化的先進性日益凸顯

毫無疑問,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的成立是新中國第一代上司集體的傑出創造,兩個結合的成功案例,是建立在制度理論道路文化四個自信基礎上的壯舉。

在新疆地區采取半軍事化管理由來已久,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就設定西域都護府(公元前60年),行使中央政權對這個區域的直接管轄,唐朝時期加強了管理,設定北庭西庭南庭都護府,後來更有左宗棠擡棺下新疆、三五九旅屯墾戍邊、湘女魯妹支援新疆的壯美往事。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央政府一直十分重視新疆的繁榮發展。尤其是最近十幾年來,中央兩次召開新疆工作座談會,先後于2010年5月17日、2014年5月28日在北京召開,讓全國人民始終把目光、熱情和希望,一起投向這片廣袤的西部,投向面積占國土六分之一的大美新疆。可以說,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的成立并良好運作,是中國共産黨上司中國人民把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也與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偉大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對新疆地方和生産建設兵團的工作是通盤考慮的。兵團有兵團的優勢和不足,地方也有地方的不足和優勢,同一塊熱土,如何各自充分發揮潛力又能在必要的時刻互相幫助支援,是有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的。2022年、2023年連續出台具體措施推動中國文聯下屬團體會員機關開展文化潤疆工作。2018年,中國民協深挖兵團曆史文化資源,結合現實需要,力排衆議,在兵團七師挂牌成立“中國軍墾文化之鄉”。2023年,中國民協在兵團文聯挂牌成立“文化潤疆工作站”。文化潤疆工作正在走上制度化、規範化和常态化的新征程上。

大民:走過七十年,兵團文化的先進性日益凸顯

兵團精神是中國共産黨精神譜系當中的重要一環。習近平總書記把兵團精神定義為“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熱愛祖國是兵團精神的核心,是兵團人的信念和行為準則。兵團人有自己的精神血脈:“生在井岡山,長在南泥灣,跨越千萬裡,紮根在天山。”戰争結束之後,十萬大軍遵照黨中央的戰略部署,放下武器,拿起鋤頭,在千裡戈壁灘上開始了另一場戰鬥。每次來到兵團聽到兵團“湘女魯妹”的故事,都深深震撼着我們。一位歌唱藝術家,幾十年追求真愛而不得,聽了八千湘女下天山的故事,看了展覽館裡一張張青春的燦爛的笑臉,感動得哭了。她說:原來這也是愛情,把小我融彙進穩疆戍邊的偉大事業中,把真愛奉獻給紮根邊疆的工農子弟,睡地窩子,喝鹽堿水,與男兵做同樣的工作,也能感到幸福,獲得快樂。

開拓進取是兵團精神的内在要求。兵團工作本身就是開拓進取的結果,是驚天動地的偉大創造。新中國成立之後,兵團人繼續把開拓進取的精神作為各項事業的靈魂。新中國最早的大型鋼鐵廠——八一鋼鐵廠,最早的大油田——克拉瑪依油田,都是兵團人的傑作。2024年6月22日,我來到兵團七師,正好新聞聯播報道了麥蓋提縣有史以來第一次收割冬小麥的新聞。鹽堿灘上種出小麥,堪稱亘古奇聞。這是兵團人創造的人間奇迹。這讓我想起2023年6月14日,在新疆生産建設兵團三師圖木舒克市的紅旗農場,我見到了大漠深處的海水養殖場。

大漠深處可以搞海水養殖,簡直匪夷所思,但千真萬确,親眼目睹。這個農場是1958年成立的。這裡的地貌主要是丘陵和鹽堿地。成立60多年來,幾代兵團職工一直戰天鬥地、改天換地,想把萬裡鹽堿地改造成豐産農田。但是事倍功半,效果不佳。三師下屬十幾個團級機關,這個農場的經濟效益是墊底的。2020年,塔裡木大學的人事幹部鐘淩風來這裡當了政委,經過反複調查研究科學論證,一緻認為真正改變紅旗農場的落後面貌,必須改變思路,尋找新法。這裡億萬年前是汪洋大海,經過劇烈的地殼運動,變成了如今的鹽堿地。在農場區域内有上百平方公裡的鹽堿地,還有噴湧而出的山泉。這裡的山泉是鹹水的,仿佛地下藏着一個巨大的海洋。鐘淩風說,既然這裡曾經是大海,我們就讓它重新做回大海。搞海水養殖,一定比種植糧食作物效益更好。

大民:走過七十年,兵團文化的先進性日益凸顯

這個思路有點像大禹治水的故事。變堵為疏,煥然一新。與其與大自然對抗,不如巧妙利用大自然的規律,順水推舟,水到渠成。經過試驗,海水養殖果然獲得了成功。原來避之唯恐不遠的海水山泉,現在成了寶貝,被疏導到經過疏浚的窪地,做成人造海洋。為了避免冬季嚴寒把人造海洋凍透,他們建造了巨大的溫室大棚,在大棚裡四季恒溫,用超大号的魚缸進行海水養殖。自動調溫,自動供氧,自動投喂餌料。一個大棚9個大魚缸,一年即可回本。這裡在大陸的最核心是距離海洋最遠的内陸。之前吃海鮮必須空運,海鮮的價格一半以上是運輸費。如今在本地就可以吃到海鮮,價格優勢十分明顯。

紅旗農場的海水養殖獲得了成功,很快被複制到新疆的其他條件相似的地方。這裡本來是距離海洋最遠的内陸,如今卻因為海水養殖成為全球關注的熱點。

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始終把文化建設放在重要位置來布局和考量。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民間文藝家協會成立于2005年3月,并不算成立較早的協會。但是短短18年時間以來,在兵團文聯黨組和協會、師團文化宣傳部門的上司下,已經發展各級會員367多人,其中中國民協會員147多人,在繁榮軍墾民間文藝創作、挖掘兵團文化資源、培養文藝人才、發揮文化潤疆凝聚力量、共建多民族團結合作美好家園等方面,做出了積極努力。兵團文化秉承二千年來中華屯墾文化的血脈,彙聚西域文化、中原文化、遊牧文化、農耕文化、軍隊文化和新疆各民族優秀文化之精華,在交流互鑒、融會貫通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軍墾文化形态。這是一個極具價值的文化寶庫,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軍墾文化,是兵團文化建設的重要抓手和光榮使命。

大民:走過七十年,兵團文化的先進性日益凸顯

總體來說,以兵團精神為核心的兵團文化是黨上司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文化的新典範。融合了傳統文化、革命文化、改革開放的文化,她的底色是紅色的,她是在無數革命先烈染紅的熱土上成長起來的紅色文化寶庫。兵團走過七十年,兵團文化的先進性日益凸顯,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堅持黨的上司,保留軍墾特色。兵團文化始終是在黨上司下的紅色文化,是在革命戰争年代血與火的考驗中積累下來的經驗彙總。這支隊伍是從井岡山一路走來的,一路厲兵秣馬枕戈待旦,既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實踐者、參與者,也是身體力行在實踐中不斷豐富發展紅色文化内涵的當事人。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改革開放的大潮洶湧蔓延,兵團不少人也遇到過各種困惑和迷惘。但是他們快速走出了迷惘和彷徨,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号召下找回了底氣和信心。前些年新疆地方出現了一些問題,根源就是放松了黨的上司,“疆獨”暴恐勢力快速發展,給地方的人民生活和經濟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困擾。有人發現,所有的暴恐活動都避開了兵團所在地。兵團内部沒有他們的土壤,也沒有他們的生存空間,更不會給他們作奸犯科的機會。因為在這“師市一體”的神奇地帶,信仰的力量始終沒有減弱。

第二,堅持集體經濟,追求共同富裕。兵團文化是從團隊作戰、集體合作的實踐中提煉出來的。沒有集體經濟和團隊合作,就沒有兵團的一切。他們沒有照搬内地所謂的聯産承包責任制,也沒有拆分出售集體資産,把真正的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堅持到底。在大規模的農場生産中,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的快速實作,新技術的研發,新産業的培育,根本不是一家一戶小打小鬧的小作坊小企業主能夠做到的。實踐證明,他們避開了東南沿海地區的資本主義私有經濟過度泛濫的死胡同,走出了一條社會主義特色的康莊大道,并獲得了巨大成功。

大民:走過七十年,兵團文化的先進性日益凸顯

第三,奉獻精神依然值得提倡,利益驅動不是萬能的。在西方文化大舉引進的這些年,中國人天下為公、先人後己、舍利取義等等傳統美德遭受了侵蝕。拜金拜物和極端個人主義甚嚣塵上,影響了一代代年輕人。但是在兵團,時時處處都能感受到場團職工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幾代人過去了,他們“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無私奉獻是兵團精神的底色,别人把奉獻當作努力追求的精神境界,兵團人把無私奉獻化作文化基因,成為日常生活。這裡的戍邊人、巡邊人、打冰人,這裡的胡楊精神、老兵精神,無不閃耀着共産主義的思想光芒。

第四,兵團是先進文化的高地,先進文化引領、溫潤着一代代兵團人。這裡有文化的浸潤,也有政策的引導。各項文化事業蓬勃發展,如前所述,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和兵團文聯民協在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所做的一切,都是與兵團的曆史文化雙向奔赴、互相成全的結果。兵團文化是包容文化,兼收并蓄,尊重特色。來自祖國各地的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地方文化的承載者傳承人。這裡河南人帶來的豫劇,豫劇團常年演出頗受歡迎。這裡有各少數民族的歌舞表演,民族融合首先在文化上異體同構。這裡還獨創了“雜話劇”,用各地方言表演舞台劇,成為兵團一大亮點。這裡的剪紙藝術逐漸形成了兵團特色,成為中國優秀民間剪紙藝術的“兵團流派”,讓人耳目一新。在内地文化團隊到新疆生産建設兵團開展工作,被兵團文化感動了感染了,受到了精神的鼓舞,是出乎意料又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很值得思考。

大民:走過七十年,兵團文化的先進性日益凸顯

總之,紅色基因代代傳承,兵團文化很領先。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兵團正在成為全國各地青年一代向往的熱土。到新疆兵團和新疆地方求職創業,正在成為一個潮流。一個崗位有數百個上千個報考角逐的莘莘學子,不再是内地和東南沿海地區所獨有。随着中央對新疆的各種一對一對口支援和政策扶持、資金扶持、人才扶持,技術扶持,兵團正在進入一個嶄新的新時代。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進階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修訂稿,作者授權首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