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續拍:一場提前确定的翻車?

作者:光明網

作者: 張曉雪

在今年國内上映的電影《唐人街探3》(簡稱《唐唐3》)并沒有意外地獲得高票房。根據貓眼釋出的資料,《唐唐3》總票房已達45.19億元,遠超《唐唐》系列前兩部8.23億元和33.97億元。不過,與前兩部電影相比,《唐頓莊園3》在票房上創下新高,但影片的口碑卻持續下滑。在豆瓣評分方面,《唐人街探案》于2015年上映,評分為7.7,2018年上映的《唐唐2》評分為6.6,2021年上映的《唐頓莊園3》評分為5.6。

還有很多。1986年版《西遊》獲得9.6分的高分,2000年版《西遊記》(續)得8.8分,2008年版《突破關東》得9.2分,2009年《突破莞東》(中)得7.0分,而2013年的《絕命毒師》得6.2分,2016年《歡樂頌》得7.4分,"其次是2017年"歡樂頌"的5.4。

事實上,原版影視劇極好口碑,續集翻拍,是影視創作中的常态。續集很差,但總有人在拍戲,就像一個預先确定的翻拍。

繼續拍攝,戴着鐐铐跳舞

但在續集發揮作用的地方,原版系列基本上在故事創新、演員表演、拍攝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為同類型影視作品的經典之作。是以,對于經典續集來說,一開始肯定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還要受到經典光環的影響,成為束縛的舞蹈,面臨巨大的挑戰。

首先,故事情節的附屬物成為續集的第一個枷鎖。影視作品之是以吸引觀衆,往往在于故事内容首先吸引人。主思想清晰,内涵完整,情節起起伏伏,是一部好的影視作品應該有的基本條件。在這方面,似乎沒有什麼比繼續寫經典更容易實作的了。以2000年版的"西部遊記"(續集)為例。1986年版的《西遊記》從猴王的一生拍攝到老師四個人獲得真相,整個作品結構完備,觀衆非常熟悉和喜愛。但受當年條件的限制,有一些經典故事沒有拍出來,讓觀衆後悔不已。2000年版的《西遊記》(續集)也是彌補這種遺憾的一種方式。但是,續集的故事與之前的1986年全職制作之間的關系如何有效是一個挑戰。最後,一行人選擇以回程為由唐僧弟講唐王故事為開端。這種設計依戀的痕迹是如此明顯,以至于整個續集很難被許多觀衆接受為閃回。

《突破關東》三部曲也存在類似的問題。為了照顧好前一部電影的情節,倒叙增加了部分情節設計的附加,讓人難免有一種僵化感。上海大學影視學院教授張斌認為,故事的單薄、活力的缺失和單一的結構,造成了續集的"意義斷裂",而劇情淡化,邏輯不清晰,導緻續集"節奏難找"。如何在故事中延續原著經典,卻不隻是附着于整體,意味着完整,說續集的拍攝是不可逾越的"死亡"并不過分。這在經典續集《教父》中最為明顯:在第一部電影大獲成功之後,第二部是一部罕見的傑作,可以保持與原作基本相同的水準,但得益于與第一部一樣,情節與原著小說分離,充分利用了第一部中沒有涵蓋的大量故事橋梁。到了第三部,原著小說已經出土幹淨,隻能單獨編造情節,是以很難出現。

演員陣容和男人的改變是續集拍攝的第二個枷鎖。原版類馬射續集,能給人一種延續感,當然能做到最好。但實際上,許多演員往往無法繼續演出,要麼是因為日程安排,要麼是因為其他原因。換演員,尤其是主力演員,會給作品的呈現增添一定的難度,畢竟大家對于人物表現的規模是不同的。這樣,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和性格等方面可能會有偏差。具體來說,人物的思想境界和能力會随着豐富的經驗而變化,但人物的性格、語言、行為等特點,但需要保持統一的風格。在情景喜劇《家與兒女》第三部電影的角色被楊紫換成甯丹林之後,角色表現的方方面面都發生了不少變化,很多觀衆在播出後都反映出不可接受,這也是原因。2000年版的《西遊記》(續集)在這方面更為明顯。1986年版《西遊記》中的人物,将主角們描繪成深深植根于人們的心中,幾乎是不可替代的。在續集中,徐少華、池吉瑞、離大展後仍飾演唐僧和觀音,但無論如何,妝容明顯老了很多;在表演與劇情本身之間缺乏明顯的超越性的情況下,觀衆在情感上很難接受這種人員變動。

總的來說,從創作法則來看,原著的成功,往往都是樹頂,本身有一定的偶然性。珠宇面前,想要超越自己是小機率事件。

對原始獎金進行"再做一次投票"

前景黯淡,但續集總是在路上。這是另一層"預先确定的展期"的含義。這種确定性從何而來?

首先,成功是自負的:每部續集都是基于原作系列的巨大成功,同時也有助于創作者的自負,潛意識裡會形成"拍攝前條件差,資金不足,條件完好,資金充足,制作應該更好"的思路。相比2015年《唐人街偵探》投資約8000萬元,唐唐3高達數億元的投資确實翻了一番,場面更大,特效更多,演員更大,都吊着觀衆的胃口。然而,當劇情設計、人物表現、語言表達等缺陷達不到觀衆的期望時,觀衆的失望就會放大,口碑迅速打折,創作者隻能後悔"緻命的自負"。

更決定性的因素在于創作者消費原作的紅利考慮:原作的成功,會催生觀衆和市場對續集的更高要求和心理期望,相當于續集提前票房保證,此時,藝術标準是第二,"再一票"成為有意無意的主要目标, 這樣的例子并不少見:1998年《菊城》大火,1999年推出《諸葛亮2》,2008年《突破莞》大火,2009年推出《諸葛》突破關東(中);2016年的《歡樂頌》着火,2017年的《歡樂頌》上映......這種紅利的快速實作必然會縮短劇本、鏡頭、語言、表演等方面的打磨,甚至變成簡單的機械化拷貝。結果:觀衆情不自禁地"吐槽",創作者得到了一鍋滿滿的,也是一種"仁慈"。

很明顯,在各種因素的推動下,後遺症的狂熱将繼續下去。對于觀衆來說,也許唯一能做的就是更理性,從原來癡迷不止一個清醒少醉,不要開心地"道",因為續集和原版畢竟是不同的兩部劇。

(作者為山東師範大學新聞傳媒學院教師)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