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罐車運輸食用油影響到食品安全的新聞引發廣泛關注。
“拉完化學品後又拉食品”現象确實由來已久,早在19年前的2005年,南國早報就曾報道《罐車清洗難防交叉污染 拉完危險化學品後又拉食品》。
報道稱,拉了汽油拉糖蜜,拉了柴油拉酒精,拉了燒堿又拉雙氧水……就是這樣的槽罐車,卻成了南甯市一些路邊洗車店的常客......
食用油被工業汽油、煤油、柴油等礦物油污染的事情屢禁不止!于是,最近有網友建議吃自榨油。不過今天熱搜新聞又說,自榨油黃曲黴素易超标。
黃曲黴毒素有很強的急性毒性,也有顯著的慢性毒性。早在1993年,它就被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為1類天然存在的緻癌物,亦是目前已知的最強緻癌物之一。
而且黃曲黴素離我們的日常生活很近,腐壞的食物、潮濕的案闆都會産生這種黴素。
怎麼辦呢?又有人發現,國知局網站可見,已有多個申請人申請食用油黃曲黴素去除、降解相關專利。
圖檔來自國知局網站
包括“一種食用油中黃曲黴素的去除方法”“一種快速去除食用油中黃曲黴毒素的方法”“一種花生油中黃曲黴毒素的去除方法”“自動控制循環式花生油黃曲黴素降解機”“花生油黃曲黴素降解罐及降解機”等專利,申請人包括大學、科研院所、食品公司、機電公司、裝置公司等,其中部分專利已獲得授權。
上述專利中,去除黃曲黴素的方法包括采用化學品吸附和通過紫外燈照射等。既然已經有這麼多專利授權了,那實際生産中是否應用了呢?
實際上,早在2012年,魯花就宣傳過其攻克了世界難題,研發了黃曲黴毒素去除技術,通過低溫實體的方式,不采用化學制品,來去除黃曲黴毒素,這一過程做到了不改變花生油營養、風味等品質特征。
查詢相關專利,這是2006年申請的一件實用新型專利,名為“一種除去黃曲黴毒素的裝置”,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除去黃曲黴毒素的裝置,是在管路上設有紫外線裂解裝置,該裝置是在殼體的中心設有紫外線發生器,殼體與紫外線發生器間形成縫隙,在管路串接有多個紫外線裂解裝置,紫外線發生器是由多個紫外線發生器并聯而成,在每個裂解裝置後的管路上設有冷卻裝置,殼體的内壁為反射層,本實用新型具有采用實體方法、利用紫外線照射使黃曲黴毒素全部分解去除、操作過程不受任何外來污染、不改變被處理食品的營養成分及固有風味、機械化程度高、處理能力高、适用于連續性大規模生産的特點。
摘要顯示,魯花也是通過紫外線照射的方式來進行黃曲黴素的去處。實用新型專利保護期限為10年,也就是說這件專利于2016年已經屆滿終止了。這也意味着,大家都可以采用這種方法了。
讨論這麼久,現在的問題是,食用油安全,不是技術不過關,而是怎麼采取措施保障安全?能否對食用油企業也可以搞一搞藍天行動呢?
--------------------------
來源 | 北京高沃知識産權(ID: gaowoip-com)
編輯 | 北京高沃知識産權(ID: gaowoip-com)
聲明 | 部分圖文内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侵删~