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500年前波斯帝王對俘虜做的事,現代人打死都不做

世人皆知波斯帝國的強大,卻鮮有人知道在那鐵血征戰的年代裡,竟有一位帝王以仁慈著稱。這位帝王就是波斯帝國的締造者——居魯士大帝。在那個弱肉強食的時代,戰敗國往往會遭受殘酷的對待,俘虜更是生不如死。然而,居魯士大帝卻打破了這一慣例,他對待俘虜的方式,不僅讓當時的人震驚,就連現代人聽了也會驚歎不已。

公元前539年,波斯大軍攻下了巴比倫城。當時的人們都以為,接下來會是一場血腥的屠殺和掠奪。但是,居魯士大帝接下來的舉動,卻讓所有人大跌眼鏡。他不僅沒有殺戮俘虜,反而給予了他們前所未有的善待。這位帝王到底做了什麼,讓世人如此稱頌?為何他的行為被譽為人類曆史上最早的人權宣言?這種對待俘虜的方式,為何連現代人都自歎不如?

在波斯高原的廣袤土地上,一個注定要改變曆史程序的帝王正在崛起。這就是後來被稱為"居魯士大帝"的居魯士二世。他的崛起并非一帆風順,而是充滿了傳奇色彩和戲劇性的轉折。

公元前600年左右,波斯高原上存在着兩個主要的政治實體:米底王國和波斯王國。米底王國是當時的霸主,而波斯王國則是其附庸國。居魯士的父親坎比西斯一世是波斯王國的國王,而他的母親曼丹娜則是米底王國國王阿斯提亞格斯的女兒。

然而,居魯士的出生并不被祖父歡迎。據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記載,阿斯提亞格斯曾做過一個夢,夢見自己的外孫将來會奪取他的王位。為了避免這個預言成真,阿斯提亞格斯指令他的大臣哈爾帕古斯殺死剛出生的居魯士。

但是,命運似乎早已為居魯士安排好了不同的道路。哈爾帕古斯不忍心親手殺害嬰兒,便将這個任務交給了一個牧羊人。這位牧羊人和他的妻子恰巧剛剛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于是他們決定收養居魯士,并用自己的死嬰替代了他。

2500年前波斯帝王對俘虜做的事,現代人打死都不做

十年後,真相終于大白。阿斯提亞格斯發現居魯士還活着,雖然憤怒但也無可奈何,隻能讓居魯士回到波斯。這段經曆為居魯士日後的成長奠定了基礎,他既了解米底王國的權力結構,又對波斯的傳統有着深刻的認識。

公元前559年,居魯士繼承了父親的王位,成為波斯的國王。但他并不滿足于僅僅統治一個附庸國。他開始秘密籌劃推翻米底王國的統治。

機會很快就來了。公元前550年,居魯士聯合了一些不滿米底統治的貴族,發動了一場大規模的叛亂。這場叛亂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支援——米底軍隊的将領們紛紛倒戈,投靠了居魯士。

在一系列激烈的戰鬥之後,居魯士終于攻下了米底的首都埃克巴坦那。他俘虜了自己的外祖父阿斯提亞格斯,但并沒有殺害他,而是給予了優待。這一舉動展現了居魯士的政治智慧,也為他日後的統治奠定了基礎。

統一了波斯和米底後,居魯士并沒有止步。他開始向西擴張,先後征服了呂底亞王國和新巴比倫王國。在短短十年内,居魯士建立了一個橫跨中亞、西亞和小亞細亞的龐大帝國。

居魯士的成功不僅在于他的軍事才能,更在于他的政治智慧。他尊重被征服國家的文化和傳統,允許他們保留自己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這種寬容的政策使得波斯帝國能夠穩定地統治如此廣大的領土。

在建立帝國的過程中,居魯士展現出了非凡的上司才能和遠見卓識。他不僅是一位出色的軍事統帥,更是一位睿智的政治家。他的崛起,标志着一個新時代的開始,一個波斯人主導中東曆史的時代。

居魯士大帝在統一波斯和米底之後,并未停下擴張的腳步。他的目光轉向了當時最為強大和富裕的文明中心之一——巴比倫。巴比倫不僅是一座繁華的大都市,更是一個擁有悠久曆史和燦爛文化的帝國中心。攻占巴比倫,對于居魯士來說,不僅是軍事上的勝利,更是政治和文化上的巨大成就。

2500年前波斯帝王對俘虜做的事,現代人打死都不做

公元前539年,居魯士率領波斯大軍向巴比倫進發。當時的巴比倫由納波尼德王統治,但實際上,納波尼德長期不在首都,而是将統治權交給了他的兒子伯沙撒。這種統治的分裂給了波斯軍隊可乘之機。

居魯士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戰略。首先,他派出使者與巴比倫境内的各個城邦和貴族進行秘密接觸,許諾在攻占巴比倫後給予他們更多的自治權和利益。這一招分化瓦解的政策效果顯著,許多巴比倫的附屬城邦紛紛倒戈,暗中支援波斯軍隊。

其次,居魯士利用了巴比倫内部的沖突。當時的巴比倫社會存在嚴重的宗教沖突,納波尼德王推崇月神辛,而傳統上巴比倫人崇拜的主神是馬爾杜克。居魯士巧妙地利用了這一點,他宣稱自己是來解放巴比倫人民的,是來恢複馬爾杜克神的地位的。這一宣傳極大地瓦解了巴比倫人民的抵抗意志。

在軍事行動上,居魯士也展現出了非凡的才能。他沒有選擇直接強攻巴比倫城,而是采取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政策。巴比倫城有着堅固的城牆和充足的糧食儲備,可以支撐長期的圍城戰。但是,城市的生命線——幼發拉底河卻成了它的緻命弱點。

居魯士下令在巴比倫城上遊修建水渠,将幼發拉底河的水引開。随着水位逐漸下降,波斯軍隊得以沿着幹涸的河床,神不知鬼不覺地潛入城中。據說,當時巴比倫城内正在舉行盛大的宗教節日,人們沉浸在狂歡之中,根本沒有意識到危險的來臨。

就這樣,在公元前539年10月12日的夜晚,波斯軍隊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就占領了巴比倫城。這場戰役被後世稱為"無血的征服",因為整個過程幾乎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流血沖突。

然而,真正讓人驚訝的是居魯士在占領巴比倫後的行為。與當時其他征服者不同,居魯士沒有進行屠殺和掠奪。相反,他以解放者和保護者的姿态進入了城市。

居魯士宣布尊重巴比倫的傳統和文化,允許人們繼續崇拜自己的神靈。他甚至親自參加了巴比倫的新年慶典,按照傳統握住馬爾杜克神像的手,表示自己是受到神的認可的統治者。這一舉動極大地安撫了巴比倫人的情緒,使得權力的交接變得順利而和平。

2500年前波斯帝王對俘虜做的事,現代人打死都不做

更令人驚訝的是,居魯士釋放了被巴比倫人囚禁的各族俘虜,其中包括大量的猶太人。他不僅允許這些人傳回故土,還資助他們重建在此前戰争中被毀的聖殿。這一決定被記錄在著名的《居魯士圓柱》上,被視為人類曆史上最早的人權宣言之一。

攻占巴比倫是居魯士統治生涯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通過這次征服,他不僅擴大了帝國的版圖,還展示了一種全新的統治理念。他的寬容政策為波斯帝國的長治久安奠定了基礎,也為後世的統治者樹立了榜樣。

巴比倫的和平占領,标志着波斯帝國真正成為了一個橫跨歐亞的超級大國。從此,居魯士不僅是波斯人的國王,也成為了"四方之王",統治着從地中海到印度河流域的廣大區域。這次conquest不僅改變了中東的政治格局,也為人類文明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

在古代戰争中,戰敗國的命運往往凄慘無比。俘虜通常會遭受殘酷的對待,被殺害、奴役或者被迫從事苦役。然而,居魯士大帝卻打破了這一殘酷的傳統,他對待俘虜的方式不僅在當時令人震驚,就連在今天看來也是極為人道的。

首先,居魯士大帝下令釋放了被巴比倫人囚禁的各族俘虜。這其中最著名的是猶太人。在公元前586年,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陷耶路撒冷,摧毀了所羅門聖殿,并将大量猶太人擄至巴比倫。這段時期被稱為"巴比倫之囚",是猶太曆史上最黑暗的時期之一。

當居魯士征服巴比倫後,他做出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決定:允許這些被囚禁的猶太人傳回故土。不僅如此,他還下令歸還被掠奪的聖器,并資助猶太人重建在耶路撒冷的聖殿。這一決定被記錄在著名的《居魯士圓柱》上,被視為人類曆史上最早的人權宣言之一。

居魯士的這一舉動不僅僅限于猶太人。他同樣釋放了其他被巴比倫人囚禁的民族,如腓尼基人、埃及人等。這些被釋放的俘虜被允許傳回自己的家園,重建他們的生活和信仰。

更令人驚訝的是,居魯士并沒有強迫這些被釋放的俘虜改變他們的信仰或文化。相反,他允許他們保持自己的宗教和傳統。這種宗教寬容政策在當時的世界上是極為罕見的。

2500年前波斯帝王對俘虜做的事,現代人打死都不做

除了釋放俘虜,居魯士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改善被征服民族的生活。例如,他下令修複被戰争破壞的灌溉系統,重建被毀的城市和聖地。在巴比倫,他恢複了傳統的馬爾杜克神崇拜,并參與了巴比倫的新年慶典,以示對當地文化的尊重。

居魯士的仁慈之舉不僅限于對俘虜的處理。在他統治的波斯帝國内,他實行了一種稱為"總督制"的管理方式。在這種制度下,被征服的地區保留了相當大的自治權。當地的貴族和精英被吸納入帝國的統治體系,而不是被排斥或消滅。這種做法大大減少了帝國内部的沖突和沖突。

居魯士對待俘虜和被征服民族的政策,在當時的世界上是革命性的。它展現了一種全新的統治理念:通過寬容和尊重來獲得民心,而不是通過恐怖和壓迫來維持統治。

這種政策的效果是顯著的。許多被征服的民族對波斯帝國表現出了高度的忠誠。例如,在後來的希波戰争中,許多原本屬于巴比倫帝國的士兵都為波斯帝國而戰。猶太人更是将居魯士視為他們的救世主,在《舊約聖經》中,居魯士被稱為"耶和華的受膏者"。

居魯士的仁慈之舉不僅影響了他的同時代人,也對後世産生了深遠的影響。亞曆山大大帝在征服波斯時,就學習了居魯士的做法,尊重當地的文化和傳統。羅馬帝國在後來的擴張中,也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類似的政策。

然而,居魯士的政策并非沒有争議。一些人認為,這種寬容政策可能會削弱帝國的凝聚力。事實上,在居魯士之後的波斯統治者中,也有人試圖改變這種政策。但總的來說,居魯士奠定的基本方針在波斯帝國的大部分時期都得到了延續。

居魯士對俘虜的仁慈之舉,不僅展現了他個人的智慧和胸懷,也反映了波斯文化中的某些特質。這種對多元文化的包容和尊重,成為了波斯帝國長期穩定的重要基礎,也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居魯士大帝在攻占巴比倫、釋放俘虜并實施寬容政策後,并未就此止步。他的雄心壯志驅使他繼續向東方擴張,将目光投向了廣袤的中亞地區。這片地域不僅資源豐富,還是連接配接東西方的重要樞紐,對于建立一個橫跨歐亞的帝國至關重要。

2500年前波斯帝王對俘虜做的事,現代人打死都不做

公元前540年左右,居魯士開始了他的東征。首先面對的是巴克特裡亞王國。這個位于今天阿富汗北部的國家,以其富饒的土地和強大的騎兵而聞名。居魯士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政策來征服這個強敵。

他首先派出使者,與巴克特裡亞的一些貴族秘密聯絡,許諾他們在新的統治下将獲得更多的權力和利益。這種分化瓦解的政策收到了顯著效果,巴克特裡亞内部很快出現了分裂。

同時,居魯士也沒有忽視軍事準備。他組建了一支精銳的騎兵部隊,這支部隊不僅可以快速機動,還能在高原地區作戰。這是居魯士根據中亞地形特點而做出的創新。

在軍事行動開始後,居魯士采取了閃電戰的政策。他的軍隊以驚人的速度穿越了沙漠和山脈,在巴克特裡亞人還沒有做好充分準備的情況下就抵達了他們的腹地。這種突如其來的進攻,加上内部的分裂,使得巴克特裡亞很快就屈服于波斯的統治之下。

征服巴克特裡亞後,居魯士并沒有停下腳步。他繼續向東推進,來到了索格底亞納(今烏茲别克斯坦南部)。這裡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控制着東西方貿易的命脈。

索格底亞納的征服過程比巴克特裡亞更為艱難。這裡的居民以勇猛好戰著稱,他們在高山要塞中頑強抵抗。居魯士不得不采取圍城戰術,同時也利用了當地的水利系統。他下令切斷了通往一些要塞的水源,迫使守軍投降。

在這個過程中,居魯士展現出了非凡的外交才能。他與當地的一些部落建立了同盟關系,利用他們對地形的熟悉來指引軍隊行進。同時,他也承諾保護當地的商業利益,這使得一些商人階層轉而支援波斯。

征服索格底亞納後,居魯士的帝國疆域已經延伸到了中亞的腹地。但他的野心還沒有得到滿足。他繼續向東推進,來到了今天的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地區。這裡是遊牧民族的聚居地,以塞種人為主。

2500年前波斯帝王對俘虜做的事,現代人打死都不做

面對這些遊牧民族,居魯士采取了不同的政策。他沒有試圖直接征服他們,而是通過建立軍事據點和貿易站來逐漸擴大影響。這種柔性的擴張方式,避免了與這些善戰的遊牧民族發生大規模沖突,同時也為波斯帝國打開了通往更遠東方的大門。

在征服過程中,居魯士也注意保護和發展當地的經濟。他修建了一系列的道路,連接配接了帝國的各個部分。這些道路不僅友善了軍事調動,也促進了貿易的發展。在一些重要的城市,如撒馬爾罕,他下令修建了新的市場和倉庫,為商人提供便利。

居魯士的東征不僅擴大了波斯帝國的版圖,也為帝國帶來了巨大的财富。中亞地區豐富的礦産資源,特别是黃金,極大地充實了帝國的國庫。同時,控制了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使得波斯成為了連接配接東西方的橋梁,在經濟和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然而,這次東征也為波斯帝國埋下了潛在的隐患。帝國的疆域變得如此之大,以至于難以有效管理。盡管居魯士建立了總督制,但地方勢力的離心傾向始終是一個問題。此外,帝國的東部邊界與遊牧民族接壤,這些遊牧民族的入侵威脅在後來的波斯曆史中多次出現。

居魯士的東征标志着波斯帝國真正成為了一個橫跨歐亞的超級大國。從地中海到中亞,從高加索到波斯灣,這個龐大的帝國囊括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幾個文明中心。這不僅改變了當時的地緣政治格局,也為後世的帝國提供了一個治理多元文化帝國的範例。

在波斯帝國的版圖擴充到中亞之後,居魯士大帝的野心并未止步。他的目光轉向了更遠的北方,那裡居住着強悍的遊牧民族馬薩格特人。這個決定最終導緻了這位偉大征服者的隕落,為他輝煌的一生畫上了悲壯的句号。

馬薩格特人居住在裡海以東的廣袤草原上,他們以骁勇善戰著稱,騎術精湛,箭法高超。這個遊牧民族長期以來一直是波斯帝國北部邊境的威脅。居魯士決定徹底解決這個潛在的敵人,以確定帝國的安全。

公元前530年,居魯士率領大軍北上。他的軍隊包括波斯精銳和來自帝國各地的附庸部隊,總人資料估計超過20萬。這支龐大的軍隊沿着今天的阿姆河北上,逐漸深入馬薩格特人的領地。

2500年前波斯帝王對俘虜做的事,現代人打死都不做

馬薩格特人由女王托米麗斯統治。她是一位智勇雙全的領袖,在得知波斯大軍來襲的消息後,立即召集部落首領商議對策。托米麗斯深知與波斯帝國正面交鋒的風險,是以采取了遊擊戰術,不斷騷擾波斯軍隊,切斷其補給線。

面對這種情況,居魯士采取了一個詭計。他指令軍隊在營地留下大量的美酒和食物,然後假裝撤退。馬薩格特人中了計,他們沖入波斯人的營地,痛飲美酒,很快就醉倒了。居魯士随即率軍殺回,大敗馬薩格特人,并俘虜了托米麗斯的兒子。

這次勝利讓居魯士信心大增,他認為馬薩格特人已經不足為懼。然而,托米麗斯并未被這次失敗擊垮。相反,她更加警惕,并制定了一個精妙的反擊計劃。

托米麗斯派使者向居魯士提出和談,要求釋放她的兒子。居魯士拒絕了這個要求。托米麗斯的兒子在絕望中自殺。這個悲劇事件激怒了馬薩格特人,他們團結一緻,準備與波斯人決一死戰。

托米麗斯利用地形優勢,将波斯軍隊引入了一個狹窄的山谷。在那裡,馬薩格特人的騎兵可以充分發揮其機動性優勢。當波斯軍隊深入山谷後,托米麗斯下令發動總攻。

戰鬥異常激烈。馬薩格特人的騎兵如同狂風暴雨般沖擊波斯軍隊的陣線。波斯軍隊雖然人數衆多,但在狹窄的地形中難以展開,很快就陷入了混亂。居魯士親自上陣指揮,試圖穩定軍心,但局勢已經無法挽回。

在混戰中,居魯士被一支流矢擊中,從馬上跌落。他的近衛軍拼死保護,但最終還是寡不敵衆。據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記載,托米麗斯下令将居魯士的頭顱砍下,投入盛滿人血的皮囊中,以此報複她兒子的死亡。

居魯士的隕落震驚了整個波斯帝國。這位締造了龐大帝國的偉大君主,最終倒在了遙遠的北方草原上。他的遺體被忠誠的将士們帶回了波斯,安葬在帕薩爾加德的王陵中。

2500年前波斯帝王對俘虜做的事,現代人打死都不做

馬薩格特之戰不僅終結了居魯士的生命,也為波斯帝國敲響了警鐘。這場戰役暴露了帝國在應對遊牧民族時的弱點,也顯示出過度擴張的危險性。然而,居魯士留下的龐大帝國并未因他的死亡而瓦解。他的兒子岡比西斯繼承了王位,繼續執行父親的政策。

居魯士的隕落也成為了後世衆多傳說的源泉。在波斯的民間傳說中,居魯士被描繪成一個悲劇英雄,他的死亡被視為對過度野心的警示。希臘人則将這個故事視為命運無常的典型例子,強調即使是最偉大的君主也無法逃脫命運的安排。

盡管居魯士在馬薩格特之戰中失敗并喪生,但他的功績和影響力并未是以減弱。他建立的波斯帝國持續了兩個多世紀,成為古代世界最強大的帝國之一。他的統治理念,特别是對多元文化的包容态度,對後世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居魯士的一生,從崛起到隕落,既是個人傳奇的縮影,也是帝國興衰的寫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