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那片蘆葦
我的故鄉在汴梁祥符區東南方向的一個小村莊。村莊東面有一座青磚白灰橋和70年代初同期修建完工的一條河。猶記得童年時,小河像一條銀色的綢緞環繞半個村莊,向東南方向蜿蜒流去,沿河兩岸楊柳青青,萬木吐翠。小橋兩邊河堤有一片寬大的蘆葦蕩,那曾是我兒時的幸福樂園。
蘆葦在詩經裡叫蒹葭。蘆葦是一種生命力頑強的植物,隻要有泥土與水滋潤着,它便能經春夏越秋冬,成為水邊一道美麗的風景。
每年春回大地、萬物複蘇的時節,河灘裡蘆葦的根上就冒出一簇簇的新芽,綠綠的、嫩嫩的,放眼望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一簇簇的蘆葦之間長着青青的野草,開放着許多叫不出名的野花,使整個河灘猶如一床巨大的綠毯,充滿着無限生機、美麗極了。清澈的河水在春風和朝霞的撫摸下,閃爍着粼粼波光。小河兩岸邊,是一片片嫩綠的麥苗,金黃色的油菜花,組成簇、排成行、連成片,微風吹拂,像泛起層層波紋的碧海,小橋、小河、蘆葦、麥海、農田連成一片,渾然一體,使村莊的春天那麼富有詩情畫意,可謂是在希望的田野上、美好的家園。
初夏時節,河灘中那一棵棵垂柳都已發出綠油油嫩葉,我們小夥伴便折下幾根柳條編出個小草帽戴在頭上,在柳絲依依、青青小河邊跑來跑去,做着各種遊戲,開心極了。低頭觀看小河裡茂密的蘆葦,根繁葉茂、郁郁蔥蔥,一陣風兒吹過,淡淡的蘆葦清香撲面而來。葦子剛冒尖時,抽出的蘆葦心可當哨子吹,葦葉也可卷成哨子,把柳條折下,擰下柳皮也可當哨吹,葦哨、柳哨、葦葉哨齊嗚,奏響了生動的鄉土交響樂!
到了夏日,蘆葦已長到一人多高了,而且茂密如林,生機勃勃,像一片綠色的海。風起的時候,蘆葦随風起伏,就像海中的波浪,給人們一種希望、美好和力量。
炎炎的夏日,蘆葦蕩也是我們的避暑樂園,我們幾個小夥伴在蘆葦的庇護下,在水裡胡亂撲騰,水花四濺,驚飛了蘆葦叢裡的野鳥,河面頓時變得熱鬧起來。就這樣瘋玩着,常常都是得等大人喊吃飯方肯回家。此情此景,令人“沉醉不知歸家”,還覺得沒有瘋夠,沒有盡興。
夏日的午後,天氣炎熱。我們要好的幾個小夥伴集合後,就在村莊小河中玩耍、嬉戲,或在河灘的樹蔭裡,涼爽一會兒,等太陽不那麼毒辣了再去地裡割草。涼快的時候有人提議到生産隊裡的瓜地偷幾個瓜吃,我們幾個人就匍匐着進入瓜地偷瓜。運氣好的話,看瓜的不在或者在瓜庵裡睡着了,我們偷起來肆無忌憚,專尋熟的、大的瓜摘。偷來瓜後跑到河裡,在蘆葦的掩護下邊泡澡邊吃瓜,好不惬意、快活。運氣不好的話,被看瓜的人發現了,我們就不管熟不熟,胡亂搞個就跑,有時跑得慢了,被抓住了可是要丢人了。在那個艱難歲月年代,大人們也總是都能給予了解和包容孩子們所做的一些不明事理的事兒。
夏初,蘆葦蕩更是美妙迷人。夜幕下,葦葉倩影搖動,蛙鼓蟲吟,螢火蟲一閃一閃地飛舞,呈現出另一派生機景象。
金秋時節,是萬物收獲的季節,此時的蘆花更顯的格外的豐滿成熟、從容淡然之美。記得那是一個秋日,我讀中學放學回家途中,便獨自漫步在村莊小河畔的蘆葦蕩中,感受着秋天特有的氣息,賞這滿目美麗宜人的風景。放眼望去,蘆花随着秋風飄蕩,金燦燦的是夕陽,黃澄澄的是蘆葉,宛如一幅飄動的畫卷,盡顯詩意與靈動之美,給整個村莊增添了一抹柔美、溫潤、優雅的色彩。面對此情此景,我情不自禁地引出詩經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句子,心中充滿着無限喜悅和美好。
初冬時節,此時的蘆葦蕩從成熟走向荒寂,蕭瑟成一道蒼涼的景緻。白茫茫的蘆葦花絮在寒風的吹拂中滿天飛舞,風情萬千,加上河灘中的白花花的大片鹽堿地,寒冷季節表層一層鹽銷,風一吹,空中的蘆絮、鹽堿銷,不約而同的交織在一起,似風雪天的一場雪,飄飄灑灑,柔美多姿,很難厘清哪是蘆絮、哪是鹽銷、哪是玉沙,大有冰天雪地,雪上加霜的情調,更有一種令人敬畏的氛圍。冬日裡,别是一番鄉村景緻。這種意境,我特别喜歡,至今難忘。
蘆葦是一種極其普通、平凡的植物,它很平淡,不像花卉那樣嬌豔,但我喜歡它。它一片一片綠的時候我喜歡它,一片一片黃的時候我也喜歡。盡管它看上去柔弱無骨,也撐不起陰涼,可我總能在一場風雨雪霜過後看見它依然是它,不折不彎,風來浪卷。在我眼裡,蘆葦是溫軟而堅毅的,它讓我深深的依偎和信賴。生活中,每當我遇到不順或挫折時,我會想起村莊那些蘆葦,它給予了我勇氣、堅韌、坦然和力量。
寒冬時節,蘆葦走完了平凡而偉大的一生。生産隊組織社員将蘆葦收割後,挑選手藝人會把優質的蘆葦劈開編成涼席,或編織成生活用品,而細小的蘆葦會積攢在一起,把它變成經耙。之後,到集市上賣成錢,作為生産隊裡的“小金庫”,用于添置一些農具物品和一些急需用途,確定生産發展。蘆葦在那個生産力水準極其低下的年代,為村莊的百姓繁衍生息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寒冬過後是春天,這時的蘆葦以頑強、堅毅的精神,不懼風雨寒冷,在凜冽的寒風中孕育、等待着下一個季節的到來。
如今,家鄉村莊的一大片濕地消失了,就連清澈的小河、美麗小橋都已蕩然無存。現在在回憶起兒時的綠草如茵,小橋流水、蘆葦搖曳的美麗畫卷,深知、已成為過去的永久曆史。每每回想過去那些艱苦的歲月,心中不免有些酸澀,村莊的蘆葦蕩成了我揮之不去的鄉愁。
2024年7月15日寫于古城開封
作者簡介: 張世群(曾用名:張玉平),曾供職于原開封市公路局(現開封市公路事業發展中心),省作家協會會員、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市政協委員、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長期緻力于宣傳報道、文學書法創作和戲曲研究。著有散文集《心語寫真》。另有散文散見于《河南日報》、《中華散文精粹》等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